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62两颗牙游击半岛,拿破仑败走俄国
 1.61万
试听180

欧洲史话 162两颗牙游击半岛,拿破仑败走俄国

00:00
18:4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拿破仑和西班牙联手去打葡萄牙,葡萄牙王室第一时间就润了,跑到巴西当国王去了。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法西两国的联军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边境无仗可打,无所事事的游荡之际,军纪逐渐败坏,掠夺、杀害和强奸老百姓的事情呈指数增长。

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反抗


很自然的,葡萄牙人开始自发地反抗,这种反抗被英国人看在眼里,那就是战友们在行动,赶紧上前握紧对方的手,同志们辛苦了,一起吧?葡萄牙人自然是不会拒绝,双方开始联手对抗法国。


被法西联军祸害的,也不仅仅是葡萄牙人,还有很多边境上的西班牙人,再加上条约里说了,法国军队有权穿过西班牙领土,在任何地方驻扎,也就是法国人可以随意到任何西班牙城市去祸害老百姓,这让西班牙这个老牌帝国的百姓心中升起了相当大的愤懑情绪,想当年,俺们可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怎么今天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于是,愤怒的贵族和百姓们强逼着国王查理四世退了位,他儿子斐迪南七世(Fernando VII)走马上任,当了国王。


可能是这次造反实在是太容易,让西班牙老百姓产生了一种虚幻的错觉,觉得再加把劲儿,就能把法国军队也赶出去。于是,1808年5月2日,在马德里爆发了几乎没有人组织的群众暴乱,大家聚集在王宫门口,要求法国军队滚出去。


这些老百姓忘了一件事,你本国的统治者因为想长久统治,可能会怕你造反,但临时在你国家驻扎的外国统治者,他们有什么理由怕你呢?于是,5月3日,成百上千西班牙示威群众的脑袋滚落在了地上。据说,当时一名老百姓手里哪怕只有一把剪刀,都会被法国军队当场处决,西班牙画家戈雅(Goya)的传世名作《1808年5月3日》,就是这一天最真实的再现。


远在巴黎的拿破仑听说这件事之后,决定趁热打铁,让西班牙变天,他把查理四世和斐迪南七世这父子俩叫到了法国,当面逼迫他们把王位传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法语:Joseph Napoleon Bonaparte),而且,他还把国家的名字改为西班牙王国(Kingdom of Spain)。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西班牙那时候的正式名字是“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两西西里,萨丁岛,科尔多瓦,科西嘉……”等等一长串国家名字的合集,所谓西班牙,只是我们为了叙述方便的一个简化版,但是从拿破仑的这个命令开始,我们叫它西班牙那就有了法理依据。不过西班牙人自己称呼自己为西班牙,还要等到1812年“西班牙诸国”这个名号出现之后。原因很简单,他们讨厌拿破仑,虽然事实上,是拿破仑给了他们国名,但却从来不想承认这一点,用西班牙人的话来说,拿破仑任命他哥哥当西班牙国王的唯一好处,就是激发了西班牙的独立愿望,为后来完整统一的西班牙奠定了基础。


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西班牙,是第六个受拿破仑影响诞生的现代国家。


顺便说一句,拿破仑任命自己亲哥哥当西班牙国王这事儿,完全符合他一向任人唯亲的政策,自从主导法国以来,这哥们就肆意提拔自己的亲属,可以说毫不避讳,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国王换人对西班牙百姓的刺激非常大,一时之间,大家纷纷起来造反,就这样,伊比利亚半岛上风云突变,葡萄牙和西班牙全都开始和法国作战。


领导葡萄牙反抗的,是一名英国人,后世大名鼎鼎的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此公真正的名字叫阿瑟·韦尔斯利,但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英联邦国家,纪念此公的时候,都用威灵顿来称呼他,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有一条十分出名,历史悠久的老街,就是威灵顿大道。


而西班牙人的反抗,就没有一个明显的领导人,甚至说它都没有军队,但你也可以说,它到处都是军队。你可以这样想像,一小股一小股的,拿着菜刀长枪的革命群众,你稍不注意,它们就汇成一条反抗洪流,但你把军队派过来想干死它们,这股洪流马上就变成了无数溪流,消失不见了,在西班牙语里,称为“Guerra”,意思是小规模战争,后来英文吸收了这个词,再后来,又被翻译成中文,名字你肯定听说过,叫“游击队”。


是的,现代游击战术的开启者,是反抗拿破仑的西班牙人。


就这样,从1808年开始,很大一部分的法国军队,慢慢陷入了这场被称为“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的泥潭里,西班牙的游击队,加上军事天赋不比拿破仑差多少的威灵顿公爵的指挥,法军彻底进入了后来主席所说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半岛战争还导致了一个“蝴蝶效应”,那就是遥远美洲大陆上那些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纷纷背叛西班牙,开始了独立战争,史称“西属美洲独立运动”(Spanish American wars of independence)。


经过不大不小的努力,下面五个国家几乎同时在1810年左右获得了独立地位,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哥伦比亚和智利,这些家伙在感激拿破仑的国家名单上,排在第七位到第十一位,还有一些受到了影响,但当时没独立成功,后来也成功的了,比如说古巴、厄瓜多尔等等,这些呢,我们就不算在拿破仑脑袋上了,他也不缺这点儿“功劳”。


实际上,1812年美国之所以坚定决心,要去北上打加拿大,试图把加拿大并入自己的版图,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英国正在和拿破仑死磕,没工夫管他们,结果因为美国人自己不争气,弄了一个灰头土脸。

二、远征俄罗斯


言归正传,19世纪初法兰西的拿破仑跺跺脚,说一句全球颤悠,是绝对不过分的,虽然这小子自己心里也清楚,他这时候有点焦头烂额。


之所以拿破仑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美洲,也不是因为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反抗,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小事,他眼里的大事,依旧是奥地利和俄罗斯这两个欧洲老牌帝国。


你可以说奥地利的弗朗茨二世记吃不记打,也可以说他卧薪尝胆,日夜想报仇,当这哥们看见法国陷入了半岛战争,马上就蠢蠢欲动,活跃起来,没有丝毫犹豫,加入了英、西、葡三国的阵营,大家又是一顿忙活,订约签字,一样也没少,然后在欧洲大陆上开始进攻法国,史称第五次反法同盟(War of the Fifth Coalition)。


可惜的是,这位双料皇帝的军事水平实在太差,1809年4月10日他起兵,三个月之后,7月12日,就被拿破仑彻底打败,奥地利几乎全军覆没,举国完犊子,这个失败的速度,看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英西葡三国目瞪口呆,大哥,咱好歹撑个半年,也不枉叫您一声皇帝啊。


第五次反法同盟只存在了三个月,就这么夭折了。


对于英西葡三国,这次失败啥损失没有,该咋打还是咋打,可是对奥地利就不一样了,除了士兵的伤亡,加上赔地赔钱之外,弗朗茨二世还把自己的亲闺女赔了进去。


按照合同,拿破仑娶了奥地利的公主玛丽·路易丝(Marie Louise),两个人很快就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也是拿破仑的第一个儿子,把他美出了鼻涕泡,孩子一降生,就给了一个“罗马国王”的封号,整个意大利都是我的,一个罗马国王,算个事儿吗?


弗朗茨也许搞不明白怎么这仗打着打着,自己就打成了对方的老丈人,但他完全清楚,现阶段,也只能和法国结盟了,否则,奥地利皇帝这个帽子也戴不住了。于是,两国戏剧性地开始结盟,签了很多友好协议,法国军队甚至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西里西亚地区。


这样一来,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就不干了,他就是俄罗斯帝国的亚历山大一世。为啥?因为拿破仑这小子当初曾经答应亚历山大,说等自己和那个总出轨的老婆约瑟芬离婚之后,就娶亚历山大的妹妹为妻,然后管对方叫大舅哥,可现在这小子婚倒是离了,却娶了别人,说话也忒不算数了。


实际上,自己妹妹嫁给谁,亚历山大一世根本也不在乎,皇帝的妹妹还愁嫁吗?但法国和奥地利联姻之后,法国军队进入奥地利,兵锋直指俄罗斯,才是最让他愤怒和恐惧的。这位俄国沙皇知道,以拿破仑的野心,俄罗斯如果丧失了奥地利这个战略缓冲国,很快就将面对法国的逼迫,提早翻脸,和英国和好,一起对付法国,可能才是上策。


所以,大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思考一番之后,咬咬牙,在1812年4月宣布退出大陆封锁计划,明目张胆地和英国做起了生意,并且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从普鲁士,华沙公国以及西里西亚地区撤军。


面对俄罗斯的最后通牒,拿破仑轻蔑地一笑,你啥档次,也配和我翻脸?


1812年的夏天,拿破仑拿出了他在欧洲能控制的所有军队中的一半,一共61万人,开始了对俄罗斯的远征,这61万人来自波兰、意大利、瑞士、普鲁士、西班牙等等国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法国人。


6月13日,当拿破仑的大军越过尼曼河,进入俄罗斯境内的时候,整个欧洲都在挥手,和俄罗斯人做最后的告别,全都认为俄罗斯的全名马上就会变成法兰西帝国俄罗斯行省。这当然也是拿破仑自己的看法,想当年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几千上万人就打得欧洲国家俯首称臣,何况现在拥有几十万人,更何况,你亚历山大还是我的手下败将,那你不完犊子谁完犊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拿破仑当时肯定没抬头往天上看看,因为欧洲老天爷最讨厌瞎得瑟的,这时候正盯着拿破仑琢磨,怎么让这个嚣张的玩意儿先完犊子。


三个月后,拿破仑终于醒悟,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儿,法国61万大军整整走了三个月,别说俄罗斯人,连俄罗斯的兔子他都没看见几只。


我们说可能真的是上帝显灵了,一向懵懵懂懂自高自大的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就聪明起来,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手里一共只有24万军队,别说拿破仑有60万,就是拿破仑只有6万,他也不敢保证和对方打野战会赢,所以这哥们直接玩起了坚壁清野,所有俄罗斯居民全都大踏步地后撤,沿途的所有补给粮食物资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地焚毁。


结果就是,法军行军几个月之后,境况已经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尤其是进入9月份,俄罗斯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几十万人的后勤供给是一个大问题,本指望到对方家里就开抢,可是人家连自己的锅都砸了,你还抢啥?我们以拿破仑的中军为例,出发的时候,一共286000人,但走了三个月后,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数没了的士兵,都是死于饥饿和气候带来的疾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偷偷跑了,当了逃兵。


当法军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莫斯科附近时,他们也终于遇到了第一支俄罗斯军队,库图佐夫将军率领的大概15万俄罗斯军队奉命阻击拿破仑。法国的60万大军,参加这场会战的,大概只有13万,其余的不是死了,就是还没到。


双方激战的地点叫做博罗蒂诺的村子,所以后世称之为博罗蒂诺战役(Battle of Borodino),战役的结果是法军获胜,可拿破仑的这次获胜只能说是惨胜,俄罗斯损失了四万多人之后,开始向南方撤退,而同样损失了三万多人的法军甚至连追击的力量也没有,因为他们急需进入莫斯科去补充给养。


很可惜的是,当他们进入莫斯科之后才发现,库图佐夫已经把整个莫斯科烧成了一片空地,啥也没给拿破仑留下,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加上俄军撤退时的有条不紊,让后来的俄罗斯甚至苏联,都把库图佐夫神话了,说他在这场阻击拿破仑战争里的表现,简直就是一个“芭蕾舞大师”,同样的,这场战争也被神话,至今在俄罗斯还经常纪念。


1812年,站在莫斯科断壁残垣之上的拿破仑大皇帝,心里只念叨一件事,整个部队缺衣少食,而莫斯科里啥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写了一封信,说哥们,你说说,咱俩曾经那么好,咋就打起来了呢?这全都是小人挑拨啊,所以,我们再签个和约,重归于好吧?


接到拿破仑来信的亚历山大一世,轻蔑地一笑,你啥档次的,也配和我结盟?一个字都没给拿破仑回。


苦苦等了五个星期,也没等到回信的拿破仑,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天不助我。10月19日,法军撤出了莫斯科,开始西归,准备回家,客观地说,这个决定算是明智的,因为一旦进入11月,大雪封路,你可能连走都走不了了。


不过就算是明智的决定,此时也稍有点儿晚了,大部分法国士兵这辈子也甭想回到巴黎了,因为根本就没走远的库图佐夫,等的也就是这个时机,他开始四处围追堵截,无论是一直在撤退,心里憋了一肚子气的俄罗斯步兵,还是养精蓄锐很久的哥萨克骑兵,那都是又累又饿的法国士兵很难招架的。


最终,61万人的大军团,只有11万左右衣衫褴褛地回到了西欧。剩下的,大概10万人直接被俄罗斯军队杀死,这是幸运的;5万人开小差,跑了,这是机灵的;还有20万人,死于饥饿、疾病和冻伤,这是不幸的;但最悲惨的,还是10万多名被俘虏的,那时候,也没啥国际法,无论男女,都被当作奴隶,几个月之内,其中几万人活活累死,饿死或者冻死。

三、远征俄罗斯为什么失败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把拿破仑这次远征俄罗斯的失败归结于天气,说俄罗斯那嘎达冬天实在太冷了,说Winter将军打败了拿破仑,Winter就是冬天,言下之意,“非战之罪”,实在是“天亡我也”。尤其是法国人,在他们的描述里,基本上都是“一支优势巨大的军队被地理、气候和纯粹的厄运击败”,而那个“陌生,落后,异国情调和野蛮的亚洲民族”只是用“拼命逃跑”和“躲在山洞”里获得了胜利。


我们说气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很难说它是主要因素,拿破仑6月份出发,10月份就彻底不行了,19号从莫斯科撤退,一路向西狼狈撤退,请问一句,北半球的10月份,它是真正的冬天吗?


退一步讲,即便是因为寒冷的天气,是不是也说明你的后勤搞得不咋地呢?如果后勤搞得好,士兵们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个个都像南方小土豆儿那样,在尔滨大哥这里喝好玩好,那还需要狼狈地匆匆撤退吗?


所以,拿破仑这次的失败,真正的原因是法军的后勤出了问题。这样一来,就产生另一个疑问,作为身经百战的统帅,手下几十万雄师,在进攻俄罗斯之前,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认真考虑过后勤吗?当然不是。


实际上,拿破仑在仔细研究了当年瑞典进攻俄罗斯失败的原因之后,是充分考虑过后勤保障问题的,他所组织的20个由驴马组成的“火车营”(Train Battalions)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支撑整个大军40天的军需品。


可惜的是,千算万算,此人漏算了一件事,那就是俄罗斯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农业国。这个事实反映到交通道路上,就是一句话,没一条像样的路。很多地方,只要下一点点儿小雨,整个道路就是汪洋,雨一停,太阳一晒,路面又变得崎岖不平,还坚硬无比,运补给的大车经常稀里哗啦散架子了,这样一来,仅有的一条破路就又堵了,整个“火车营”后面的大驴大马都需要停下,再加上俄罗斯人口稀少,农业密度低,就地补给也成为了不可能。


所以,法国的这次远征失败,俄罗斯寒冷的天气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后勤上,但在那个时代,想要为拿破仑的61万大军在上千公里范围内提供后勤保证,它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拿破仑来说,这次失败造成的最大冲击就是他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几乎丧失殆尽,这就导致了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法军战斗力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问题是,他所有的敌人都看出了这一点。


第二年,也就是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War of the Sixth Coalition),这一次的阵容相当齐整,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瑞典等超级大国,集体上阵。旌旗猎猎,战鼓声声,大家心里面响着同样的一句话,“趁你病,要你命”,此时不干死你,难道等着你将来整死我?


那么,拿破仑和他的法国如何度过这次劫难呢?反法同盟整了六次了,啥时候是个头儿呢?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弗朗茨也不亏,虽然仗打输了,但是你拿破仑再牛掰,还不是得叫我爹么 再说了,打不过就加入,当代很多国家还是这么玩的呀

其他用户评论
  • Lynda37

    南方小土豆和爾濱大哥的故事

  • Sam_e0

    突如其来的更新

  • 三丫家的丫

    突如其來的更新+N 尔滨和小土豆

  • abyzzkee

    奥地利那么虚 俄罗斯那么寒

  • 三丫家的丫

    老师提到“1808年5月3日”Goya的名著,我在普拉多美术馆专门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