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四川援外医疗“仁心仁术好队员”颁奖仪式在蓉召开。48年来,一代代四川援外医疗队员不畏艰苦、前赴后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大爱之歌。活动现场,6名四川援外医疗工作者代表在现场分享了他们的援外医疗故事。
非洲,我的第二故乡
陈亿
讲述者:陈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部长、教授,第15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长
2019年1月,医疗队抵达圣普,在观察到圣普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后,我们提议建立华西—圣普远程会诊系统。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圣普国家中心医院共同组建的国际网络医院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圣普及其周边国家患者的疑难杂症,可以在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上寻求专家支援。从此,援助圣普的医疗团队就不仅是几名援非医生,整个华西医院的专家都是“后援团”。
2020年1月,我们本该结束援助工作,可那时新冠疫情暴发,我们一致决定坚守原地,共同抗疫,并迅速成立方舱医院队内工作小组。一个月后,首家足球场方舱医院初步成形,我们对方舱医院的“三区两通道”划分、感染控制、精细化管理三方面提出专业改进建议与技术支持,大力推动了圣普方舱医院一、二期建设,最大限度避免了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感染。之后的几个月,我们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与圣普人民一道抗击疫情。
回国一段时间后,2023年7月,圣普国家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总医生特韦斯给我发来一条消息:“老师,我刚刚独立完成了1台腹腔镜手术。现在,医院已经有4名医生掌握了这项手术技能。”为了帮助当地医院提高手术能力,我们不仅帮助圣普国家中心医院募集了一批腹腔镜手术器材,还手把手地教授当地医生手术技巧,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做援外医疗工作的“创意宣传员”
郑琢
讲述者:郑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2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员
援外期间有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去做什么,“讲好中国医疗卫生故事”这件事必须要有人做。当我们踏上飞机的那一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中国,始终要以仁心仁术造福接诊患者,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医疗卫生故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援外工作,我还承担起援外医疗工作的“创意宣传员”。通过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援莫十二时辰》讲述援外医疗日常工作生活,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作为中国援外五十多年来第一部由援外队员自己拍摄制作的援外纪录片,将援外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出来,并把援外精神传递了出去。疫情暴发以后,考虑到当时疫情的复杂性,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意识到疫情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单单一个短片可能不能记录下医疗队参与抗疫的全过程。于是我提出制作“山海异域,抗疫同心—系列vlog”,在疫情发展的各重要时间节点记录下了中国政府帮助其他国家抗疫的过程,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人。
不到非洲怕非洲,到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
彭程
讲述者:彭程广安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疗组组长、主任医师,第17批援几内亚比绍中国医疗队队员
援非之前,我对非洲的印象只有《战狼2》的影视片段。当时的我有一点儿“怕”,具体来说就是四方面的担心:乱、病、穷、语言不通。现在回想,援非做好两方面准备就够了,一是思想准备:出门在外,安全第一,与大使馆、国交中心、单位、家人经常保持联系;二是尽力学好葡语、英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缠闭武医传承人,我结合缠闭武医和现代医学,在几比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推拿”治疗疟疾、慢性咳嗽、哮喘、胃炎、腹泻、头痛、遗尿等新技术,这些方法深受非洲病人喜爱,周边国家病人常慕名到卡松果医院找我求治。援非期间我发表了《西非防疫经验谈》7篇医学论文,发明了5项医学专利,主编了2部医学专著。
离开前,卡松果医院的徒弟赠送了亲手织的“非洲手工布”,还为我唱我教的中国歌“两只老虎”送别,一个非洲小女孩还跳起了非洲民族舞蹈、唱起了我教她的中国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我以援非的经历,创作发表了《大医追梦》《仁医英雄传》两部网络小说,同时我的援非题材小说《生命的守护者:中国医生在西非》也即将出版。现在我还时常回忆援非生活,正是:离开非洲想非洲!
是鼓励,更是动力
阙林
讲述者:阙林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第16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员
在出发前往圣普前,我们通过拜访援圣普前辈得知,当地居民龋病发病率高,口腔保健意识匮乏,患者前来就诊时常处于严重的牙髓病变或根尖周病变时期,还常常因严重的龋病导致必须拔牙。到达圣普后,我们深入调研,拟定了开展“圣多美岛青少年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计划。
2021年4月流调项目顺利开展。由于新冠疫情原因,留给医疗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足三个月了。为了保证流调数据能真实反映当地口腔卫生水平,以及让健康宣教能够覆盖更多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完成既定的至少2000名学生的流调任务。
于是大家加班加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马不停蹄地前往各个小学开展调查。最远的学校来回车程接近5个小时,路途险峻崎岖,雨后泥泞不堪;有时为了赶时间来不及吃饭,医疗队只能在车上以干粮充饥。在大家的艰苦付出下,我们终于在2021年7月完成了圣多美岛6个大区,62个班级,共2208名六年级学生的患龋情况调查和口腔卫生教育宣讲工作。
之后,医疗队向圣普卫生部提交了一份当地六年级儿童的龋病流调报告,作为首份圣普居民口腔卫生调查报告,它弥补了当地公共口腔卫生数据的缺失,为其开展口腔龋病预防工作及申请相关的国际援助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当地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和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把情怀和精力倾注于救死扶伤,把医者仁心践行于援外医疗事业, 这是医生的幸事,我们会一棒接一棒,继续发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让优质护理服务在东帝汶落地开花
郑毛雯
讲述者:郑毛雯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管护师,第9批援东帝汶中国医疗队队员
2021年10月,我加入了东帝汶援外医疗队,是队里唯一的一名护士,也是第一位援东帝汶的中国护士。经过前期在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考察,我逐步发现东帝汶国家医院虽然护理人员众多,但是他们的护理意识和理念较为陈旧、护理知识和操作技术更新不及时。我本身就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科室带教师资,所以这正好发挥了我的优势和特长,把我们省医院先进的护理知识、规范的操作技术、优质的护理理念传授给他们。
我开始罗列出需要培训的项目、寻找培训相关模具、协调培训地点、制作计划培训周期、制定考核规则,制作培训全英文和德顿语PPT,自己亲自操作,录制技能操作教学视频。最终,通过各种沟通和协调,我陆续开展了全院护理教育者和全体护士的“急救CPR单人及双人培训”“简易呼吸器”“电除颤仪的正确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等一系列的培训。目前,东帝汶国立医院医护人员已掌握并使用七步洗手法、CPR急救步骤更新为国际通用步骤CAB。这些培训项目在东帝汶国家医院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各方的肯定和赞誉。2023年10月23日,在我们顺利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前夕,东帝汶总统奥尔塔在总统府为我们第9批援东帝汶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共和国总统荣誉勋章。这是对我们援外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刻。
用言行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杨轶
讲述者:杨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第17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长
2021年9月17日,我作为第17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长和同事们一起启程出发,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工作开始了。为了让我安心工作,妻子承担了全部照顾家庭的责任,同为医生的她其实工作也非常忙,但4个老人、2个年幼孩子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她都照料得妥妥当当,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年幼的孩子们渐渐理解了爸爸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这是我用行动给他们上的人生一课。
远赴他乡一年半,说不牵挂家里,是假的。离家之前,我给孩子们买了一个地球仪,指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位置告诉他们,爸爸就是要去这里帮助那些病人。儿子看着地球仪上那两个“小点”,天真地问“去这么小的地方,上面能不能站得下一个人?”或许孩子对离别还没有概念,不理解为什么爸爸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还要去那么久。但是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一员,我深知身上的使命和担当,也希望用我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我用视频向孩子们讲述我的援外故事,慢慢地,儿子似乎明白了我为什么要跨越万里去到遥远的非洲,也明白了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意义。有一天他跟我说特别想学医,想像爸爸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已经会主动地去学去看一些和医疗有关的内容,有一次还问我关于解剖的问题。
记得在到达圣普的一周年,我因为意外导致脚掌骨折,这件事我对家人全面“封锁消息”,打视频电话时全程坐着,不让他们看到我打着石膏的脚。虽然受伤,但工作仍在继续,我打着石膏继续开展巡诊义诊,没想到一张巡诊时打着石膏给病人看病的照片传到了老婆手中,她这才知道我的脚受伤骨折了。
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医疗队也以“平淡中见不凡,点滴中求卓越”为理念,为万余圣普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广受好评。我们开拓了20余项四川援外医疗创新工作,2023年1月被授予2022年度“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