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3年,堪称风起云涌的AI元年。跟以往相比,AI人工智能在图像制造上的提升,令世人耳目一新。
在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上,主体展之一的“对它说:AI影像的生产与生成”就是一次AI影像的集合。展出的作品全部由AI部分或完全产出,主题涉及新闻摄影、摄影史或静物装置。无论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如何、呈现的作品外在形式怎样,它们都向观者展示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今后你所见的所谓相片,不仅完全跟相机和现实无关,甚至也可能跟人类无关。
“对它说”展厅现场
01
跟2023年的AI水准相比,以往的所谓AI如同弱智:艺术家要利用AI,必须先要自己生产、收集、拼合、渲染,再通过AI处理产出一张看上去无人工操作痕迹的图像。而到了2023年,艺术家不再依赖手工劳动——他只需选择语言,通过关键词触发AI反应,然后就等待AI产出反馈结果。这一过程甚至可以无休止地重复,直到艺术家穷尽了语言的可能性。
艺术家方政的参展作品“截断”,是AI与摄影结合的产出。方政自述,“截断”这个术语是“用于平衡图像的多样性和可信度”。他像常人一样用手机拍摄真实世界,另外使用AI生成图像,最后将两者重合、拼接后,以拍立得快照的方式实物化,挂于墙上展出。
“截断”作品全貌
“截断”作品局部
艺术家黎晨驰的作品“致旧世界”,则将AI图像生成运用于综合媒介实践。他选择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过的各种相机型号,将其输入AI生成数量庞大的虚拟实物照片,再将数字照片逐一打印在明胶介质的膜状薄片上,然后使用墨水转染、丙烯凝胶、实物拼贴等多种方式固定在纸张和木板上。
“致旧世界”展出作品之一
“致旧世界”展品局部
客观而言,方政和黎晨驰的作品,无论是拍立得寸照还是明胶转制,都是以往图像艺术中的常见介质,AI的介入更多是内容而非呈现媒介。但AI的潜能或者艺术拓展的可能性,也许恰恰在介质的改进上。AI对作品的呈现介质有什么建议?AI的介入是否会产生全新的、超越以往介质的媒介形式?或许正是艺术家们当下思忖的问题。毕竟AI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超越常规的人类思维。
02
AI与想象
艺术家王翰林的作品“濒死的八个过程”,摘取其父回忆录中八段关于濒死体验的语句,再使用Midjourney对其进行阐释,借用AI去构建“生命尽头的景象”。
过程一:“我的身体躺在空旷素白的病床上,突然感觉到自己身体收缩了一下,收紧了一样,头皮发麻。”
过程二:“在茫茫的天际中,穿过数不清的江河山川,我看到了山峦河流。”
过程三:“从大门内走出去一个神清目秀的青年人,貌似神仙的样子,他手持拂尘。”
过程四:神仙说道:“你看看这几件事情,然后马上忘掉,这是天机,是你在人间必然要经历和发生的,都是注定安排好的。”纸条中所列的事情,像是快放的屏幕一样,显现一瞬就过去了。
过程五:“灵魂飞到了一个宏伟、肃穆、庄严的雕刻着龙腾立柱的大门前,四周云雾飘飘而来悠然而去。”
过程六:“你的事情,我要再查一下,查你在人间的所有事情,再告诉你是否能够回来。”
过程七:“我的影子飘起来,感到耳边生风一样,几个起落走了。像是一股白烟,消失在茫茫的无际空间。”
过程八:“眼前逐渐越来越亮,像是隧道一般,我逐渐听到了亲人们的声音,我回来了。”
王翰林自述,作品“是对人类现世的已知进行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再整合”。通俗地理解,就是结合其父的只言片语,选取自己满意的图像,以作为对未知世界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本人才是AI智能产出图像的裁定者。
艺术家李郁&刘波的作品“2012新闻肖像”,则是以2012年武汉两家报纸上的社会新闻为素材,将已成旧闻的所谓“新闻”输入AI得到全新的图像。艺术家的兴趣点在于:这些随机生成的人物,“和街头偶遇的路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武汉一居民楼电梯收费“月票”按人头缴纳10元》4月4日,汉口市民张先生称,他到汉口合作路18号居民楼办事时,发现坐电梯竟需缴费。记者赶到该居民楼时看到,电梯内放着一把椅子,一名汪姓老人坐在椅子上值守,遇外来人员,按人头收取0.4元电梯费。该楼的居民可办“月票”,每人每月10元。
《游泳池中人造美女鼻子歪了》:和女友去游泳,不料中途女友不辞而别。昨日,百思不得其解的周先生得知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是人造美女,游泳时鼻子不堪水压,开始活动,她非常害怕,匆匆赶往上海,再次做了手术。目前已经修整好,希望周先生能够接受。
《撞衫惹的祸 醉酒店主拿走食客貂皮衣》12月31日,江夏区春纪苑餐馆店主宋某在给客人敬酒时,误将食客王某的貂皮衣当成自己的拿走,为此双方发生口角,还险些大打出手。工商部门介入调查才真相大白,原来两人的貂皮衣撞衫了,无论是品牌、款式、还是颜色都是一样的。宋某向王某道歉,并主动免去王某的就餐费用。
日前,硚口区体育馆小学70余名老师来了一次反串,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参加一整天的班级活动,包括上课、考试、完成作业等,体验当一天小学生。活动结束后,几名老师向记者吐槽,“没想到当个小学生真不容易!”
无论是AI对于濒死体验的预估,还是对于以往社会新闻的重现,最终作品品质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想象力而非AI算法。AI提供的海量图像中,艺术家选择与本意最为相契合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AI想象空间无限拓展的前提,仍是艺术家想象力的思绪飞扬。利用AI提升艺术品质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心胸和脑洞的别具一格。
03
AI与真实
其实,“新闻肖像”作品已经触及到了现实真实性的问题。当一条过时的社会新闻被后人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时,究竟真实照片和AI图像哪一方会占据主流,这并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
过去新闻照片作假多通过摆拍,后期处理也是以真实场景为基础改动,但AI影像在于它完全将新闻真实场景架空。新闻文字的真实描述,输入AI却只能得到眼见似乎为实、其实完全子虚乌有的图像。本来联手表现真实场景的文字与图像,已难以避免地走向割裂。
如果说AI在“新闻肖像”作品上的介入程度尚有限,艺术家傅为新的“本杰明之后”系列作品,则通过AI几乎虚构了一系列相关历史。
“本杰明之后”系列作品
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濒临澳洲大陆的塔斯马尼亚岛,也因身上斑纹如虎称为塔斯马尼亚虎。1936年9月7日,因为动物园管理员下班后忘记打开展示区与兽舍之间的门闸,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在南半球的冬天被冻死在室外。之后,人们为其取名“本杰明”。
傅为新的作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灭亡史、培育场景和假想的艺术。所有貌似照片的图像,不是AI在真实照片基础上再创造后生成,就是完全出自于AI。尤其是第二个部分,完全出自AI的手笔。
傅为新更将“本杰明”与经典图像通过AI加以混合,例如与经典绘画和照片的融入。绘画图像一见即知非真,但与照片融合之后,却易令观者忽略这本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场景。
达芬奇名作《抱银貂的女子》
艺术家用AI产出的、抱袋狼的假想作
如果说PS的出现已经使人不再盲信照片,但尚为照片的真实性保留了一些余地,那如今AI的介入,则完全将相片的真实性消解无遗。在AI时代,任何一张你所见的相片,都可能根本不是记录真实世界场景的照片,而只是网络虚拟空间中不断更新的字节和算法。关于图像,眼见为实已经是过去时:一切所见之真都可能是虚空。
去年10月27日,相机品牌徕卡发布了一款指向新闻摄影市场的M11—P相机,声称其搭载的内容认证技术可以确保照片的真实性:受众只要访问相关网站或使用徕卡程序,即可验证照片真实性。但有一说一,如今有几个新闻摄影记者还在用徕卡、尤其是机身价值9480美金的M11—P?又有几个受众会在每天浩如烟海的图像中,为了验证某一张图像经过多少修改而去费周折地上网查询?当真实性需要相当昂贵的代价来造就时,收益难免让位于成本考量。
当前早已是图像过度饱和的时代,AI的兴起和介入,只会在泛滥得无以复加的图像数量上再叠加一个无以复加。比起介质、想象力或真实性的问题,更应该追问的或许是:AI是增加了图像的价值还是适得其反?AI制造的图像是杰作更多还是垃圾更多?能令人感动的艺术究竟是由人造就还是算法使然?
这些问题未必有明确答案,但追问不休,或许正是艺术家的特长及责任。
红星新闻记者 程启凌 蒋庆 摄影报道 编辑 王力强 展品图据成都国际摄影周“对它说”展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