满目和美扑面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吾因喜爱丹青文学,朋友也多是圈内人士。正因此缘故,缘结识玉良先生。经过多年的相处,使我对他有所了解。近来他将筹备他第二册画集的出版事宜。要我写篇序言,我实感为难,但友既出金言,我还是十分珍惜这一欣赏、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通览细阅:玉良先生的书样画稿,以花鸟为主。通篇的特点是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当今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主旋律。以唱响和谐曲、歌颂新时代的和美与发展为基调。幅幅精美、处处洋溢东方文化色彩的文明神韵。特别是他的鸿篇巨制“和平颂”“和谐大中华”“鹤鸽舞盛世”“锦秋彩云飘”“万鸽祥舞”“彩霞满天”“松青秋艳”,犹如一缕缕祥和的春风,夹带着和美的气氛,直扑面门,醉人心田。还有他那巨幅荷花,如:“满塘秋艳风传香、雨浓叶翠花更娇”,分别表现出夏秋两季壮观的荷塘影色笔墨淋漓,豪迈放达,彩墨交融,大气磅礴,凝重而浑厚。产生出无限生机,达到无法言表的艺术效果。给人美的启迪和无限遐想的艺术享受。
玉良先生的本册画集我不想多作一一点评。因为同道开卷便知,可能比我的感受还要更深刻。我只想借此机会,解读一下玉良先生的绘画之路,供读者加深对玉良先生的了解和认识。
玉良先生的绘画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种惊人的成绩,这与他的学识、人品情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玉良先生从事美术教学长达四十余年,诗、书、画、印无不精通。与此同时,他对西画也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玉良先生博学多才桃李遍天下,为人谦和忠厚、学者风度、平易近人、乐观坦诚。但他却又是一位极不善于张扬自己的人。很少参与笔会活动。对名利十分淡薄终日一统案边,对绘画、写字、篆刻等艺术,做不倦的研究和追求。他最大爱好莫过读书。案头床下,堆积如山。他涉猎广泛,历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中外名著、书理画论、哲学史地、碑帖画集、均纳入他的研学范畴。
他交友甚广,闲时相约一聚,品茶、论画、聊天、作对。当然这些性情中人,也少不了郊游、登山、涉水、感悟自然、吟诗抒怀等;总之他已形成文人雅士那种与世无争,清悠闲雅的心态和生活规律。
“开卷有益”是玉良先生的一方闲章,在我看来却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也是他生活的写照。他是一位极注重文化修养的画家。绘画是他终生的追求。但他深知文化修养对绘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新鲜血液,也是画家的精神食粮,更是促进大脑产生独特思维的综合良药。总之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唐代大诗人王维着重强调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充分说明文化修养对绘画起到的重要作用。
追求绘画的格高韵雅之境,古代儒、道两家也各有论述,儒家认为“仁义为本”,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究礼乐并重,仁乐合一,要求尽善尽美的艺术要求。道家以顺应人的天性,顺应自然界万物的天性。行“无为”之“为”,体悟宇宙的节律。求“融道于心,与道合一”的至高精神境界。玉良先生认为,不论儒、道谁高谁低,总之都是探讨人生,把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体系,这才是最终目的绘画的另一个目的是:“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内可乐志,外可养身”。用以达到和完善人格的理想追求。玉良先生清楚地意识到想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与自身修养相结合,相融会贯通,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因为中国画只有通过传统文化对心灵与大自然的物化,交融,才能产生自我抒发的情感。而此产生的情感,恰是激发画家展示的动力,这才是画家自我的精神世界,是画家心中的印迹和要放歌的乐章。由此可见玉良先生注重文化修养,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是不难理解的了。
从玉良先生的画作中不难看出,他以追求寄物言志,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意境。常常是先诗后画、边诗边画、无诗不画。特别是作花鸟画,更是如此,无不是画终诗成。他的画作无不以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理诠释宇宙万物,无不以文人的笔情墨韵去体现超出物外的清净之境。从他的题画诗集《砚边诗草》中不难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修炼,以及个人的素养是何等的深厚。当今能达到者,实不多见。
谈到人品方面,上面讲到他教书出身,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在师道尊严和为人师表的制约下,就能清楚知道他的人品、情操一二,不妨我们读一下他的自嘲诗为证,“伏案握笔老顽童,最喜心如湖水平。东涂西抹自随意,笑骂由入耳半聋。不想做官不求荣,提笔写画作闲情。本人生来无大志,温饱康安度太平。”由此可见,玉良先生的心态是何等的平和,情操达到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他在“感悟人生”诗中写道:广涉博览书万卷,开卷得益是名言,胸纳百川眼放远,是非曲直自可辨。又如“人在世上做人难,与人为善记心间。你不欺人无人欺,乐助善施天地宽。”当然还很多类似这样的诗作警句。我无需一一搬来。就此也足能看出玉良先生,读书人生、为人谦和、律己宽人,心静若水的学者风范和艺术家的情怀。
传统文化与绘画有什么关系?这是画家必须弄懂的重要问题。古人讲:“绘画之道,贵求神韵乃性情所至”。这里所讲的“性121Di n情”,玉良先生认为,“性情”就是情感。这种情感,无非是来自传统文化底蕴之中。感物而动,写景状物,触景生情,无不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从玉良先生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画作收放自如,随心所欲,犹如用笔墨的方式在宣纸上做开合、收放的纸上运动。他说“绘画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以大自然万物为母体,要以深厚的情感去深入研究自然界中万物,将心悟与感知化为激情,这种激情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产生的,更无法形成笔痕墨迹,要不就是胡画。”“绘画是画家心性的表现,得自天机,出自灵府,来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古人的这一论断,就是要画家注重主体内在精神的修养。他认为:“内在精神,功在画外,这画外之功,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玉良先生的画作,笔墨超逸,意趣神妙,状物凝形,法度森严,不仅仅是对物象描画,而是通过描画自然之形,来体现对事物的爱恨和审美趣味,讴歌心中之乐章,展出心底之痕迹,使观者触景生情,回味无穷,醉心荡魄,这不能不说是玉良先生画外之功的体现吧!
凡知情人都说:玉良先生作画,无粉本,不论幅大幅小,从不起稿,更不重复放大,顺笔开合,随心任意。他爱游名山大川,但很少见他提笔写生,归来后,总有一批鸿篇巨制展现于人。问起原因,他说:“写生有两种,一种是心写,一种是笔写。前者是悟,是为了创作。后者是学习,准备创作。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我喜欢通过心灵去领悟大自然的神韵,深记于心,把情感变成激励,激流,使自然与心灵沟通,用灵气与情感撞击、锤炼升华,达到情度所累神用象通。让客观间接感受变成主观创作的动力。这样方能神领意会,构建出通真通情通神的艺术境界。写草,对初学者有好处,能提高造型能力,但对中国画的创作,特别是写意画创作有害无利,造成心易懒,记不牢,用不上,再一个,小稿放大易空,东拼西凑的作品没有灵气,没有通神的境界。”他的讲法不无道理,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体悟宇宙,超越自然界具象的束缚,追求一种超物质的精神的本源。这样更容易发挥自己的随意性,更容易表现心灵的真实情感。他还说:画中国写意画,胸中之意,来自灵感,快如闪电,多一挥而就,不假雕饰、顷刻而成,古朴自然,这要成竹在胸,写草是无法当作范本的。那时是用不上的。因此,只有心记才能随心而发,一笔促成。
玉良先生还讲到其他艺术也是如此,比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狂叫三两声,满壁龙蛇千万字。这都是随意偶发即兴所得,不可能再去看范本。当然这都与自身素养、学识、阅历的积累分不开的,不然你就是再发酒疯也难能如此做到。但是玉良先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难得可贵,可见他在绘画方面下的功夫,非同一般。
讲到画外之功,历代大家各有见述,但大致相同,总的来讲: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修养。二是人品道德情操的修养。我认为:“高尚的人品道德情操,来自博采众长,学富五车之人。”因为历代大家多以心淡若无,长期积堆苦修,千锤百炼,才能达到会心妙悟之境,因此画家的人生阅历和文化修养以及道德情操的修养,是制约画家表达主观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因素。玉良先生特别注重这一点。他作画,题材广泛,不问何等场合。不管大幅小幅,他都能做到,心静如水,旁若无人,顷刻满纸墨痕、彩迹,经一番细心收拾,便溢浸出震撼人心效果。特别是他笔下的荷花、信鸽、巨石松柏等;表现出一种博大而有生命力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自然界中看不到的。这正是中国画中独有的主体精神。我认为这种主体精神不是高超的技巧所能达到的,是玉良先生对传统文化修养与自身素质融合结果的体现。
中国画的创新是个老话题,古人倘能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在这个追踪迅猛发展和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玉良先生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他案头摆放一方硕大的闲章,逃大造,脱尘网,是多年前篆刻的,可见玉良先生那时已萌生中国画必须走创新之路的设想,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以及西方艺术的影响,参悟和融合,促使中国画的审美精神趋向自身的现代化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从艺者,必须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当今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主旋律。这点玉良先生已有清楚地认识。他认为“笔墨为上,已无法满足当代人多元化的审美要求,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寻找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吻合的,立意新颖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停滞不前。文化艺术也应同样随着时代的需求,创造出文化艺术的新面目,反映时代的新精神歌颂时代的新事物。
纵览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停滞过,历代画家各有突破各自前辈人之处,风格各不相同,不过那时期没有创新这一说法,但是那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
当代大家林散之先生有这样一首诗:“能与同处求不同,唯能不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跳出龙门是真龙。”讲的就是如何创新和必须创新的问题。因此玉良先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素养的优势,以饱满的激情,以惊人的胆略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中,以“一扫前人千家法,下笔不与古人同的气概。”向自己宣战。不断找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脚踏实地地对传统中国画做了大胆革新,开辟自己的一条新路。苦求自古心随愿,研索从来多艰难。思想只有不停转,变新才能上高端。这是玉良先生写的一首冠顶诗,“苦研思变”。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内心的苦衷和创新变法的决心。但是要想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达到自己最理想的艺术境界实非易事。首先要有敢破前人的勇气,不怕指责,不怕否认,不怕失败。这确是一条苦涩而又艰辛的路。但是玉良先生认为,“只要肯做牛,不怕没田耕”。要从头做起,重新认识大自然,用真诚的心拥抱他,开拓新的思维方式,寻求捕捉时代艺术的轨迹,找出心声的音符,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悟出新的绘画程式。这是中国画创新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不畏年高体弱,临沧海,攀绝顶,破洪荒,广游博涉,吸入宇宙间自然界的宏阔之气;这些在他的诗集《砚边诗草》里都已充分地显示出来了。通过真实的努力,他在恍惚混沌的虚空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作画一改常态,用笔强悍,淋漓泼辣,
豪迈放达,郁勃纵横,达到气形兼得,舍形蜕影。幻化助动的艺术效果,他张扬时代精神,在绘制时,时而恣意纵横,墨耕笔扫,时而纤纤漫漫,水染墨韵。在强烈的对比中求得和谐,在点线的变化中求节奏,墨色相破,渗透、融混、流淌,使空间与画面产生了微妙无穷变幻。他不拘细节,大笔淋漓,使画面形成一种律动。在整个绘制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情感与笔墨融会一体。使画面浑然天成,生机勃勃。达到意想不到的空间艺术境界。一份辛勤便有一分收获,他的首幅创新作品“空间曲”被全国第四届山水画展,选展入编,收藏,得到圈内充分的肯定。
纵观空间曲画作,画幅原大为丈匹宣绘制而成,所表现的是博大的天体空间,玉字万里,苍莽浑厚,给人以深不可测的精神景观。使观者感到,在空灵中捕捉迷蒙流动中的凝重。玉良先生把无形的想象变为有形的浪漫篇章,把有形与无形浑然一体,形成神奇美妙的交响乐,激荡酣畅,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这独特形式的美感和精神意蕴展现于世后,得到公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收到良好的艺术效应。
古人说:“万法无根,欲穷则错。一源绝迹,欲返者迷。”恍惚混沌虚空的大千世界,这要画家真实地贴近它,拥抱它,认识它。通过智慧、开拓新思维,从无法中,悟得新法。古人认为:“妙心起妙观、妙悟发妙思、妙意开妙境、妙智显妙法”的忘我忘法无法自在,才能达到妙笔成章,随手拈来的理想境界。玉良先生通过在创新的实践中获得有力的证明。
绘画是心灵的歌,创新则是一曲难唱的歌。玉良先生虽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结实的一步,取得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但还要作不懈的长期努力。因为这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艰辛之路。但我们期待玉良先生把这条艰辛的路,变成一条独特的符合时代艺术的崭新大道。
艺海滔滔,优存劣汰,古今皆然,玉良先生能在滔滔的艺海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贵在坚持,要相信雾蒙蒙的前边是光明的境界,是一方崭新的天地。因文浅,谨赘数语,供众友参考。就用玉良先生的诗作“岁到夕阳还征程”作结束语吧!
花甲之年气倍增岁到夕阳好风景,老牛不畏时光短,奋蹄昂首再征程。
夏湘平,2008年11月12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