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宋朝的诞生2

02 宋朝的诞生2

00:00
33:27

宋朝的诞生2

我们把话头再回到“开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08年。这一年,坚决不承认梁朝的晋王李克用带着万分遗憾在太原死去。继承父亲遗志的李存勖亲自带领大军进军到黄河边,与梁军对峙。梁军也不甘示弱,皇帝朱全忠亲自出马率军迎战,阻止了李存勖的进军。随后,两者进入胶着状态。这场战争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是因为参战的晋军中竟然有五人后来都当了皇帝。当然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以后数十年间将成为争夺皇帝宝座的主人公。首先说李存勖本人。开战当初遭到人力物力均超过晋军的梁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但是后来朱全忠死去,梁朝内因后继问题发生内乱,晋军趁机大举进攻,跟梁朝结伙的有力藩镇也接二连三投降。在魏州缴获大唐国玺后,李存勖以祖父被赐李姓为根据,作为大唐皇帝即位,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时梁朝年号为龙德三年(923年)。半年后,李存勖占领开封,从军事上彻底消灭了梁朝。自宋朝以后至今,我们都把李存勖作为新王朝的创建者,称其王朝为后唐。可是李存勖自己当时却认为复兴大唐帝国是自己的使命,自己只不过是大唐帝国的中兴之祖。这跟三国时代刘备的说法一样。李存勖立志复兴大唐,所以各方面推行复古政策。都城迁到洛阳,恢复大唐法典,重用宦官和具有旧贵族血统的人。可是,李存勖在位仅三年,便被李嗣源指使禁军杀死。李嗣源还算承认他的功绩,赠给了他一个庄宗的庙号。李嗣源杀死李存勖后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在五代的众多皇帝中,李嗣源与后周的柴荣并称明君。他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官僚制度,整编军队。他创设的负责财务的三司以及近卫军的主力侍卫亲军,直至北宋均被继承。近卫军在中国叫做禁军,扩大和强化禁军是五代各个皇帝的共通政策。扩军政策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李嗣源远征四川,消灭了前蜀,扩大了版图。他自己似乎不认识汉字,但是他任用宰相冯道印刷儒家经典,推进文化事业。死后,被赠予明宗庙号。而就在他治世的第二年、天成二年(927年),赵匡胤,也就是后来的宋太祖在他治下的都城洛阳诞生。李嗣源的儿子虽然继承了皇位,但是很快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帝位也被篡夺。不论李嗣源还是李从珂,与先帝只有名义上的血缘关系。用传统的观点来看,他们都是利用政变取得了政权,所以其实都等于是王朝交替。话说回来,这几个姓李的,其实与大唐皇室都没有任何干系,他们都是突厥系沙陀族人。所以这在从前的政治秩序上看是出现了不可想象的异常事态。用武力篡夺帝位后,李从珂为了强化王权,着手削弱藩镇势力。他最大的目标就是死对头、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察知危险的石敬瑭在太原造反,恢复李嗣源时代的年号长兴,表示不承认李从珂的皇权。但是他自己却并没有实力进攻洛阳。为了打倒李从珂,石敬瑭向契丹皇帝求援。条件是成功后进贡大量财宝,并割让华北地区一部分土地。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后成了辽宋开战的远因。契丹的精锐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击败了唐军,石敬瑭受契丹皇帝之命即位,国号为晋,取自发祥地太原。公元936年,仅有十三年短命的后唐灭亡。石敬瑭在位六年间,为了保住自己年号“天福”所象征的天赐帝位,一门心思与契丹维持良好关系。但是继承石敬瑭帝位的石重贵却任命强硬派做宰相,采取了与契丹对抗的政策。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征讨。晋军竟然击退契丹,遂忘乎所以改天福年号为开运。即位第三年,而且在年度途中改元,这在史上是少见的。如此这般,晋军竟然两次都成功击退了契丹的进攻。但是第三次却终于失败,开运三年(946年),开封陷落,晋朝十年短命,到此结束。皇帝石重贵被俘,被劫持到北方。因为被拉到国界之外去了,所以后朝给他的谥号就是“出帝”。耶律德光想从此就占领并统治华北,所以特意让冯道率领晋朝文武百官劝进,然后在开封照中国方式重新登基,同时改国号为辽。但是这时契丹国内皇太后一派与他的对立日趋激化,华北各地也出现抗辽反乱,眼看里外不是人,耶律德光只好打道回府,不料却在归途一命呜呼。由此,华北出现了短暂的政治真空状态。趁机占便宜登上皇帝宝座的是刘知远,一个曾经效力于石敬瑭的武将。不过这位皇帝的登基状况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他即位几个月,却还照例使用以前的国号和年号。确切地说,因为他不承认出帝与辽对抗的强硬政策,所以不愿用开运年号,自称天福十二年。也就是说,在法理上,自己不是创建了新朝,而是因为皇帝被劫持,自己作为“晋朝第三代皇帝”继承皇位。后来他进出中原,改国号为汉。因为姓刘,自称汉帝国后裔,立志统治华北。他在祭祀王朝祖先的宗庙里,祭祀着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以使自己的帝位正当化。其实他也是沙陀族出身。国号改换后,他自称不忘旧主人石敬瑭的恩,还一直使用原来的年号。直到第二年(948年)正月,才终于改年号为“乾祐”。刘知远即位前也以太原为基地。唐、晋、汉,到此为止都是太原出身的将军建立的新王朝,显示了李克用奠基的山西军阀的雄厚实力。但是所有王朝都定都中原的洛阳或开封,使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基地分离,造成了皇权的不稳定。李从珂为了剥夺石敬瑭军权,想调换石敬瑭领地,反倒遭拒绝,并招来石敬瑭投靠契丹,以及宋朝建国后讨伐北汉久攻不克,都是因为太原有相对独立的地理条件。刘知远即位整一年后死去,继承帝位的是刘承祐。刘承祐为了巩固皇权,有意疏远有功的大臣和将军。这与后唐李从珂、后晋石重贵的做法如出一辙。结果,他也招来驻扎魏州的将军郭威的反抗。刘承祐得知郭威有意反乱后,杀了住在开封的郭威全家。结果却落得一个自己被与郭威相通的臣下杀掉的下场。郭威占领开封后,迫使后汉皇太后临朝听政,自己为监国,掌握了后汉实权。历经政变还照例安坐政权中枢的冯道献策郭威,建议拥立驻守太原的刘知远弟刘崇之子、正在别处做节度使的刘赟即位。没想到刘赟还没来得及赶到开封,郭威便自称要抗辽南下,亲自出征到黄河沿岸的澶州,在澶州被军队拥立,返回开封,逼迫皇太后禅让帝位。由此,后周诞生。五代各个王朝都很短命,而以后汉为最短,从刘知远即位到灭亡,只有四年。刘崇本以为自己的儿子能当皇帝高兴一时,没想到开封政变。他当然不能承认,所以自己也自称皇帝,继续使用乾祐年号。他认为自己是后汉的第三代皇帝,但是一般都把这个政权与后汉区别,称之为北汉。北汉持续四代三十年,十国中最后被消灭。北汉广运六年(979年)投降宋军。这一年宋朝年号为太平兴国四年。郭威用禅让的形式完成了对皇权的篡夺。这是华北地区继朱全忠以来相隔四十四年的又一出禅让剧。后唐用武力手段消灭了后梁。而且后唐自称是作为大唐帝国皇家一族即位的,所以并不承认什么唐—梁革命。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讨伐消灭了叛贼朱氏,所以并不是与梁朝换代。接下来的后晋造了后唐皇帝的反,也用武力手段消灭了后唐。因为使用武力时得到友军契丹的帮助,因此他得对契丹皇帝行臣下之礼,石敬瑭登上皇帝宝座,也是受契丹皇帝的册封。所以也不能算是继承后唐的帝位。刘知远最初作为后晋皇帝即位,后来定国名为汉,是因为他自称大汉帝国皇家后裔。这点与后唐相似。他也许想到当年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匈奴人刘渊自称再兴汉朝的故事也未可知。这些山西军阀内部的皇权争夺战,与从汉到后梁的易姓革命形式不同。他们没有使用传统的接受前王朝的委让、无奈继承前王朝皇权这种表面上非常贵族式的空洞的禅让形式,而是采用了胜者否定前朝,再找更具有正统性的根据从而标榜自己正统的形式。这种形式,宣告了实力至上新时代的到来。但是,郭威却又复活了禅让形式。他也是刘知远部下、山西军阀之一,但是革命前是驻守魏州的军队司令官。该地为北齐的都城,称为邺都,大唐后期设置魏博军节度使,是河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后来宋朝作为四京之一,称作北京大名府,成为对抗辽的军事基地。在这点上,后周的建国,与后唐、后晋、后汉以太原为基地的山西军阀建立情况不同。当然刘知远也认识到太原的重要性,所以他派值得信赖的自己的亲弟弟驻守。只不过这次他的儿子却被别的地方的司令官发动的军事政变要了命。取国名为周,是因为郭威自称自己是古代周朝王族的一个分支出身。从李存勖的后唐、到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一路上溯,越找越古,到此终于找到周朝王族了。这样寻根问底,宣扬自己根红苗正,正反映了他们因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贵族出身而具有的劣等感。这一点,跟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们的心理状态特别相似。郭威跟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山西出身的沙陀族不同,他是河北出身的汉族,自称周王室后裔。这个时期,因为战乱造成混居等原因,各民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所以汉族最重视的父系祖先,已经不能作为具有生物学上纯粹汉族DNA的证据了。但是后世史书特别强调他是汉族,明显是想构造一个连续几代的蛮族王朝统治终于结束、汉族王朝终于复兴的故事。这个现象,对随后的宋朝皇家赵氏一族也可以做同样解释。宋朝创建人赵匡胤弟兄的父亲赵弘殷是河北涿州出身,据传其祖先为战国时代赵国的王族。在郭威进开封以前,与他敌对的刘承祐已经被杀,所以郭威能无血入城,掌握权力。想即位皇帝,最理想的是前朝禅让帝位。因此郭威选择了禅让这种形式即位。但是,与以前的禅让闹剧不同,他排演了一场更为复杂的禅让剧。他首先作为禁军司令官率军出征,在外被所率军队拥立,无奈返回都城,要求皇太后禅让。当时他并不是驻守魏州的军阀,而是担任首都防卫、保护皇帝的禁军司令官。就是说这次革命的特征是,不是以一个地方驻军,而是以禁军为支持基础。郭威在澶州被禁军将校们把一面黄旗裹到身上。黄色是皇帝之色,这面黄旗估计也应该是禁军的标志,被裹到身上,表示郭威已经成了皇帝。这说明,在禅让剧上演以前,禁军在澶州已经进行了革命。有意思的是,这一出戏,被这时作为禁军将校从头至尾实际目睹的赵匡胤九年后原模原样重演了一番。禅让牵扯到王朝的“德”,就是介绍黄巢之乱时提到的五德终始说。史书记载虽不太明确,但汉、周革命时估计按五行相生说进行了德的更换。因为周、宋革命时看不到什么议论的痕迹,宋的德便被确定,可见后周确定了自己的德。从宋的火德往前推算,后周应该是木德。因此,前边的后汉应该是水德。不过,后汉是否自己这样宣言过却并不确定。从上述王朝创建情况来看,并不一定要确定德。也许是汉、周革命时为了禅让,在汉灭亡时匆忙决定也未可知。后周为木德,从五行德顺序上看,意味深长。因为众所周知大唐为土德,由此推算,大唐与后周之间只存在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为后晋和后汉,后唐正如前边所述,作为大唐中兴王朝,被定为土德。也就是说,在五德终始说的连锁上,抹杀了后梁的存在。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宋朝编纂的历史书集成《册府元龟》,该书把后梁分类到与十国同等的范畴。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是后唐的一贯主张。后周和北宋都与山西军阀政权有染,因此具有共同的历史观。我们把上述情况总结一下,就是说大唐帝国的正统性经过李克用父子的中兴,然后传给后晋、后汉、后周,最后到宋朝。不过,另外,宋开宝七年(974年)以薛居正为中心,也编纂了正史《五代史》。宋朝在自觉基本统一天下后,把华北的五个短命王朝归总一起编入正史,显示了自己绝不会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的决心和自信。同时,也令人感到他们具有能把后梁作为正统王朝客观评价的宽阔胸怀。八十年后欧阳修编纂的《五代史记》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后世为了区别两者,称前者为“薛史”或者《旧五代史》,后者为“欧史”或者《新五代史》。创建“五代”这个朝代,是宋王朝作为大唐帝国继承王朝自我意识的产物。郭威在收拾中原残局不久,在位仅三年就死去,庙号太祖。因为无后,所以指名皇后柴氏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继承皇位。如此这般,柴荣就登上了后周第二代皇帝的宝座。柴荣的姑姑当年看到外号叫“郭雀儿”的年轻将校郭威英姿飒爽,一见钟情,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郭威。这个故事被后世编成戏曲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她也确实没有看错人。因为不但自己一见钟情的男人当了皇帝,而且连自己的侄子也继承了皇位。只是这个皇位继承用传统逻辑也是解释不了的。虽然已经出现了后唐那样不是真正父子关系,而是收养关系的父子继承的例子,但是那个时候——与汉族不同,姓对沙陀族来说具有何等意义我们暂且不论——即就是养子,也都改姓李了。可是,这个柴荣好像并没有改姓,而是以自己的柴姓即位了。这在儒家政治理论看来,只能是“易姓革命”。但是,从现存史料中看不到后周朝廷就此议论的痕迹。这说明它们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儒家传统的名分论和王权仪礼。柴守礼在儿子即位后还健在。先做高官,后归隐洛阳,以皇帝老子自居。作为当朝皇帝老子如果遵纪守法做一个良民那也不错,可是这个家伙虽然名字叫“守礼”,其实是一个完全不守礼的混账中年人,甚至还犯了杀人罪。连五代第一明君柴荣都为解决这个问题烦恼一时。结果是没有治罪。可是柴荣却因这个决定被后世议论纷纷。不过用现在的常识来看令人惊奇的是,各种议论中认为柴荣“能赦免亲父,到底是一代明君,是个大孝子!”的却很多。由此可窥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之一斑。自认华北正统政权的北汉趁柴荣即位不久、政权不稳,计划大规模攻打后周。它们借辽军加势,想一口气吃掉后周。后周朝廷内以宰相冯道为首的一些官僚主张固守开封。但是血气方刚的柴荣却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兵迎击。在山西省高平与敌遭遇,经过殊死搏斗,柴荣大胜北汉。由于大败,北汉完全失去了进攻中原的元气。后周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推进南下政策。二十八岁的赵匡胤在这场战斗中也荣立大功,被提升为禁军新设的殿前都虞侯。就在这一年,宰相冯道死去。自从侍奉晋王时代的李存勖以来,虽经数次军事政变和易姓革命,但是冯道却一直在各朝中央政府担任要职。冯道作为一个文化人留下了大量业绩,其中在李嗣源时实施的经书印刷事业,在学术史上、技术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在宋朝欧阳修以及司马光的正统史观确立后,从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朝”算起,李嗣源、李从珂算成唐的异姓,柴荣算做周的异姓,一共“八姓”,合计侍奉“十一君”的冯道,被批判为不守臣下之道,没有大义。近代以来这种基于儒家思想的评价被推翻,流行的善意解释是他为了保护民众,忍辱负重,以图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不论后世如何评价,自称长乐翁的冯道当在地下笑闻一切。因为在当时,文官的这种生存方式是很普遍的。能在野蛮的军阀们之间游刃有余,一直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冯道的处世术,实可称乱世偷生的智慧结晶。高平之战的结果对南北实力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此时为止的华北诸王朝都对以太原为首的藩镇军阀以及其背后的辽不能放松警戒,有后顾之忧,所以都基本没有顾及南方的精力。因此,与在继承大唐帝国名义上最大的对手南唐王朝(公元937年成立)虽然一直保持紧张的敌对关系,但是却没有开战的能力。柴荣排除了北方威胁后,回过头来决心与南唐对决。这个决策的起因是一个叫王朴的官僚的上奏。王朴上奏说:现在虽然在高平打了胜仗,但是现在立刻向北进军,也不可能取得什么大的战果。还不如先平定军事实力并不太强的南方诸国。如果能把富饶的南方掌握在手中,那么就有了同北方进行持久战的经济实力。为此,应该先讨伐蜀国和南唐。柴荣亲征南唐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淮水以南的食盐产地。南唐之所以能够繁荣,主要靠的就是食盐的出口。所以,此后后周在经济上也成长为最强的王国。赵匡胤在这场战役中也立了战功,凯旋后,升进为殿前都点检。殿前军是柴荣创立的禁军精锐部队,都点检为其总司令官。不过,对赵匡胤来说,收获最大的,也许是在军中结识了一个叫赵普的幕僚。这个赵普以后成为侍奉宋初两代皇帝的名宰相。亲征南唐以前,柴荣实行了镇压佛教的政策。就是所谓三武一宗之法难中最后的一个。但是,这并不是从教义上视其为邪教,而是整顿经济实力雄厚的佛教教团,吸收其财力充实国库。在柴荣的英明领导下,长期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开始出现转机。柴荣在亲征南唐取得胜利后,掉转矛头,直指北方的契丹。目的是收回石敬瑭认贼作父割让给契丹的河北诸州,即所谓燕云十六州。战斗很顺利,但是,天不助周。明君柴荣在征途患病,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年方三十九岁就离开了人世。继承皇位的太子,这时才七岁。人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存在,是离不开食盐的。与日本四面环海,盐田很多,海产物丰富,食盐摄取基本不成问题不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食盐作为一种特殊产地的产物,要搬运到各地。所以历代王朝都通过征收盐税,增加国库收入。而完善这个制度的则是宋朝。宋朝按盐的产地限定流通范围。黄河支流解池产的盐在北部内陆地区、淮河河口盐田产的盐在江南地区流通。初期公布了榷盐法,政府自己实行专卖,后来实行了通商法,改成许可制,交由商人流通买卖。特别是为了筹集禁军所需经费,让商人把现金以及实物缴运到开封以及北部国境的禁军驻屯地,然后给它们发行盐引,商人们持盐引到盐的产地换盐,再贩卖到各地。与盐的生产成本相比,国家加的税率非常高,所以走私盐挣黑钱的势力从未绝灭。与现代社会走私麻药、武器一样,走私盐的地下势力也都是组成团伙的武装组织。或者说,只能是这样的组织才有能力走私盐。黄巢、朱全忠,还有蜀国的王建、吴越的钱镠等,其实都是从这种组织起家的。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出禅让剧开始彩排。剧情为计划拥立禁军最大实权派赵匡胤做皇帝。宋代编纂的史书,无一例外都说赵匡胤自己在被拥戴做皇帝以前根本没有要当皇帝的意思。当然,如果不这样说,赵匡胤就成了篡权者,就失去了当皇帝的大义名分。但是,我们了解了迄今为止的五代王朝兴亡史后,就知道这出戏的主角赵匡胤如果从来没有参加彩排那是不可能的。舞台设计是名参谋亲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指使他们行动的,不是别人,只能是乱世英雄、年轻的禁军总司令官赵匡胤。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辽军大举南下的紧急军情传到开封。朝廷即刻决定迎击。初三早朝,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夜宿郊外陈桥。当晚深夜,事件发生。军中不知谁开头大喊:“我们没有值得敬仰的主君。我们冒死跟辽打仗到底又能怎样?我们还不如拥立都点检当皇帝!”马上万众呼应,喊声连片。消息即刻传到赵匡义和赵普那里。吵吵闹闹争论一番后,他们让表示坚决拥立的将军们在帐外等着,自己两人进帐叫醒赵匡胤。生来好酒的赵匡胤前晚痛饮,正在酣睡,硬是被叫醒,拥出帐外,已经有人把准备好的黄袍立刻就披到了他的身上。与九年前郭威时不同,这次是提前准备好的黄袍。他提了不危害周朝皇族和高官、不抢掠开封的条件后,接受了部下的拥戴。初四中午,革命军返回开封。提前回朝的心腹已经做好准备,所以入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赵匡胤家族早已暗地避难到寺庙,也都平安无事。禅让时,有位翰林学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宣诏。这一连串行动,都是因为吸取了九年前的禅让剧的经验教训,所以做得极为漂亮。虽然有几个反抗的高官和将军,没有做到完全的无血革命,但是基本上都是按预定计划进行,顺利实现了王朝交替。赵匡胤即位后,定国号为“宋”。因为他在做殿前都点检的同时,还是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驻屯地为春秋时代宋国故地。按说他用自己家系的“赵”也没有问题,却选用了“宋”,可能跟宋是殷朝遗民之国有一定关系。他父亲的名字就叫“弘殷”。毋庸赘言,殷朝为周朝以前的王朝。从李存勖开始的“模仿从前的伟大王朝”战术,到此登峰造极,已经上溯到殷朝了。不过在此多说一句,为了避讳“弘殷”,宋朝一直把殷称作“商”。赵匡胤即位后立刻发布了一连串有关新王朝成立的布告。首先进行的是向天地神报告。这是历代王朝的天子基于自己是接受天命统治地上的天子这种儒教的礼仪,哪怕实际上是用军事政变夺取权力的。不过,正因为是政变篡权的,所以为了收买民心,才更必须这样做。新王朝的德为火德。如此这般,持续三百一十六年的长命王朝的历史由此开始。此时为新年号建隆元年正月。以下,本书为了对宋朝的皇帝们表示敬意,不用本名,皆用他们的庙号。赵匡胤往后也全都改称太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