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
——加西亚·马尔克斯
日前,在成都举行的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展览现场投影了一段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
我看见
石砌的古老建筑物
镶嵌在青翠的
安第斯高峰之间。
激流
自风雨侵蚀了
几百年的城堡
奔腾下泄
……
在此之前,秘鲁旅游局的官方微信号,以及《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的文章里,也都出现了这首“诗”,其余自媒体上的相关引用,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这虽然是聂鲁达写下的文字,却并非他的诗,更不是出自那首著名的《马丘比丘之巅》。
那么,这段话究竟来自何处?又为何被“拆解”成了诗?
从《马丘比丘之巅》到“马丘比丘之谜”
今年是聂鲁达诞辰120周年,去年则是他逝世50周年。这位出生于1904年的智利诗人,自小就表现出超凡的诗歌天赋,19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夕照》,在智利文坛崭露头角。
年轻的聂鲁达
1924年,他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不仅令拉美文坛为之惊艳,直到今天也仍是他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代表作。其中许多诗句在中文互联网上也广为流传,被不断地引用,甚至被重新打磨,成为新的“金句”。
看看这些句子,你是否感到熟悉?
“我们甚至遗失了暮色。没有人看见我们今晚手牵手,而蓝色的夜落在世上。”
“为什么全部的爱突然降临?当我感到悲伤,而你在远方?”
“在我荒凉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我想对你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
“爱情太短,遗忘太长。”
是的,以上都出自聂鲁达之手。他一生中写下了3500多首诗,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写道:“他的诗篇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在聂鲁达写下的这些长长短短、富有魔力的诗篇里,森林、矿山、土地、星空、大海……世界的另一个维度、另一种模样浮现出来,形成一个浮动的诗的宇宙,这个宇宙笼罩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深入每颗曾辨认过痛苦的心。
除了这些诗歌之外,聂鲁达只写过唯一的一本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或许很多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觉得在哪里见过这个书名,因为这句话也被借用过太多次。
本文开头那几句“诗”,便是出自这本自传。在“马丘比丘”一章中,聂鲁达写了自己去往秘鲁,登上马丘比丘遗址之后的感受。
“当时还没有公路,我们是骑马上去的。我从高处看见了苍翠的安第斯山群峰围绕的古代石头建筑。急流从多少世纪以来被侵蚀、磨损的城堡处飞泄而下。一团团白色薄雾从维拉卡马约河升起……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倨傲而突兀的世界的肚脐。我不知为什么觉得自己属于它……在那难以到达的山顶,在那光辉的、分散的遗址之间,我发现了继续写诗的信念。”
至此,谜底揭晓:他的长诗《马丘比丘之巅》,正是诞生于这次秘鲁之行。但那段被误以为出自《马丘比丘之巅》的节选,其实是摘自这本自传。
不过,看完这本自传,你可能反而会理解那个最初把这段话“拆”成了诗的人。因为,聂鲁达,这位天生的诗人,哪怕他用讲述的语气写下的字句,分解为诗句也毫无违和感。
比如他回忆自己出版第一本诗集时的喜悦:“这个时刻,第一本书散发出新鲜的油墨味和纸的柔情的这个时刻,这个萦绕着振翅飞翔的声音和第一朵花在被征服的高地上绽放的声音的时刻……在诗人的一生中只能发生一次。”
让我们随手断行,来感受一下——
这个时刻
第一本书
散发出新鲜的油墨味
和纸的柔情的
这个时刻
这个萦绕着
振翅飞翔的声音
和第一朵花
在被征服的高地上
绽放的声音的时刻
……
这难道不是一首诗吗?
还有他描写智利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的阶梯的那段。“没有任何城市像瓦尔帕莱索这样,把阶梯像花瓣一样抛撒进自己的历史,撒向自己的脸颊……从这些阶梯上一个摇摇晃晃的醉鬼如一颗黑色的流星般摔下去!太阳从这些阶梯上升起,向山冈表达爱意!”
瓦尔帕莱索
从这些阶梯上
一个摇摇晃晃的醉鬼
如一颗黑色的流星般
摔下去
太阳
从这些阶梯上
升起
向山冈
表达爱意
这难道不是一首诗吗?
他们在黄昏时分或在繁星满天的深夜需要诗
或许,聂鲁达的这本自传,其实就是他写过的一首最长的诗——关于他的整个生命、他见过的整个世界的无尽的长诗。诗的开头隐藏在他的故乡阿劳卡尼亚的大雨中,结局则延伸进他最后的居所黑岛边的太平洋海水中。
他出生才一个月,亲生母亲就被肺结核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有人告诉我,她写过诗。”但聂鲁达只见过生母的一张照片,从未见过她写的诗。这是全书中唯一一处提到他诗歌天赋的可能的源头。
他的继母是个善良的女人。聂鲁达写的第一首诗便是献给继母的。“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她温馨的庇护下度过。”他把这首诗拿去给父母看,父亲漫不经心地看了看后,递还给儿子,随口问道:“你这是哪儿抄来的?”
成年之前,有一次,有人雇他去干用马给谷子脱粒的活儿。路很远,聂鲁达在森林里迷路了,天色越来越暗。一个路遇的农夫指点他去到了一座隐没在荒野中的白色大木屋里。三位年长的法国夫人接待了他,她们是三姐妹,祖辈从法国来到智利,经营一家锯木厂。
聂鲁达故乡阿劳卡尼亚的自然风光
他们聊起了文学,当聂鲁达提到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时候,“她们饱含痛苦的眼睛和板着的脸孔突然变样了,仿佛从她们脸上揭下了三幅画着她们苍老面容的面具。”
“自创世以来,这片荒山僻壤里也许是头一遭提到这个名字。”她们大声说道,“我们这儿有他的《恶之花》,只有我们能读他的精美篇章……”
在这片荒山僻壤沉沉的黑夜里,她们邀请聂鲁达在铺着白色长桌布的圆桌上用餐,枝形烛台将烛光洒满银盘和玻璃酒杯。聂鲁达感到自己仿佛身处梦之湖清澈的湖底,眼前的一切都恍如幻境。
她们拿出精致的卡片,上面记录着30年里来过这栋房子的27位旅行者的信息:他们来访的日期和她们每次招待对方的菜单。“我们把菜单保存下来,是为了那些朋友如果有朝一日再来,不让一道菜是重复的。”
第二天一早他就离开了,从此没有再回到过那里。但那个夜晚一直活在他的记忆里,此后多年,他不止一次带着敬意想起那三位忧郁的夫人,“她们在荒野的孤寂中,不为任何实际利益而竭力保持古老的尊严,捍卫着仅存的一点点高雅文化。”
或许,诗歌对于人类而言,意义也是如此。它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利益,但人类需要它。“诗是人类的深奥爱好,由此产生礼拜仪式和赞美诗……他们在黄昏时分或在繁星满天的深夜需要诗,哪怕只一行。”聂鲁达写道。
“我仍然对人类的命运怀有绝对信心”
在《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的题记里,聂鲁达说: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丝毫没有夸张,他本人和他度过的生活,符合我们对一个诗人的所有想象,最理想的想象。
他在充满激情和戏剧性、以“魔幻现实”著称的南美大陆上长大。在这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会走进酒吧,请求聂鲁达的一位诗人朋友同意:在其未来的葬礼上,允许他从这位朋友的身上跳过去。这位朋友欣喜若狂地同意了。几年后,此人如约而至,从这位诗人的棺材上一跃而过……
他是一位外交官,出任过智利驻多个国家的领事,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见过了无数的风景。他在锡兰驯养了一只灵巧的獴,又不幸在巴达维亚遗失了它;1941年他任智利驻墨西哥总领事时,曾接待过7个想以最快速度离开墨西哥的日本人,他感觉他们不对劲儿,拒绝给他们发放签证。一周后,珍珠港事件爆发……
他曾奋不顾身将2000名西班牙难民送往智利,让他们远离西班牙内战的战火;他曾被选为国会议员,然后不得不流亡海外;他曾被智利共产党推荐为总统候选人,后来则出任智利驻法国大使……
还有爱情,以及数不清的奇遇。从夜色和麦秸秆里伸向他的陌生女人的嘴唇;远洋航船上同行的白人女孩,要去中国寻找一个富有的情人;深色皮肤的锡兰女佣,美貌绝伦,对待他的爱抚却像雕像一样冷漠;还有一个连他呼吸的空气都要妒忌的,“缅甸母豹”般的疯狂情人……
巴勃罗·聂鲁达
还有战斗,各种各样的战斗。被流放、被驱逐、被逮捕,被意大利警察送上火车,又被激动的人群抢回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躺在担架上被抬走,旋即又因人们的联名呼吁而释放;酒吧里打架的黑帮老大拦住他,眼含热泪朗诵起他的诗句;集会呐喊的人群一见到他上台,便纷纷脱帽致敬……
诗人和革命者的身份有时重叠,有时相爱。裴多菲为匈牙利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叶芝为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茅德·岗写下那首《当你老了》;“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和希腊抵抗运动领导人阿莱科斯一见钟情……
爱与反抗,为何如此令人向往?这种无法遏制的渴望,是否出自我们生命深处,那种情不自禁想要对抗宇宙中永恒熵增的原始力量?
“诗的荣耀是走上街头,去参加这一场和另一场战斗。”聂鲁达写道,“我奉献出我的一切,我曾把我的诗掷向沙场,常常与它一起抛洒热血,遭受极度的痛苦,歌颂我所目睹和经历的光荣时刻。”
雕刻于黑岛礁岩上的聂鲁达头像
但他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对抗。和所有真正的诗人与艺术家一样,他矢志不渝地为一个天堂般的梦想而歌唱——
“我要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就只是人,除此没有其他头衔;人们不会为一条戒律、一句话、一个标签而苦恼……我希望绝大多数人,所有的人,都可以说话、阅读、聆听、茁壮成长……尽管我的诗曾和警察多次对峙,我仍然对人类的命运怀有绝对信心。”
聂鲁达没能实现这个梦想。他被刺杀的好友阿连德总统也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这个梦想在过去和未来也许都不会实现,但你想想它为什么从未消失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