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遗孀返台,74师老兵坐满20桌,陈毅当年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张灵甫遗孀返台,74师老兵坐满20桌,陈毅当年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00:00
14:46

1960年,原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带着孩子前往了台湾。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11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已经消失不见,按理说当年在孟良崮之战中被我军歼灭的整编74师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当王玉龄来到台湾之后,却顿时傻了眼。

当年在74师任职的老兵或者相关人员,成群结队赶来与王玉龄相见,对王玉龄来台表示欢迎,设宴为王玉龄接风洗尘,整个宴会坐了满满20桌人,没有一个不怀念74师老长官张灵甫。

这样的场面就连在台湾的蒋介石都感到有几分忌惮,完全证明了当年孟良崮之战时,陈毅元帅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难以驯服的战俘

孟良崮之战是解放战争中一场著名的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华东战场上的转折点。

当年我军还处于防守态势,用有限的兵力努力保护着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的安全,国民党军见我军按兵不动,以为我军战力不足,于是就派兵大举进犯。

蒋介石首先派出的先锋部队是整编74师,这支部队可以说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精锐,曾经在抗日战场上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其强悍。

正因为如此,时任师长的张灵甫显得愈发狂傲自大,带着部队孤军深入,一直打进了解放军的腹地。

张灵甫向蒋介石提出,让74师在孟良崮和解放军决战,吸引解放军的大部队前来,然后让其他国军部队在解放军外围形成包围圈,借此吃掉解放军在华中的主力。

张灵甫想得很好,蒋介石也对这一作战计划十分满意,但是张灵甫实在是低估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高估了国军其他部队的团结精神。

战斗打响后,陈毅很快就看懂了张灵甫的计谋,我军将计就计,用6个纵队包围和进攻整编74师,用4个纵队打援。

国军的救援部队从多个方向朝孟良崮杀来,付出巨大伤亡后,依然久久没能,结果就是,张灵甫的援军还未赶到,74师就被歼灭,张灵甫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整编74师一共有3万人,经过孟良崮之战后,死亡和逃走了一万多,剩下的一万多人基本上都被我军俘虏。

按照当时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吸收这些俘虏加入解放军的队伍,实在不愿意留下来的,就发放路费让其回家。

我军由于需要更多兵源打赢解放战争,在战争中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工作系统,用来把国民党俘虏吸收为解放军战士,例如争取战场起义、战后召开诉苦大会、通过展现我军战士的军容军纪来让俘虏了解我军等等。

这些工作在许多情况下都做得非常成功,例如在长春战役中我军成功争取到60军战场起义,此后60军的大多数将士就都加入了解放军,这样既避免了流血牺牲,又迅速补充了我军的兵源。

在整个战争中,我军一共吸纳了至少三百万国军俘虏加入解放军,吸收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很多的助力。

然而在整编74师的一万多名俘虏时,我军的吸收工作却几乎失灵。

74师官兵非常不服从管教,解放军向他们讲述的而各种革命思想,他们基本上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战俘营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试图逃跑,想要回到国军阵营。

更可怕的是,他们随时都会有人趁机抢夺解放军战士手中的枪支,来个鱼死网破,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性命。

后来有人就向上级陈毅提议,既然74师的这些俘虏那么顽固,难以吸收,干脆就把他们分批遣散回家,或者把一些顽抗到底的人分开进行关押,这样既瓦解了74师的残余力量,也为我军避免了麻烦。

但是陈毅并没有同意,他不仅没有下令遣散和关押这些人,反而下令要让74师俘虏统统留在战俘营。

当时我军的粮食尚且短缺,如果再养着这些俘虏,那会是一个更大的负担,许多人都不理解陈毅元帅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此陈毅有自己的考虑。

拼尽全力吸收74师官兵

当时的整编74师实在是太强了,且不说其整体的战场掌控力如何,单看其士兵的单兵作战素质,可以说能够吸收一个74师士兵加入解放军,就相当于招了至少三个新兵。

74师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74军,是由王耀武担任军长时一手带起来的铁军部队,几乎参加了抗日战场上的所有大型会战,全体将士获得的军功章可以装满几麻袋。

随着王耀武当时把这支部队带得越来越出名,蒋介石越来越重视这支部队,什么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都紧着他们用,国军长久以来都有抓壮丁的传统,许多部队都有一部分人是抓壮丁抓来的,一上了战场要么吓得尿裤子,要么忙着找机会逃走,而74军则完全不同。

74军的官兵不仅没有壮丁,而且清一色都是优质兵员,要么是从其他部队抽调过来的老兵,要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军校生,打起仗来各个不怕死。

在抗战时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伤亡比例一般是三比一,也就是平均牺牲三名中国士兵才能打死一个日本兵,这是由于综合国力差距造成的。

但是74军在抗日战场上则是完全可以和日军一命换一命的部队,让日军闻之色变,被称为“国军之冠”。

抗战胜利后74军被改为了整编74师,人数从三万一千多减少为三万人,兵源基本上不变。

正因为74师有如此优秀的兵员,所以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74师并俘虏一万多人后,陈毅才坚持要留下这些俘虏,把他们争取到解放军队伍里来。

但是也正是因为74师官兵如此强悍,才让我军的吸收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我军按照既定流程,先是为这些俘虏举行了诉苦大会,让他们敞开心扉倾诉自己过去受过的种种委屈,可是这对于74师官兵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用处,诉苦大会上他们各个神情木讷,心中充满抵触。

而在后来带他们参观解放军的军容军纪,为他们讲解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之后,他们也丝毫不为所动。

甚至陈毅为了打动他们,还专门下令按照病号的标准来为他们提供伙食和衣物,并且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把战俘营的名字改为了“解放军军官训练营”,他们还是对此无动于衷。

可是就算在吸收这些俘虏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我军最后还是把大部分74师官兵变为了解放军战士,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这还要感谢当时的蒋介石。

对蒋介石失望透顶

74师官兵对自己的部队确实非常忠诚,但是他们对这支部队的上层长官蒋介石却失望透顶。

74师官兵因为在抗日战场上骁勇善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他们在心里把自己看作老百姓眼中的民族英雄,这也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不怕牺牲的原因之一。

可是当他们好不容易通过流血牺牲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蒋介石却又发动内战,让他们去打自己的同胞,这本身就违背了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就算最后服从了命令,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如果在抗日战场上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但是在内战中,他们宁愿投降,也不愿意为蒋介石卖命,所以后来在战俘营里的74师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抵触心里,加入了解放军。

不愿意打内战只是他们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蒋介石的瞎指挥也失望透顶。

蒋介石对前线的高级指挥官不信任,却相信自己对全局的指挥,总是突然干预前线指挥官的指挥调度,让本来安排得好好的作战计划被打乱。

孟良崮战役之前,74师在4月29日准备从垛庄撤退,突然遭到解放军的打击。

由于74师准备在不久后和83师整编为一个军,军长是李天霞,所以时任83师师长的李天霞出于对74师负责的态度,更改了74师的作战计划,让74师先在垛庄就地修筑防御工事进行反击。

这样的灵活指挥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蒋介石不乐意了,觉得李天霞随便更改他制定的作战计划,直接对李天霞进行了斥责,并官降一级。

蒋介石的这种做法让74师的将士们寒了心,军官们再也不敢提什么建议,都按部就班地遵循蒋介石的意思打,蒋介石远在千里之外,制定的作战计划缺乏机动性。

这就导致74师官兵虽然单兵作战能力不凡,但战术却僵化死板,毫无机动性,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另外,蒋介石把自己的空军当成宝贝一样的存在,不允许任何地面部队直接指挥空军。

74师在战斗中如果想呼叫空中支援,必须要把轰炸方位先发送给空军司令部,然后再由空军司令部审核后再向飞行员下令,这直接导致空军的行动严重滞后。

有时候74师官兵刚刚抢回一个阵地,却突然遭到自己空军的轰炸,有时候打退了解放军的一番进攻之后,空军才姗姗来迟,对着已经没人的空地展开一番狂轰滥炸。

以上种种原因,都让74师官兵再也不愿意跟着蒋介石干,他们宁愿加入解放军,也不愿意留在国军部队里被蒋介石当作炮灰。

但是陈毅元帅当时有一种担心,74师的这些官兵就算加入了解放军,凭他们的脾气和对老部队的怀念,会不会在战场上突然哗变,调转枪口打解放军。

这样的担忧丝毫不是杞人忧天,当时虽然74师十张张灵甫被击毙了,但是74师其实还有三个团没有参战,在负责训练新兵,再加上从战场上逃走的人,加起来足足还有上万人。

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些加入解放军的74师俘虏如果在战场上遇到老部队,会不会来个里应外合,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在沂蒙山区的战斗中,就有一名74师俘虏兵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在解放军和国民党18军的一场战斗中,这名俘虏兵突然高喊为74师的弟兄们报仇,随后拉响手中的手榴弹,炸死了自己以及周围的几名解放军士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军在分配74师俘虏兵的时候,尽量把他们分散开来,并且持续关注对他们的思想改造,让他们认清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再加上他们对蒋介石的逐渐失望,陈毅担忧的情况在以后的战场上并没有发生。

结语

蒋介石在多年的时间里为自己培养了许多王牌部队,本以为凭着这些王牌部队,自己可以掌握天下政权,高枕无忧地进行自己的独裁统治。

但是其国民党政权不得民心的本质以及其本人在军事上的瞎指挥,注定其最终要走向失败,纵使再精锐的部队,在蒋介石的手里也只能是成为过往云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