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成都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关于成都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书面形式提请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
《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增长12%,剔除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后同口径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49.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增长14.3%,同口径增长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586.8亿元,完成预算的94.9%,增长6.2%。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2035.2亿元,增长5.5%。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51.5亿元。红星新闻记者梳理《报告》发现,今年,财政将支持城乡融合、“三个做优做强”、科技创新等工作。
2023年财政发力点有哪些?
产业建圈强链、科技成果转化、“四大结构”调整……
《报告》显示,去年,成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市级财政投入112.7亿元。
财政资金保障下,成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推动重产基金投资参与“链主”及“链属”项目30个,带动项目总投资约2845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财政扶持。《报告》显示,去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61.7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快增长。在保障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运行方面,财政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推动5个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
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此背景下,成都推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报告》显示,在推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去年,市级财政投入55.9亿元,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落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如何支持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去年,市级财政投入28.3亿元,持续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筑牢城市安全发展底线。优先保障智慧大运等紧急实施项目,全面筑牢智慧蓉城“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构架,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实现“多网合一”。与此同时,财政支持健全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保障激励机制,支持推进7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
成都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也需要财政支持。《报告》显示,去年,全市民生实事投入230.7亿元,超年初计划21.3%,全面完成86项年度民生实事。市级财政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0.7亿元,为全市54.9万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45.5亿元、工伤保险5.4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40.6亿元。
2024年“钱袋子”怎么花?
城乡融合、“三个做优做强”、科技创新等成着力点
《报告》显示,今年,城乡融合、“三个做优做强”、科技创新等工作将成为成都财政工作着力点。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今年,财政将支持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具体来看,财政花钱的地方有哪些?《报告》指出,重点支持提速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推动市域铁路成眉线、成德线、轨道交通资阳线加速建设。
成都正在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协调发展。今年,财政将延续安排“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补助资金,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社区等领域重点片区基本功能扩容下沉;新增安排区域联动补助资金,促进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协同联动。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大幅增加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9%;安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此外,安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保护、水利发展、农田建设、粮食规模化生产财政奖补、政策性农业保险、耕地保护奖励、补充耕地等专项资金,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生命线。
今年,市级财政将统筹安排重点项目资金165.5亿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今年,将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增加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新增安排高能级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补助资金。
尤其在成果转化方面,财政将支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布局建设先进制造等产业中试服务平台联盟,完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今年,市级财政还将统筹安排重点项目资金345.3亿元,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形成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重点保障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等重大工程。安排服务业、文化、旅游、金融、会展、体育等各类消费行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支持体系,着力提振市场预期和消费信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