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十一中学|家校心理共育(十)再见了,妈妈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家校心理共育(十)再见了,妈妈

00:00
13:33

心理健康|家校心理共育系列文章(十)——再见了,妈妈



高考考过了, 分数下来了。这两天高三的家长们可是忙坏了:到处打听、咨询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去哪个地方、上什么学校。昨天还听到一个考生家长说:“孩子的志愿我就直接填了!”听得我只能苦笑:这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去上大学啊!但家长的心情我很能理解:在我们很多家长的观念里,认为高考是在考孩子,而报志愿就是在考家长。志愿交上去之后呢,那就是盼星星盼月亮盼录取通知书了。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呢,那就要打点行装,做送孩子上大学的准备了。


分别,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来了!没有了孩子的家,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我们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的心也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了。这么多年了,我们习惯了孩子在自己身边,我们习惯了围着孩子转,为他们操着各种各样的心。现在孩子们离开家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了!要是全职妈妈,这么多年和社会脱节,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出去干点啥。


于是,有的家长就继续为上大学的孩子操心,每天数次给孩子打电话、发微信。成立大学学生家长群,在群里为孩子向学校提各种要求,争取各种权益。有的甚至再到大学去陪读。2009年轰动一时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之死,后来被人发现她和她的母亲之间最让人觉得诡异的地方是:她年仅五十多岁的母亲,身体健康、有生活能力、有退休金,可退休后却搬到女儿在武汉大学的宿舍,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八年后杨元元考上上海的研究生后,妈妈又跟着来到了上海,又一次和女儿挤在了研究生宿舍的床上!在辅导员的印象里,杨元元一项集体活动都没参加过,“每次她都沉默的跟在母亲的背后,听她母亲说话。”这应该是一个研究生的世界吗?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有一次做高中教师招考的考场,有一位妈妈一直守在外面,焦急的等着她女儿出来。负责招考的领导忍不住摇头:孩子都要当高中老师了妈妈还在送考,什么时候父母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啊!


是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了孩子,父母就有了操不完的心。我们当年分配工作的时候,就有一位同学的妈妈语重心长的劝我们:“你们小,不懂啊!工作要离家越近越好!这样父母能把你们照顾得好好的,下班回来就能吃现成、喝现成的。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哦!”


那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孩子们可不领情!一个高三的学生告诉我,自己上大学唯一的愿望就是离父母越远越好。最好是能上新疆的大学!还记得我们以前文章里写过的一个女孩吗?她非常担心她的妈妈一直干涉她的生活,怕自己报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找什么对象,要听妈妈的。这样父母不仅自己活了一辈子,还要替孩子做人生所有重大的决定,替孩子再活一辈子!这样的父母像长在了孩子身上,和孩子处在“共生”的状态,孩子却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想想都可怕!前些年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北大后自杀,自杀前给父母留言:“我替你们考上了北大,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送回家,我讨厌那个地方!”


还有那个化名“王猛”的留美硕士,发表万字长文要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说他父母亲包办他的一切事情,导致他上中学了连鸡蛋都不会剥。上大学后,更是内向孤僻,交流有缺陷,抗挫能力差。大学毕业后,动手能力差,很多事情跟不上,不得不辞职。辞职后赴美留学的他,咨询心理学教授后才知道他的这些弊病,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重大缺陷造成的。所以他采取了和父母断绝关系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权。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谁想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下呢?哪怕是父母都没有剥夺孩子活出自己人生的权力。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最不一样的地方是:父母和孩子一场,最终是要走向分离的。所以,孩子能离得开父母、能离得开家,他们离开后不但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更好,这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表现。但说实话,我们多少家长敢说,孩子离开我们以后,生活能自理,成长能自律,人际关系能融洽,遇事能沉住气扛得过去?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当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在心理上做了和孩子总有一天要分离的准备了。这样我们就能早做打算,为孩子有一天独立生活做准备。孩子能离得开父母,能自理、自律、自信,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从娃娃抓起,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做,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比如:教育孩子时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和善”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感受,情感上和孩子保持连接。“坚定”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对当时真实情境的尊重,不做无原则的让步。还记得她的名言吗?“我爱你!但这样做不可以!”不和善的“虎妈狼爸”,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认为自己只是完成父母心愿的工具,激发不了他们内在的动力;而不坚定的“直升机父母”想把一切痛苦挡在孩子的生活之外,取悦、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在错误中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机会。想象一下,如果鸟妈妈始终把小鸟保护在自己的翅膀之下,不让小鸟学会飞翔、觅食、应对天敌,鸟妈妈不在了怎么办?目光短浅的“和善”,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却是一种“残忍”。我想,这绝不是我们做父母的本意。


再比如:让孩子做家务。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孩子基本上是不做任何家务的。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满腔热情的在大人身边要帮忙的。只是有的大人觉得孩子做不好,帮倒忙,还不如自己做利索、省心。等到孩子长大了,又觉得孩子懒,什么都不想做、不会做,来怪罪孩子。真的是怪孩子吗?是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在为家庭做贡献的时候,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家校心理共育系列文章写到今天,前前后后也有半年多了。半年多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和家长们以终为始,从我们为什么要孩子、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始,谈了妈妈该如何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同时也要自我关爱,爸爸怎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父母的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如何对待孩子谈恋爱、玩手机的问题,以及了解和学习应对目前高发的孩子们的抑郁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文章,能给我们家长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通过家校、亲子的共同努力,赢得家庭和孩子的更好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爸爸妈妈们“扶上马,送一程”,让我们家长更好的成长,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好的践行。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在这里要和爸爸妈妈们说声“再见”了。以后大家如果有需要分享、咨询的,我们就在这里,始终欢迎你们!

而对我们已经长大了的、翅膀硬了的孩子们,我们也要目送他们渐行渐远、远走高飞了。心中纵有万般牵挂,但我们知道孩子的路在未来、在远方,我们由衷的祝福他们!

而我们自己,则会迎来人生崭新的一个阶段。有人把它叫做“第二春”。孩子已经长大,我们还不老,正可以轻松上阵,去追寻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回年轻时的梦想。当然,孩子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我们坚信,有我们在、有家在、有爱在,孩子们会常回家看看的。等到那时候,我们希望所有过去了的日子,都会变成一家人围坐时笑着谈论的话题,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责编:张文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