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原文:两汉的制度
汉治是后世所号为近古的。这因其时代早,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上都有沿袭古人之处。
在官制上,汉代的宰相,权力颇大,体制亦尊,这是和后世不同的。宰相初称丞相,或称相国。后来今文经说盛行,乃将丞相改为司徒。又把掌武事的太尉,改为司马。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并称相职。
其中央政府分掌众务的九卿,则分属于三公。外官,仍沿秦郡县之制。但不置监御史。由丞相遣史分察州,谓之刺史。刺史不是地方官,但奉诏六条察州。其人位卑而权重,故多能自备,而亦无专擅之患,这实是一种善制。
汉代去古未远,人民自治的规制,尚未尽废。其民以百家为一里,里有魁,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为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主徼循,禁贼盗。此等名目,后世固亦多有,然多成为具文,汉世则视之甚尊。
高帝时,尝择乡三老一人,置以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可以以事相教。而啬夫等亦很有德化流行,为人民所畏服的。这亦与后世显然不同。
汉代的学校起源于武帝时,其时未立校舍,亦未设教官。但为太常的属官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后来递有增加。到平帝时,王莽辅政,才大建校舍。然未久即乱,故其成绩无闻。
后汉则天下甫定,即营建太学,明、章二代,尤极崇儒重道。虽以顺帝的陵夷,还能增修黉舍,所以其时游学者极盛。然“章句渐疏,专以浮华相尚”,遂至酿成党锢之祸。大约其时学校中,研究学问的人少,借此通声气的人多。所以董昭也说“国士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于是学术的授受转在私家,学校以外的大师,著录动至千万,远非前汉所及了。
选举则其途颇多。博士和博士弟子而外,又有任子,有吏道,有辟举。其天子特诏,标明科目,令公卿郡国荐举的,是后世制科的先声。又州察秀才,郡举孝廉,则是后世科目的先声。
迟到的打卡,谢谢主播老师的辛苦付出!
600集打卡,主播辛苦啦!
感谢老师的分享
反反复复追,谢谢老师的指引,贺600!
继续学!
迟到的打卡,感谢主播一路以来的分享,使我收益良多,望继续坚持,有始有终
600打卡
德治根本上是倒退,法治才是正道。人根本不可教化,你见过有谁是通过教育而改变人性的?教育传授经验知识技能而已!
社会制度说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难道不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那种制度好,并不在普羅大众的感受,而在于既得利益者的认识。
祝贺精品节目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