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提出,推动京津冀地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整体提升流域防御能力。如何理解这一体系建设?民盟北京市委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鲁安怀认为,涉及三地的防洪体系要体现在一体化推进上,做到洪水的“蓄、滞、排”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对京津冀三地目前的防洪体系带来极大挑战,在取得显著防洪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薄弱环节。“比如,北京的防洪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尚不健全,洪水防御保障能力尚存短板;山洪沟道综合治理亟待增强等。”鲁安怀提出,要适度提高规划防洪标准,开展设计洪水复核和暴雨移置分析,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控制性工程建设,对已建大中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和清淤扩容挖潜工程。
此外,鲁安怀认为,提高水文气象监测和重点区域水灾态势感知能力,对于北京发挥“蓄”的作用非常重要。他提出,应加密上游山区雨量站,构建重点区域测雨雷达网,完善水文站网,提高关键水文监测设施建设标准。通过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遥感和地面水文监测等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增强态势感知监控能力,构建卫星话音与视频通信传输网络体系,实现雨水情、工程险情、洪涝灾情全面实时监测处理,提高重点河道、重大基础设施防洪预报调度智能化水平。
对于海河流域中游的河北而言,重点做好洪水“滞”的管理。“应该按照流域性来管理,事先做好空间规划,科学划定蓄滞洪区,确保洪水来的时候能够及时启用,减少对下游的冲击。”鲁安怀强调,蓄滞洪区重在管理。对于下游的天津而言,重点做好洪水的“排”。“因此日常一定要做好河道的疏浚,保证河道畅通。”鲁安怀指出。
此外,鲁安怀认为,海河流域一体化治理未来将面临一定挑战。随着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海河流域需要整体提升防洪标准。在推进三地防洪体系建设中,也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确保一体化规划能够有力执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