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㉑|努力让更多孩子告别“三小”,远离成长烦恼

两会热评㉑|努力让更多孩子告别“三小”,远离成长烦恼

00:00
03:49

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架“学习机器”来看待,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今年成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更加关心“成长的烦恼”,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治理,切实减轻学习压力,织密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防护网,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提升至100%,让更多孩子告别“小焦虑”、不当“小胖墩”、不戴“小眼镜”。

教育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办好教育,考验着一地的执政智慧,体现着相关部门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减轻学习压力,还是关注心理状态,无论是防控青少年肥胖,还是降低近视率,都是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关注,都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架“学习机器”来看待,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也体现着施政的融融暖意。

近年来,我国提倡素质教育,推行双减政策,就是为了把中小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无疑是更有远见的教育。实际上,这也是成都近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成都是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先后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例如,要求合理安排中小学行课时间、课间休息、午休时间、课后服务、就寝时间,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家庭。实施“小学作业不回家”,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护航。

毋庸讳言,在当前社会,教育焦虑仍然盛行。在网络上,时常可以看到人们讨论教育“内卷”,择校焦虑、“牛娃”“普娃”等话题。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小学生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近视率居高不下;大学生体质下降,“脆皮大学生”屡屡登上热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种种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回到教育本质,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要祛除极端功利化的教育观,不拔苗助长,不渲染教育焦虑,不仅仅关注成绩、分数;而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尊重教育规律,让他们学得高效、玩得精彩、身心健康。就像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

关注“成长的烦恼”,是为了让成长不烦恼。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城市对“祖国花朵”的关爱,体现着在教育领域的远见。有这样的暖心呵护,孩子们更有条件健康快乐成长,最终闪闪发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