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之声|唢呐

公园城市之声|唢呐

00:00
05:12

钢花盛放,艺术多彩——公园城市之声”专题诵读节目

出品:大渡口区图书馆

联合制作:醇色电台

唢呐

出处:《神秘的源泉》--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

朗读者:麦恬


  起源: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后,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运用最广泛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或与笙结合演奏,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

  特点: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乐曲内在思想感情,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它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古代多用于吹奏军乐,在地方戏曲中唢呐也有一定的地位。在民间,唢呐是节日庆典、集会、丰收、婚丧、仪仗的主打乐器。劳动人民用唢呐渲泄着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徊婉转,如泣如诉,道尽人间的大喜大悲。

  发展史:唢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曾经历了它的繁荣阶段。建国后曾经出现了许多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曲子。如:《社员都是向阳花》、《丰收锣鼓》、《普天同庆》、《山村来了售货员》等。《社员都是向阳花》是一首20世纪50年代末创作的曲子。它用欢快的曲调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员的新生活、新气象,描绘了一片农民勤劳致富、喜庆丰收的热烈场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唢呐在六七十年代却被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受到了严重的排斥、抵制。直到80年代初才又开始在民间盛行。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渡口区政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为唢呐传承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大渡口区的一些唢呐爱好者也经常联系,共同探讨唢呐的发展道路。利用业余时间一起交流,在练习一些经典曲目的同时,又着力创造一些新的曲子。譬如在2008年由退休职工朱宗武创作的《欢庆锣鼓》,曲子欢快、奔放,展现出一片喜庆、热闹的节日场面。几年来,我区的唢呐传承者们参加了各种演出及比赛上百场,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随着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及唢呐传承者的努力,唢呐演奏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有更新的发展和变化,相信它能始终保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在技巧上不断创新,终会成为大渡口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艳丽的奇葩!





朗读者:麦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