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公出奔》人性攻防战

《虞公出奔》人性攻防战

00:00
10:25

第36课

虞公出奔:人性攻防战



摘要: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欲壑难填,到最后就会自取灭亡。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36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要开始进入对《左传》的学习,简单介绍一下《左传》这本书。《左传》的全名叫《左氏春秋》或者《春秋左氏传》,通俗地讲,《左传》是《春秋》的注解本,作者相传是左丘明。《春秋》,是春秋时期各个国家史书的通名,也就是说,当时各个国家都有《春秋》这样的史书,但叫法不同,比如晋国的叫《乘》sheng4、楚国的叫《梼杌》tao2wu4,而鲁国史书就叫做《春秋》。

《左传》

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春秋》是鲁春秋,也就是鲁国的史书,它有三种讲解本,分别是《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为什么会有讲解本呢?因为早期史官纪事非常简略,只写大体事实,对具体事件的经过讲得很不详细,不断传抄的过程当中又有脱漏。如果只有《春秋》这样的经文,而没有给它做注的文字,很多纪事后来人就都看不懂了,也搞不清楚来龙去脉。《春秋》的三种注解本各有特点,笼统地来说,《公羊传》和《榖梁传》侧重于解释《春秋》经文所隐含的义理,理论性比较强,文字比较繁琐。而《左传》的叙事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笔简洁生动,所以历来都受到偏爱。

《左传》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年代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总共227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选自《左传·桓公十年》,也就是发生在鲁桓公在位第十年的事件。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虞叔有一块美玉,他的哥哥虞公想要这块玉,虞叔没有把玉献出去。

“初”,就是开始的意思,引申为从前。

“虞叔”,是虞公的弟弟,叔表明他排行第三。

“虞公”“公”是当时对诸侯的通称。

“旃”,在这里是助词,它是“之焉”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指代美玉,焉是语气词。

“弗”,是不的意思。但它只修饰动词,而且这个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也就是说,“弗”本身就有“不……之”的意思。“弗献”,就相当于不献之。

下一句是。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久之后,虞叔就后悔了,他说:“周朝有句谚语讲:普通人本来没有罪,但怀藏美玉就是罪过。我哪里用得到这块玉呢?它不过是给我招来祸害罢了。”

“既而”,是随后、接着的意思。

“怀璧”,就是怀藏美玉。

“吾焉用此”。这里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其以贾害也”。其他的“其”,在这里是表达将来可能的副词。西贝“贾”,在这里是谋求、招致的意思,读作gu3。

接下来一句是。乃献之。又求其宝剑。

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虞叔就把美玉献给了虞公。虞公又想要虞叔的宝剑。

“乃”,是副词于是的意思。

面对虞公的这种行径,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虞叔就说:“这就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灾难会波及到我。”

“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厌”,本意是饱的意思,引申为满足。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的成语贪得无厌,就是用的厌的这个满足的义项。

“将及我”“及”,是及于难的意思,被灾难所波及。

最后两句是。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虞叔就起兵讨伐虞公。因此,虞公就逃亡去了共池。

“遂”,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出奔”,是《左传》里面的高频词,意思是逃亡。

“共池”,是地名,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3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从前,虞叔有一块美玉,他的哥哥虞公想要这块玉,虞叔没有把玉献出去。过了没多久,虞叔感到很后悔,他说:“周朝有句谚语讲:普通人本来没有罪,但不小心有块美玉就是罪过。而我又哪里用得到这块玉呢?留着它不过是给我招来祸害罢了。”于是虞叔就把美玉献给了虞公。后来,虞公又想要虞叔的宝剑。虞叔就说:“这就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灾难会波及到我。”于是虞叔就起兵讨伐虞公。很快,虞公就逃亡去了共池。

4

虞叔一开始舍不得献玉,但他很快就意识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最后还是献出美玉想要来保全自己的性命。怀璧其罪也成为了一个成语,意思是普通人一旦有了财宝,就变成了他的原罪,比喻身怀才能的人容易招到嫉恨。只是没想到虞公贪得无厌,拿到了美玉之后还不满足,又想得到宝剑,表现出了道德的沦丧,为自己招来了亡国杀身之祸。这个故事的结局印证了我们在读老子的时候提到过的“知止可以不殆”。虞公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满足,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一味地任凭它发展下去,欲壑难填,到最后就会自取灭亡。

此外,虞叔的政治嗅觉可以说是非常敏锐的,他有强大的预判能力,看到虞公又来求取宝剑,就意识到后者已经无可救药,马上选择先发制人,率兵讨伐虞公,这也符合我们前面讲过的见微知著、见几而作,能够在事情刚开始只露出一些小苗头的时候,就察觉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行动,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这段故事在《春秋》里面没有记载,只是记载在《左传》当中,属于无经之传。后世有人从阴谋论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认为虞叔早就知道虞公贪得无厌,所以故意用自己的宝贝来诱惑贪婪的虞公。在虞公提出非分的要求之后,再表现出被逼无奈的样子,表示自己是不愿意坐以待毙,这样一来就有了充分的理由率兵攻打毫无准备的虞公,并一举成功篡位。

历史的真相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得知,但这种阴谋论在《左传》本身是不成立的。原因就在于,《春秋》的纪事笔法被称为“微言大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春秋》的用词非常精微准确,内里寄托了重要的意义和褒贬的倾向,可谓一字不轻下。《左传》也深得其中的精髓,多处都阐释了《春秋》用词的体例。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记载:“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也就是说,凡是出兵打仗的时候,敲钟打鼓就用伐这个字,悄无声息偷偷过境就用侵这个字,轻装部队攻其不备就用袭这个字。那么,今天这段文字当中出现的“遂伐虞公”,这个“伐”字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虞叔讨伐虞公是敲钟打鼓宣告天下的,不是偷偷摸摸攻其不备。所以,至少在《左传》的作者看来,这场战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虞公完全是咎由自取,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课程再见!

总结:这节课我们开始对《左传》的学习,开篇我们介绍了《左传》这本书,《左传》是《春秋》的注解本,作者相传是左丘明,我们现在读到的《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这篇选文讲述了虞公出奔的故事,虞公贪图弟弟的美玉,寻得美玉之后依然贪得无厌,还想索要弟弟的宝剑,弟弟虞叔选择先发制人,率兵讨伐虞公,虞公只能逃亡。最后我们又讲到了《春秋》与《左传》微言大义的叙述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