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电影撤档元年:春节档打不过就跑有用吗?

央视网评电影撤档元年:春节档打不过就跑有用吗?

00:00
06:49

今年,被网友戏称为电影的“撤档元年”。

2月14日开始,有4部春节档电影先后官宣撤档,这样的阵仗观众之前可没见过。玩梗词条登上热搜第一,阅读量超过1.9亿次。

戏谑归戏谑,春节档电影冰火两重天的残酷竞争可是实实在在的。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在8天时间里,2024年春节档电影获得总票房80.16亿,同比增长18.5%,观影人次也达到1.6亿,打破历史纪录。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票房超过20亿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票房超过10亿的《熊出没:逆转时空》《第二十条》,组成“两超两强”格局。8部春节档电影中,这4部的票房和排片占比超过90%。而另外4部电影的票房均低于1亿元,在春节档末期先后宣布撤档。

对于撤档的原因,这些电影出品方的声明大多模棱两可。只有《我们一起摇太阳》明确提到:“在档期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我们一起摇太阳》是导演韩延“生命三部曲”的最终章,前两部《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这一系列的电影,剧情都和绝症、青春爱情有关,多少有些不太符合春节“合家欢”的气氛。电影宣布撤档的同时,也公布了新档期,择期再战的目标很明确。

动画电影《黄貔:天降财神猫》《八戒之天蓬下界》两片的声明里,均未写明撤档原因。两部影片撤档时票房分别为85.3万和322.7万元,上映前也没有什么宣发动作,单从结果看,片方或许只是跟风一把。

《红毯先生》的情况更为复杂。其撤档声明中写道,“我们衷心希望能与更多观众真诚交流”“沟通,从来不晚”,传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影片在春节档未能获得足够的观众。

出品方欢喜传媒公布的数据显示,《红毯先生》摄制经费约2.6亿,但截至2月16日撤档时,其票房总数仅8400多万元,离回本还差得远。

其实,这次撤档前,《红毯先生》就已经改过一次档期了。去年10月,影片宣布定档11月17日。那时电影市场冷淡,工作日单日票房只有两三千万,周末单日也没有超过1亿。在当时来说,改档春节是个比较为合适的选择。

导演宁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大家比较无奈, 电影从周末消费选择明显变成了节假日消费选择,这也是市场发生的现象和变化。”

这反映出了眼下不少电影在选择档期时的两难境地:为了回本,只能选择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但全国影院和银幕块数只有那么多,观众的注意力有限,热门档期的竞争也最激烈。

那么,在热门档期的厮杀里,发现“打不过”,再临时扭头“跑路”,有用吗?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撤档或许无法帮助影片扭转局面,尤其是内容本身不那么过硬的作品。

比如,目前看过《红毯先生》的观众已有不少,豆瓣打分人数超过5万人,评分却只有6.8分。片方再次宣发时,就要面对口碑不高的既定事实,观众对卷土再来的营销也会失去新鲜感。

去年同样从春节档撤档的影片《中国乒乓》,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片方选择大年初三上映,错过初一、初二关键两天,随后片方宣布撤档,在2月17日重新上映,最终票房只有1亿元,口碑不温不火,营销如履薄冰,票房涨幅有限,属实亏大了。

何况,在其他档期,也会有新片的加入,竞争同样激烈。因此,对于有一定口碑的电影来说,撤档再战,或许有再出头的可能;但对于口碑并不突出的作品,撤档的意义并不大。

不过,更为严肃的问题是,大规模的撤档影响了电影市场秩序。

按约定俗成的规矩,电影排片属于市场经营活动。当一部电影选择了春节档,片方就要承受市场带来的任何可能性,就要面对残酷的竞争。

而撤档这一通操作,让观众们发现,原来电影市场是如此儿戏,只要票房不符合预期,片方就可以随意撤,多少有点“耍赖皮”的意思。

有业内人士直言,“撤档是比屏摄更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因为宣发是专业业务,档期更不能被完全说成玄学。随意撤档意味着专业不专, 让电影产业在外界看来像个“草台班子”。

中国以前没有春节档,在这个概念慢慢形成过程中,春节电影市场保留了一些固有的仪式感追求,历年都是喜剧、大片、动画的主战场;而小体量、非喜剧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更容易吃亏。

电影是合作的艺术。一部电影从投资立项到影院放映,可能历时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各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选档期,是个专业活儿,应该综合影片调性、档期特质和观众定位,谨慎决定,更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毕竟,电影竞争和打仗一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