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龙行龘龘

龙年话龙,龙行龘龘

00:00
24:36
龙年话龙,龙行龘龘
三士道

那伽龙众
如果要论生肖特性的话,龙大概是十二生肖中知名度最高但又最为神秘的。华人社会,谁都知道龙,但谁也没有见过龙。然而谁也不会否认,时至今日,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共识度最高的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
《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有这样一句偈颂:“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其中那(音nuó)伽二字是梵语Naga的音译,意译为龙众。
佛教中龙族的概念要远大于我们普通所知道的腾云驾雾蛇形神兽。他们没有固定的形态,依于业报,可以有胎、卵、湿、化四种投生方式。他们有大神力,能隐身,可变大变小,能飞能游,上天入地,种种神通变化,并且寿命可长达一劫。

行云布雨
佛出生时传有九龙于空中吐水为其沐浴,在祇园前积成“浴佛池”,今遗址犹在。后世形成浴佛节,佛弟子在四月初八这天置九龙盆,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由此可见,佛教中早已有龙能飞腾并吐水的记载了。
在中国,唐宋以来,帝王封五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了专司行云布雨的神,龙王治水则演变为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

其实,并不是所有龙皆可去行雨,佛经中曾明确说明了,这是海龙王之职责。海龙王是如何布雨的呢?慈云大师的《天竺别集》中有“得一滴之水,散之六虚以为洪流”之句:龙并不是吸海水以降雨,而是以其神力加持,令一滴水散成无数雨滴,普泽大地。
性多嗔怒
龙不仅有种种神通变化,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中最严重的缺点是嗔恨多睡,这也是它托生为龙的直接原因,如《分别业报略经》偈言“修行大布施,急性多嗔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力龙”;《佛说阿难四事经》谓“射猎、屠杀、鱼网、中毒死者,其魂神或堕海中为龙”。
因为龙对杀害过它们的人类怀有宿怨,故能兴起灾厄疾病,所以《大般涅槃经》中说龙有四毒,闻声(龙和人类说句话)、见形(人类见到龙)、气嘘(龙给人呼口气)、触身(触碰到龙身),皆能害人。《佛说阿难四事经》也说:“国中多有盗贼水火,灾异变生,毒气流布,疾病纵横,悉是海中龙神鬼王之所为也。”
求佛免难
龙的天敌是大鹏金翅鸟,梵语名迦楼罗。金翅鸟每日要吃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食时先将龙贮存在它的嗉中,然后再慢慢吞下,龙在嗉中欲死不能,欲活不得,痛苦不堪,不断发出悲苦之声。龙王见龙子龙孙即将绝灭,便向佛陀求救。佛陀赐龙王袈裟,教其分作无数布条,让每条龙拴在龙角上,这样大鹏金翅鸟便看不到龙,龙宫子孙也不用担心被吞噬。

大鹏金翅鸟求食无处,饥饿难耐,也来求佛。佛陀对大鹏金翅鸟说:“自今天开始,叫我弟子在午斋时,送一份米饭给你,足够你吃饱的。”直到今天,出家师父们在午斋时,还会送出七粒米,一粒米变成七粒米,七拉米变成四十九粒米,乃至变化为无量米,足够金翅鸟所
护持佛法


正是因为佛陀对龙和大鹏金翅鸟的哀悯,他们共同皈依了佛陀,常伴三宝,成为八部护法之一,也就是经典中常说的“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为首的是天,其次便是龙。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就曾咐嘱龙王要护持佛法。特别八位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乃列于法华会上之护法善神。因此,龙在佛教中被视之为菩萨或护法神,在经典中常可见到其功德。
如《大集经》记载龙王发愿守护现在、未来“塔寺及阿兰若处”;《大云轮请雨经》等经载有称赞天龙八部威德的“天龙八部赞”;《海龙王经·请佛品》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其他如《孔雀王经》《僧护经》等也均载有龙王护持佛
藏文化中的龙
正是因为佛陀对龙和大鹏金翅鸟的哀悯,他们共同皈依了佛陀,常伴三宝,成为八部护法之一,也就是经典中常说的“天龙八部”。
藏文中的龙称之为འབྲུག་(‘brug),而蛇称为སྦྲུལ་(sbrul),这两个词汇都是汉藏语的共有概念(自然崇拜和大蛇崇拜的结合)。
藏语中的龙与古汉语的“雷”相关,而藏语中的蛇则和古汉语的“虺”有联系。“龙”这个概念来源都与将一种自然现象具像化有关,与龙相伴的是轰轰雷鸣和变幻的天气状况(龙,雨水和农业的关系)。
龙常常含着或者手抓明珠(འོད་ཆར་མུ་ཏིག་),而夜明珠正是雷电的象征性来源。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夜明珠也是龙占据海洋珍宝的表现。而蛇常常被认为是龙的地面形态和极端化身(和南亚的龙族传统有关),所以在八中救难的绿度母形象中也将蛇作为一种重要的危害。
一个经典的与龙相关的典故发生在1205年,在这一年藏巴甲热(གཙང་པ་རྒྱ་རས་;1161-1211)修建了竹寺(龙寺)。一般藏地的寺院修建史都包含两种神话:启示神话和印证神话(不一定都有);竹寺同时拥有这两种神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