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圣俞(达头鱼)》情谊比味道更重要

《与梅圣俞(达头鱼)》情谊比味道更重要

00:00
09:53

摘要:宋初士大夫欧阳修和梅尧臣,日常生活的真实断面是怎样的?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70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吃到好吃的东西,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想要和家人好友分享,古人也不例外。今天的课文是欧阳修的《与梅圣俞》,是欧阳修想和自己的好友梅尧臣分享美食并表达问候的一封短信。欧阳修是北宋初年文坛的盟主,而梅尧臣则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他们两人在青年时期就相识,在人品上彼此敬重,在诗文创作上互相学习,在生活上互通关怀。下面要读到的这封短信文字就是欧、梅两人之间深厚情谊流动的侧写。

undefined

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飧,聊知异物耳。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

undefined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着下了好多天的阴雨,不知道你的身体怎么样了。

“某启”,是古代尺牍常用的具礼署名。

“审”,是知悉的意思。

下一句是。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北边有人送来一些达头鱼,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

“致”,是送达的意思。

“素”,是向来、一向的意思。

“盖”,副词,大概的意思。

下一句是。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飧,聊知异物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鱼的味道还可以,就分送一些给你,也算不得添盘菜,姑且尝个鲜吧。

“差”cha1,是略微的意思。

“谨”,是恭谨的意思。

“盘飧”,就是指吃食。

“聊”,是姑且的意思。

最后一句是。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天气稍好一些,我们就在唐书局再见。

“书局”,当时欧阳修在唐书局工作,主持编修《唐书》。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连着下了好多天的阴雨,不知道你的身体怎么样了。北边有人送来一些达头鱼,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鱼的味道还可以,就分送一些给你,也算不得添盘菜,姑且尝个鲜吧。等到天气稍好一些,我们就在唐书局再见。

5

这封信,是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并主持唐书局的时候所写的。达头鱼是欧阳修的朋友沧州向防御所赠送,应当是已经被制作成了鱼干,并不是鲜鱼,欧阳修尝了一下以后觉得虽然味道一般般,但由于在汴京不太能吃得到这种海味,所以他马上就想到当时正缠绵病榻的老朋友梅尧臣,想让他也尝尝鲜,于是修书一封,随鱼肉一起寄给他。梅尧臣收到达头鱼后,写了一首诗,诗名很长,把达头鱼的由来和作诗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欧阳修也赠答了一首诗歌。梅尧臣和欧阳修关于达头鱼的唱和诗就很能体现宋诗“日常化”的审美取向。所谓宋诗的“日常化”,是由日本学人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中首先标举的观点,他认为宋代诗人把以前过于普通而不能入诗的杂事都写进诗歌里面,诗歌的题材更加接近日常生活。而梅尧臣就是这种“日常化”诗歌创作者的一个典型。钱锺书先生就讲,梅尧臣喜欢把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作为诗歌的题材。其实不仅是宋诗,宋代士大夫的尺牍也显现出日常化、浅俗化的一面,就比如欧阳修的这封短信。

undefined

达头鱼

那么,为什么在宋诗之中会集中且大量地出现出这种“日常化”的审美趣味呢?这和宋代科举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以科举考试作为进身手段的宋代士大夫,没有此前门阀士族的贵族身份,也就没有贵族子弟的习气,在生活习惯和文化风气上更接地气,热衷于关注和表现日常生活,在诗文创作上也体现为平易的风格。当然,这种文风和士风后来又经历过不少反拨和变更,而欧阳修和梅尧臣可以说是体现这种日常化士风的代表人物。

我们再来说说欧阳修和梅尧臣之间的深厚交谊。梅尧臣比欧阳修大五岁。两人的交情始于天圣九年(1031年),当时欧阳修二十五岁,一直到梅尧臣去世为止,持续了三十年左右。欧、梅两人长期交好,是由于他们在文学趣味方面非常投合。最开始的时候,欧阳修在洛阳担任当时西京留守钱惟演的推官,梅尧臣则是通过荫补做了河南主簿,两人一见如故。在当时任职西京的同僚之中,还有好几位和他们志同道合的友人,大家经常一同游赏,彼此唱和,形成了洛阳文人群体,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早年,欧阳修自认为自己的诗歌不及梅尧臣,所以经常向梅尧臣请教诗歌。嘉祐元年,欧阳修推举梅尧臣任国子监直讲。次年,欧阳修主持了贡举考试,梅尧臣则作为参详官担任他的助手,嘉祐二年的这次科举考试在北宋文坛上可谓意义重大,对当时流行的险怪的“太学体”文风进行拨乱反正,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是这一榜的进士,苏轼的文章也正是由梅尧臣推荐给欧阳修的。再后来,欧阳修主持唐书局,他也把梅尧臣引入书局工作,这封短信就写于此时。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无论欧、梅两人聚处或分任,他们之间的诗文唱酬从来没有间断过。

undefined

欧阳修

嘉祐五年,梅尧臣在《唐书》编修官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欧阳修自然悲痛万分,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还为他整理诗集成《梅圣俞诗稿》一部,并写下了《梅圣俞诗集序》这篇文章。也就是在这篇序文当中,欧阳修回顾了梅尧臣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诗歌成就,提出了“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著名观点。意思是说,世间流传下来的诗歌,大多出于潦倒困窘的辞人之手,但这并不是说诗歌会让人陷入这种困顿的境地,而是当诗人遭遇人生的困厄,往往就会创作出卓尔不群的优秀作品来,这就是所谓的“穷而后工”。欧阳修所描述的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病蚌成珠,诗人借由艺术创作,把他的挫折痛苦提炼加工并升华成美的验示。在诗人肯定是遭逢世俗意义上的不幸,但对创造本身来说却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幸事。在序文当中,欧阳修既向老友敬致了哀悼之情,也讴歌了梅尧臣在诗歌创作的实绩,通过自己的古文创作把梅尧臣的诗歌介绍给了更多的读者。

我们今天读到的这封短信,不仅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人友谊的见证,更是宋初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真实断面,在履行经济天下的政治责任以外,也给日常生活的闲适留有余地。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课再见!

总结:

今天的课文《与梅圣俞》,是欧阳修想和自己的好友梅尧臣分享美食并表达问候的一封短信。我们在串讲完课文的大意之后补充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即梅尧臣在汴京不怎么吃得到海味,这次分享是欧阳修对缠绵病榻的老朋友的关系。随后,我们对宋代诗歌、短文中大量出现的日常化题材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讲了欧阳修和梅尧臣之间的深厚交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