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显巍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第三批援安哥拉医疗队队员。她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坚守800多个日日夜夜,诊治患者8000余例。下面是她讲述的援外故事。
记得2014年1月17日的午后,阳光灼热刺眼,虽是罗安达的雨季,但很久都不见下雨,天空依然瓦蓝,大西洋的海风在早晚总是能送来阵阵清凉和湿润。那时我们来到罗安达总医院工作已经40多天了,从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逐渐适应,让我对这个环境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上班第一天队员们在队旗上签名
当时在建的罗安达总医院是中国援建的公立医院,为当地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和救助,我们则在集装箱改造的周转房中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蚊子苍蝇到处飞,停水停电也是常有的事。援外时,我体会最深的是:在这里工作是需要很多体力的,因为有“muito、muito paciente”。
邹显巍为病人查体
邹显巍在门诊工作
通常情况下,医院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有的病人甚至晚上就睡在地上等待就医,我们和古巴或安哥拉医生一起工作,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下午2-3点钟才匆匆吃完饭后再继续工作也是常事。诊室的空调制冷效果差,且经常停电,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我们必须全副武装,但是这样会非常热,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对体力的消耗也很大。
邹显巍和实习同学
夜班也会遇到很多急重症患者。有一天晚上10点,一位母亲抱着一个2、3岁的小女孩冲进了急诊室,小女孩哭闹不止,衣服上血迹斑斑,询问病史得知她们遭遇了枪击。我们立即安排拍胸片,发现子弹从右侧锁骨下穿过,差一点伤及大血管,太惊险了!
11点半,又来了个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的病人,听诊后发现他满肺的湿啰音和哮鸣音,考虑是急性左心衰,经过半小时的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我们也松了口气,继续抢救下一位患者。
邹显巍和内科主任conceicao
罗安达总医院缺乏基本检查设施,因此给医生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里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基本功。同时,当地艾滋病、疟疾、结核等传染病很多,风险很大,救治病人的同时,自我防护很重要。
为了更科学、系统地管理门诊患者,在中国医疗队的努力下,罗安达总医院门诊可以使用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了,虽然我对葡语键盘还不熟悉,但感觉在安哥拉能有电子病历实属不易。
在这里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当看到患者眼中的那份信任,我们也倍感自豪,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