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不可同日而语--战国第一名嘴
人物&历史:苏秦劝说六国联合抗秦
【导语】
50个趣味中国典故,让孩子爱上大语文,我是主讲人李天飞。
【历史背景】
战国七雄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也叫做山东六国,这个山东可不是今天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这个崤山在今天的河南西部,高大险峻,像屏风一样把秦国和山东六国隔开了。前面我们讲到的秦晋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最开始,秦国实力远不如崤山东面的六国。但秦国励精图治,任用了商鞅等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实力逐渐增强。而六国之间经常打来打去,连年战争不断,实力渐渐衰落。
【故事主体】
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强大已经威胁到六国的安全。秦国对中原的土地虎视眈眈,想要向东扩张。这个时候,有个叫做苏秦的人,在各国之间跑来跑去,向各国的国君推销他的主张。他主张什么呢?就是六国要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有一次,苏秦来到了赵国,见到了国君赵肃侯,他跟赵肃侯说:“您看,六国的土地加起来,比秦国的土地五倍还多,六国的兵力呢,加起来最少也是秦国的十倍。咱们六国同心协力,一起发兵攻打秦国,把秦国打败是轻轻松松的事。但是今天赵国却向秦国低头。要么打败别人,要么被别人打败;要么让别人臣服咱们,要么咱们让别人臣服,这两者完全不同,是能同一时间讨论的吗?”苏秦这句话,就是今天这个典故的出处。“不可以同日而语”或者“不可以同日而论”。意思是两件事相差得太多,不能同时讨论,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赵肃侯本来就不甘心屈居秦国之下,他听完苏秦的话,就被打动了。他让苏秦担任使者,让他带着一百辆豪华的车子,一百对珍贵的玉璧,还有数不清的黄金珠宝、绫罗绸缎,去其他诸侯国游说联合抗秦。苏秦得到了赵王的支持,带着礼物,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得说动了其他五国。山东六国正式建立盟约,一致抗秦。
苏秦联合六国,立了大功,六国同时任命他为相。一时之间,苏秦佩戴六国的相印,那权势可了不得了。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战国策》这本书里。
【历史意义】
还别说,苏秦的联合抗秦的政策的确发挥了作用,秦国看到六国团结起来,也不敢轻举妄动,暂时不敢向东边发展了。六国结盟之后十五年里,秦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领土里,再也不敢越过自己的边境,去侵犯其他国家。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已经不可逆转了。山东六国要么依附强秦,要么团结抗秦,在两个选择之间摇摆不定。苏秦的游说,暂时将山东六国团结了起来,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安定时期。
【知识点·趣闻】
战国时,像苏秦这样,在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的人有一大批。他们要么建议秦国吞并六国,要么建议六国联合抗秦。这些人没有固定的政见。谁给他们官做,他们就替谁奔走经营,就靠着能说会道混饭吃。这样的一群人被叫做纵横家。
为什么会叫这纵横家呢?因为从地图上看,秦国在西边,六国在东边。如果六国结盟抵御秦国的话,从地图上就连成一条竖线,这种政策就叫合纵。纵,就是竖的意思。如果六国和秦国交好呢,就在地图上连成了东西方向的横线,这就叫连横。有横有纵,所以这批到处推销连横合纵的人,就叫纵横家。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据说他俩原来是同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后来为秦国效力,主张连横,就把这个同盟拆散了。
苏秦年轻的时候,到处奔走,没人重用他。他就回家刻苦读书。读着读着困了,怎么办呢?他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古代管大腿叫“股”,这就是锥刺股这个俗语的来历。
【应用练习】
“同日而语”这个典故,今天已经流传得很广了。不过,用法多是否定的,一般都说“不可以同日而语”。通常用来比较两个差得太多的东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得越多,这个典故就越贴切。
比如说咱们今天出门,都坐高铁。20年前我出远门,还得坐那种绿皮火车,慢悠悠的,有时候得坐一天一夜。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这时候,就可以说,我们现在的交通速度,和20年前,不可以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手机,4G技术,5G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用手机看视频飞快。但是当年,别说看视频,就是发短信还得一条一条地收费。这时候,就可以说,我们的信息技术,和20年前,不可以同日而语。
好了,这一期,我们讲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再来看看,这些纵横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战国历史又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