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老年》看热闹社戏,品百味人生

《失题老年》看热闹社戏,品百味人生

00:00
09:21

摘要:告过御状,被康熙皇帝特授中书舍人的官职,傅山的一生有多传奇?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72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的课文是傅山的《失题》,选自他的《霜红龛集》。傅山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字青竹,后来他根据“为愿青山作主人”这句诗改字为青主,人称傅青主。他素承家学,不仅擅长书画和金石之学,而且还精通医术,尤其是妇科。《霜红龛集》是他的别集,一共有四十卷,里面收录了他的诗文学术著作以及读书心得。他治学的一大立场和基本特点,是反对空言,认为空谈无用,讲求实学。晚年,他归隐家乡,也创作了一些剧本,我们今天读到的百来个字,就是傅山写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老人家是甚不待动,书两三行,眵如胶矣。倒是那里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汉都坐在板凳上,听甚么飞龙闹勾栏,消遣时光,倒还使的。姚大哥说,十九日请看唱,割肉二斤,烧饼煮茄,尽足受用,不知真个请不请,若到眼前无动静,便过红土沟,吃碗大锅粥也好。

undefined

3

这篇文章其实是用白话写成的,所以基本上无需翻译和串讲,大家也能明白他所说的意思。我们就把文章当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简单解释一下。

“眵如胶矣”。“眵chi1”,是眼睛里的分泌物。“眵如胶矣”的意思是眼屎糊住了眼睛。

“唱三倒腔”,指山西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调。傅山是山西阳曲人。

“飞龙闹勾栏”,是一出剧目的名字。

4

鲁迅先生在日记当中曾经抄录过不少古书材料,其中就包括傅山的这段文字。他评价说这段话“语极萧散有味”。同时,这也不禁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在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有一篇题为《社戏》的文字。这篇被收入到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回忆了他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坐船看社戏、偷吃罗汉豆的经历,在文章的结尾处,他说自己后来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会问这样一个经典问题,就是这究竟是为什么。答案也很明显,鲁迅先生所宝贵的绝不是面目模糊的孩子们也听不太懂的那些社戏,而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冒险式的体验,是在追怀那不可再得的童真和难以再现的淳朴民风。他从傅山文字里读到的这种趣味,和他自己的散文有很相似的地方,只不过一者是写少年纯真,一者是写老年安逸。

undefined

傅山像

傅山的这段文字描写了他晚年在村子里的日常生活。由于年纪大了,书已经写不了几行了,也不太爱动弹,但还能和村里的老汉们一起坐在板凳上听个戏。有人请他去看唱戏,承诺到时候肉饼管够。他也不在意对方是不是真的能兑现,就说到那里即便能吃上一碗大锅粥也就心满意足了。从这段文字当中也可以看出,傅山的生活相当贫困,菜肴中难得有荤食,有时还要靠人施舍粥饭。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改其乐,持续发现并感知生活中的乐趣,这种安贫乐道的境界可以说超乎常人。

傅山出身官宦世家,在而立之年曾经告过御状,不仅还了自己的恩师一个清白,而且最后还扳倒了构陷恩师的贪官污吏,经此一役,可以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名震天下。然而,从他的一生来看,他身上最显著的标识就是遗民,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明遗民。遗民的身份有宽泛和狭窄的不同界定。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凡是不仕新朝的、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的都可以算作是遗民。从狭窄的意义上来讲,不仅拒绝和新朝合作,而且暗地里还在策划光复旧朝的人,才可以被算作是遗民。傅山就属于后者。甲申那一年,傅山三十八岁。在大明王朝覆灭以后,他先是穿上道袍做了道士,说自己无国无家而居无定所,也坚决不肯出来做官。不仅如此,他其实是用自己的道士身份打掩护,暗地里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事业。明亡以前,他对于各地起义军是主张镇压的,明亡以后,民族矛盾变得异常尖锐,为了反清的共同目标,他开始拥护、掩护起义军的行动。

undefined

傅山 草书《历代名臣像赞》(局部)

顺治十一年(1654年),发生了“朱衣道人”案,朱衣道人是傅山的一个号。当时,有个叫做宋谦的人在各地组织起义军,也去谒见过傅山,结果他因为形迹可疑被逮捕了,扛不住讯问就变了节,交待了很多起事者的名字,其中就包括傅山,官府把宋谦就地斩杀了,傅山也被抓捕起来。在狱中,他受到了残酷的严刑拷打,由于宋谦已死,也无人证,在线人的帮助下傅山咬定自己拒绝了和宋谦的会面,并且整整绝食了九天,他也非常从容,一丝不乱,在监狱里的时候还给人讲读《论语》,后来龚鼎孳在当中为之斡旋,半年多以后他才被无罪释放。龚鼎孳是“江左三大家”之一,他虽然自己降了清,名列贰臣传,但是他很佩服傅山的崇高气节,所以也提供了一些方便。而傅山虽然在“朱衣道人”案后侥幸活了下来,但他的心情格外复杂,在写给子侄的诗中就说自己“死之有遗恨,不死亦羞涩”。如果死在狱中,自己还壮志未酬,难免有遗憾,但是活下来又感觉对不住那些为了反清复明事业而牺牲的志士同仁。这种情结也是困扰明清之际遗民社群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五年之后,他听说郑成功等人率兵攻打南京,就匆匆赶到南京,结果郑成功的军队已经败退,沿路所见所闻也让他彻底失望,认识到反清复明大势已去,于是就回到山西老家安宁度日,从此再也不参与这些纷争。

在七十二岁那年,傅山被人举荐应举博学鸿词科,他以自己又老又病作为借口,但是却被人强迫由役夫抬着他入京,到距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他以死抗争不愿参加考试。后来康熙皇帝准许他免试,还特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给他,放还他回乡养老。当时,官员还强迫他入宫谢恩,前后派了很多说客,傅山才勉强同意入宫,他看到午门的时候,更是真切地感受到江山早已易主,不禁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傅山被逼入京,其实是清廷的一次带有作秀性质的表演,由于傅山在民众当中声望很高,清廷就想通过这种方式对他表示恩宠来笼络人心。回乡返家以后,他绝口不提此事,仍然自称为民,有人招呼他为舍人,他也从不答应,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廷诏令的拒斥。正如我们今天读到的这段文字所言,傅山晚年生活极其清贫,对清朝的赏赐不屑一顾。而在他逝世之后,由于生前到处行医救治病人,自发给他送葬的人有几千个之多。傅山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应有所作为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肩负家国大义,在觉知事已不可为之际果断放下,回归随遇而安,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课再见!

总结:

今天的课文是明末清初文人傅山的《失题》,描写了傅山晚年的生活状况。首先我们将这篇文章与鲁迅先生的《社戏》相比较,对村子里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随后我们介绍了傅山的人物生平,他是一位典型的明遗民,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事业。傅山在“朱衣道人”案侥幸得以存活,在反清复明大势已去之后选择归隐,随遇而安,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