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谏文侯》有癖好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田子方谏文侯》有癖好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00:00
10:18

第51课

田子方谏文侯:有癖好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摘要:优秀的管理者并不需要亲力亲为,只需落实关键信息的对口责任人。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51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是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基础要素之一。相传孔子曾经在齐国欣赏《韶》乐,听得如痴如醉,这音乐后劲还很大,以至于此后他三月不知肉味。由于《韶》乐相传是舜传位给禹的时候演奏的古乐,所以与其说孔子是陶醉于音乐旋律本身,不如说他其实是追慕上古圣贤的禅让礼制,认为《韶》乐体现了上古时期礼制完满的光辉。当时人普遍认为,一个地方的代表性音乐风格能够反映国运的盛衰和政事的治乱,音乐有时候也包含歌词等内容,是“诗可以观”功能的体现。比如,在《诗经》当中,郑国和卫国两地的民谣往往反映男女相互倾诉衷肠的内容,显得比较轻浮放浪,所以就被斥为“靡靡之音”。今天的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讲的仍然是一个臣子向君主进谏的故事,它探讨的问题就是国君应该对音乐有怎样的品位。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文侯和田子方一块儿饮酒,谈论音乐。

“田子方”,名无择,他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也是魏文侯的朋友。

“称”,称述、称说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读作cheng1。

“乐”,是音乐的意思。

这时候,文侯就发表议论了,他说:“钟声不比乎?左高。”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文侯说:“钟的声音不太协调吧?左边的声音高了。”

“比”,是和谐、协调的意思。

听到这番议论之后,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子方就笑了。魏文侯就问:“你为什么笑?”

“奚”,是常用疑问词,为何的意思。

田子方就回答说:“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田子方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关心国家的政事,不圣明的君主关心国家的音乐。现在国君您对音乐这么了解,我担心您对政事犯糊涂呀。”

“乐”,这里是喜好、喜爱的意思,所以读作yao4。

“官”,这里指国家政事。

“审”,是详知、知悉的意思。

“聋”,是糊涂、不明事理的意思。

最后一句是。文侯曰:“善。敬闻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侯说:“你说得有道理。谨遵您的指教。”

“善”,表示认同。

“命”,这里是指教、教诲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块儿饮酒,谈论音乐。魏文侯说:“钟的声音不太协调吧?左边的声音高了。”田子方就笑了。魏文侯就问:“你为什么笑?”田子方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关心国家的政事,不圣明的君主关心国家的音乐。现在国君您对音乐这么了解,我担心您对政事犯糊涂呀。”文侯说:“你说得有道理。谨遵您的指教。”

5

田子方和魏文侯两人的关系本来就在亦师亦友之间,所以田子方的进谏非常随意轻松,谈笑间就戳到了魏文侯的痛处,让魏文侯有所戒惕。而魏文侯呢,是战国七雄当中率先推行变法的开明国君,有很多故事说他礼贤下士、破格用人、讲究诚信、虚心纳谏,那么这些优良品行也奠定了他开创经世之业的基础,魏国在他的领导下也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从文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非常喜爱音乐的人,在音乐鉴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根据《礼记·乐记》的记载,他曾经真诚地向孔子的弟子子夏请教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听郑卫之地流行的靡靡之音,自己就不知疲倦,如果正襟危坐去听那些雅乐正声,却反而一听就昏昏欲睡不想听了,作为一个想要摆脱低级趣味的君主,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当时,子夏就回答他说,古乐进退有节,和律相应和,才称得上是乐,而郑卫的新乐杂乱无章,根本不能算作乐,只能叫做音声,国君您喜爱的其实是音声,而不是乐。儒家学者普遍推崇古乐,拒斥今乐,是因为他们主张中庸的文化审美取向,倾向于有节制、平衡的音乐作品,认为强烈的、过激的音乐会损害中正的情感。

魏文侯拜见子夏

其实,人有一点癖好无伤大雅,甚至在很多时候还会显得比较可亲可爱。古人就曾经讲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额外的兴趣爱好,就会显得过于寡淡疏离,身上没有烟火气,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毛病,可能就显得比较虚伪了,不够真诚,但这两条主要是针对普通人来说的。如果是为人君主,那就必须十二万分地留意自己的癖好,对自己流露出来的好恶尤其要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上位者对民众教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在是不容忽视。就拿音乐品味来说,观乐可以考见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而国君对音乐的好恶也会直接影响到政教的成败。如果君主喜好古乐德音,就会彰显伦纪有序、政教敬和的氛围,君臣上下才能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国家社会也会自然而然地臻于大化。君主如果沉溺新乐淫声,就会混淆尊卑,奸佞丛生,政治的乱象也就不远了。

另外,鉴赏音乐和治国理政其实都算是术业有专攻,本来没有孰轻孰重的分别。但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治国理政才是最根本的职责所在,而音乐就只能是无关紧要的小道了。《荀子》就讲过:“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意思是说,君主的能力体现在授予官职,让百官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而普通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表现自己的能力上。如果君主也去追求个性化的具体的能力,而不去做好统筹配置的工作,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从君主进而延伸拓展到文武百官也是一样,百官各司其职,国家的官僚体系才可以正常、自如地运转下去。比如,汉文帝曾经问陈平,天底下一年要判决多少个案子,天底下一年钱粮的支出又是多少。当时担任左丞相的陈平就回答说,案子的判决情况应该去问廷尉,钱粮的支出数目应该去问治粟内史。于是文帝就问,那么你作为丞相主管什么事情呢?陈平就坦然回答说:我的职责就是辅佐天子,让百官大夫各司其职。文帝听了以后,大为叹服。这个故事就说明,优秀的管理者往往并不需要亲力亲为、全知全能,只要落实关键信息的对口责任人,做好“管理”这件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总结:

这节课的主题是国君应该对音乐有怎样的品位。选文讲了魏文侯在与田子方一起饮酒的时候听出了钟声不太协调,田子方劝诫他应该更加关心政事而不是音乐。接下来,我们了解了魏文侯其人,他是战国最先开展变法的诸侯。当时音乐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通过孔子和子夏的故事了解到儒家学者普遍推崇古乐,拒斥今乐,他们主张中庸的文化审美取向,倾向于有节制、平衡的音乐作品。最后我们将话题引向国君的职责,鉴赏音乐和治国理政本来没有孰轻孰重的分别。但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治国理政才是最根本的职责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