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遍《孝经》,解析《孝经序》
《孝经序》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时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墜,君臣僭乱,礼樂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定《礼》、《樂》,删《诗》、《書》,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随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述作《孝经》这部经典的社会背景。《孝经》是孔子亲自述作的,述作这部经典的宗旨,是因为当时至圣先师虽有大的圣德,但他生不逢时,生活在春秋时代周朝的末年,王室衰微了,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王纲没有了,诸侯不懂尊敬君王,诸侯里的大夫不懂尊敬诸侯,导致百姓家庭中儿女不懂孝敬父母。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在上位的人不公平、赏罚不明,凭着自己的私欲,不公证执法,以私废公。居下位的人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就歪,导致上下混乱,天下大乱。孔老夫子看到这种情形就决定,著《礼经》、《乐经》删《诗经》。《诗经》是本来存在的民谣、歌谣。孔子把这些收集起来进行删定整理,所用原则标准就三个字“思无邪”。凡引人邪思的歌谣删掉,收集到诗经里面的都是具有良好教育意义诗歌。
这是我们今天所说对文艺节目和新闻媒体的管制,太有必要了,新闻媒体里面的节目最容易误导百姓。节目里充满杀盗淫妄暴力色情,民众看到定会天下大乱,所以孔子当时删诗经。是对媒体、文艺节目的负责任,让大众有健康的娱乐,《樂》和《诗》属于文艺内容,能帮社会移风易俗,内容健康必定把社会带向和谐,不健康则必定制造混乱。《書》是《尚書》《易》是《易经》这五经《礼、乐、诗、书、易》是明道德仁义之源,这个本体在《五经》中阐述出来了,最后孔子修一部《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国史,里面还记述诸侯列国的很多事情。《春秋》这部鲁国史,为了纠正君臣,父子之法,里面都有褒善贬恶。把什么是对和错的道理、原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五伦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论关系得以彰显,是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如果五伦关系乱了,社会就会大乱,所以《春秋》这部书正人伦之法,法就是教材。
孔子当时著六经就考虑到了,知道道德仁义之源,怕后人学了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把这些道理如何落实到生活实践中。虽然懂得讲道德仁义之源这些道理,但充其量仅叫做搞儒学的,属于学术研究。所有告诉我们,要学儒,学孔子、孟子,学做圣贤,要把这些圣贤的道理落实到生活中去……
《弟子规》就是行,从头到尾就讲落实孝道,我们把《孝经》内容和《弟子规》内容对照一下就知道了,《弟子规》就是如何事亲,事君,立身!孔老夫子就怕后人不能把这些道理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中。就著了《孝经》一十八章。《弟子规》里面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了要力行,不力行就是长浮华,两者要相辅相成,跟《弟子规》对照一下就知道如何落实圣贤之道做到知行合一了。孔子教导儒家的学子都要学习六义:“礼、乐、射、驭、書、术”六种基本技能和才艺都要学会。礼就是礼节;樂就是音乐,古时候读书人都能弹琴,以乐养心,以礼至身,礼乐是对身心的调制;射就是射箭;驭就是驾驭,能骑马能驾马车,可上阵作战也可在学堂里讲课,古代书生都是文武双全的;書就是书法,要写一手好毛笔字又要懂文学,会写作;数就是数学,包括天文地理易经的算法,都要精通,这是孔子提倡的六艺,题目不同,志意疏贬,方向不同,因为学的多,孔子担心学杂了,所以告诉我们,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十二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要看我评论当时天下大事和褒贬诸侯,褒善贬恶体现心志全在《春秋》这部书里;人伦的力行和五伦关系的落实在《孝经》里面。《孝经》跟《春秋》和六经在重量方面是相等的重要。《孝经》就是行,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去具体落实,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好,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