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北京城市治理智能化提档加速 | 新京智库

数据驱动,北京城市治理智能化提档加速 | 新京智库

00:00
12:10

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也是智慧城市驶向历史新时期的转折年。

“我们正处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在2023第十五届智慧城市论坛上如是说。这个论坛于2023年11月18日在北京昌平举行。

彭雪海认为,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迭代、日新月异,特别是2023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集中爆发,正在并将持续对新技术变革乃至千行百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无限可能。

于北京而言,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从2023年1月1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到6月,北京经信局印发《北京市关于推进场景创新开放加快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海淀城市大脑2.0阶段10大应用场景需求面向社会发布;再到10月,北京发布37项智慧城市场景创新需求清单。

人工智能在北京城市治理中应用广泛

城市,作为开放而复杂的系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深入、丰富的落地场景。而城市治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层面、场景,将成为大模型发力的重要场景。

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场景应用案例。

2023年4月,北京市经信局联合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发布的《2023北京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案例集》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是中国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上下结合,并串结合、统分结合”的建设原则,以“筑基”为主要任务的智慧城市1.0建设基本完成。

上述两个机构共同发起《2023北京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案例集》案例征集活动,截至2023年3月底,共征集到了74项案例。

其中,共性基础类有9个案例,如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信息平台等;综合应用类有15个案例,如回天地区城市大脑、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等;领域应用类有50个案例,如朝阳区 CBD 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北京中轴线“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等。

以“回天大脑”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楠迪扬对新京智库表示,“回天大脑”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它的特点在于针对基层治理,实现了从街道直到社区的智慧治理。

如果要说2023年人工智能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张楠迪扬认为,最大变化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社区治理的幅度和深度都显著增强了,以及应用模式有一个明显的迭代更新。

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已经有目共睹。在7月份发布的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和2023二十国集团智慧城市排名两个榜单中,北京均位居第一梯队。这两份榜单由32位全球政策制定者和一流专家为243个城市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的16项指标赋予权重,进而作出排名。

城市大脑2.0时代

2023年,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全域应用场景开放和大规模建设的2.0阶段。

2023年6月,海淀城市大脑2.0阶段十大应用场景需求面向社会发布,征集方案。

海淀区副区长冯燕介绍,海淀城市大脑是海淀区立足首都“四个中心”“两区三平台”战略定位,提升区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新举措。自2018年开始,海淀区不断夯实城市大脑基础设施。比如,海淀城市大脑算力当下已达2028万亿次/秒,可以将遍布于全区的20余万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实时汇集,构建“时空信息一张图”。

冯燕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城市大脑作为城市运行的中枢,构建、推进城市大脑2.0的建设。将采用最新技术扩容城市大脑感知网络,增加点位数量,进一步提升城市感知能力。实施以超大场景为牵引的全领域融合场景建设,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建设,将智慧城市服务惠及更多的城市治理领域。

参观过海淀城市大脑的张楠迪扬介绍,作为市级层面的城市大脑,它主要针对智慧城市的治理,比如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场景下的智慧城市场景应用。而且这种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的场景应用还将继续增加。

再比如,作为区级层面的“回天大脑”,2023年也进入了2.0时代。2023年3月,昌平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回天地区“城市大脑”2.0建设实施方案》,并在年底进行了项目招标。

借助大模型技术,新的城市治理应用也在出现。

2023年7月31日,国内首个信访领域大语言模型“信访大模型”公开发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冰调研过该模型,刘冰向新京智库介绍,“信访大模型”是使用信访术语解释、信访专业资料、信访问答等数据微调训练的领域大模型。

刘冰解释,“信访大模型”支持信访件编写、信访人咨询、信访人指引、信访工作辅助、信访件摘要、信访法治化支撑等场景,解决信访件数量大、重复率高、重复件办理工作量大等问题,使人工智能惠及信访群众和社会治理。“这有利于提高信访工作质效,保障群众满意度。”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世琨则表示,“百模竞发”的大模型时代会对几乎所有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未来,社会将逐渐由“人类决策”转变为“人类-人工智能”混合决策的新阶段。

当然,这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进展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即“数据烟囱”的消除。

2023年1月1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了数据汇聚、利用、开放、交易等规则,提出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围绕消除“数据烟囱”,北京市建设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应用融合,积极推动跨层级、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挖掘数据价值。

“从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可以推测出其使用障碍是什么,一定是有实时的、有用的数据。”张楠迪扬表示。这种数据不是社会网络的公开数据,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数据。只有如此,才能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或者实现相关的城市治理功能。

刘冰也表示,大模型背后的逻辑是数据是否丰富、算力是否足够,以及能否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国内实力比较强的公司开发了普适性的通用语言大模型,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是很强,加上现在美国政府对英伟达图形处理器的限制,国内算力很难马上突破。

37项场景应用需求

2023年,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智慧城市治理的想象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张楠迪扬说,“以前是技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模型一诞生就把我们城市治理的场景应用范围一下拓展开了。”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2023年10月30日,北京发布了智慧城市场景创新需求清单。该清单聚焦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关键领域,结合智慧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总计37项场景创新需求。发布会由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主办。

“之前政府没有通过这种形式向社会,向技术方发布需求,很多都是零敲碎打式的,这次相当于一个整合式的全体的需求发布”,张楠迪扬说。其实,这不仅仅是北京发布了37项场景创新需求,更是意味着一种政企关系之间的新变化,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结合技术、市场,共同实现创新。

不仅如此,在2023年12月下旬的一次活动上,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抓手,努力为创新创业者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比如,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计划进一步扩大5G网络的覆盖范围。目前,北京已经建设了约3万个5G基站,使其成为全国人均拥有基站数量最高的城市。接下来,北京将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京津冀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再如,北京市将积极探索打造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聚焦大模型训练、医疗健康数据流通等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扩大数字资产登记、评估、入表试点范围,健全数据跨境流动的优势。

此外,姜广智还表示,北京市将培育孵化引领产业,发挥超大城市百亿孵化器的作用。北京将支持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等建设,打造一批科技+文化基地,推动文化效益提升和业态创新,强化通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文创产业的落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