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原文:
不论宗或族的组织,都由古代亲亲之情,限于血统相同,或血统上有关系的人之故。而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
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武王克商,封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还有齐、楚等国,或是亲戚,或是功臣故旧。当初原是一族的人,分据各方,以对抗异族,以压制被征服之人。然而数传之后,各国之君,相互之间的关系,已渐疏远,更数传,即同于路人了。而各国的权利,又不能无冲突,于是争斗遂起于国与国之间。这还是说始封之君,彼此本有关系的,若其并无关系,则其争斗的剧烈,自更无待于言了。所以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而息。但是封建制度之废,亦必要待到一定的机运的。
区别诸侯尊卑的是爵,而封地之大小,即因爵而异。《白虎通义》说:周爵五等,殷爵三等,而地则同为三等。地的大小,今文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古文说: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大约今文家所说,是西周以前的旧制。古文家所说,则东周以后,列国都扩大了,立说者乃斟酌其时势以立言。但无论立说定制如何,实行之时总未必能如此整齐划一。即使能够,后来的开拓和削弱,也是不能一定的。所以列国的大小强弱,就不一致了。就大概言之,则沿边之国强,而内地之国弱。沿边之国大,而内地之国小。大约由沿边诸国,与戎狄为邻,有竞争磨砺,而又地多荒僻,易于占领开拓之故。
列国的互相并兼,非一朝一夕之故。向来说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这固然是“设法”或“约计”之辞,未必是实数。然而国之由多而少,则是不诬的。以一强遇众弱,可以恣意并吞。若两强相遇,或以一强遇次强,则并吞非旦夕间事,于是互争雄长,而有所谓霸主。小国都被并吞,或仅保存其名号,而实际则等于属地。次国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的情形,便是如此。到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遂渐趋于统一了。
比自己读方便多了
游学中华 回复 @1311111oyts: 🤝
纠个字,血xuè统,老师讲的很好,只是个人的一个小习惯
游学中华 回复 @K_DDDDD: 是的,已经修改,谢谢。
一直听到了现在,了解了很多,谢谢主播,讲的内容很好理解😁
游学中华 回复 @赤备只卖六文钱: 谢谢支持、一起学习
一般只有在文学文化领域才会有现代和当代之说——将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后至1949年建国,称为现代,而将1949年至今称为当代。在其他领域,通常将1949年建国后称为现代,故人们有所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直听老师的课,特别是藏族简史讲得特别好。藏传佛教史讲的比佛学金刚详细,其中蒙古诸部落尤甚。只是木文之今古之别不限于字体,更别于版本吧。汉儒口传为今文,而古藏木现于汉代为古文。
游学中华 回复 @gxhps: 谢谢支持
长知识
游学中华 回复 @简淡_4r: 🤝
讲的太好了
游学中华 回复 @00风轻云淡00: 🤝
播讲的很清楚长知识了,吕先生治学严谨是当之不愧的大家。
学习了!感谢主播🌹🌹🌹
讲的好明白,接地气又正宗,,真好,帮我读书,感谢小哥儿
游学中华 回复 @徐燕_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