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万燕:《色,戒》的虚构和真实

【赏读】万燕:《色,戒》的虚构和真实

00:00
16:53

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万燕,今天我们赏读的是张爱玲的精品《色,戒》。


由于欲望之“色”和间谍之“戒”的复杂交织,《色,戒》是张爱玲最难懂的一篇小说,同时也是她最难写的小说之一。


她在散文《惘然记》中曾说,《色,戒》和《相见欢》、《浮花浪蕊》“都是1950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欢》与《色,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这三篇小说的风格相差非常大,但气韵是相通的。可见1950年间,张爱玲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地实验怎么样走出“张爱玲体”的新格局,她说“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有关《色,戒》“最初获得材料”的来源,究竟源自何处,到现在都有争议。1978年11月27日张爱玲曾经发表专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开篇就说:“这故事的来历说来话长,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谈。”以后就没了下文,下文随着她和宋淇夫妇的书信陆续问世才显山露水。


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邨。郑苹如是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父亲郑钺是国民党元老,母亲木村花子是父亲留日时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1937年7月,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130期曾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署名“郑女士”,行刺未成后被杀害,年仅26岁。丁默邨是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伪特工总部的头号汉奸,早年参加共产党,后叛逃国民党,然后又成为汪伪巨奸之一。抗战胜利以后,1947年作为汉奸被国民政府执行枪决。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张爱玲好友宋淇提供的素材,宋淇说:“这个故事是我在香港告诉她的,我说,我有一个电影剧本的题材,是关于我们燕京的一批同学在北京干的事情,叫Spy Ring(间谍圈),她听了很喜欢。因为题材太曲折,是反高潮,一个抗日的女间谍事到临头出卖了自己人,我怕不被一般人接受,但这故事一直在她脑子里。”


有关宋淇和张爱玲讨论《色,戒》的原材料尚未全部出版,据宋淇儿子宋以朗在《张爱玲私语录》透露,“有关《色,戒》的书信,将于日后完整发表”。一旦面世,可能会有新的可讨论之处,目前的资料已经能够看到张爱玲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艰难:


1976年3月,宋淇在发表的《私语张爱玲》里提到:“她最近写完了一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些细节与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形不尽相符,经我指出,她嫌重写太麻烦,暂搁一旁”,此小说即指《色,戒》。


张爱玲说:“Mesh(按:网)不预备写得长,因为材料(间谍)不是我所熟悉的,虚构出来不像真。自己熟悉的故事可以穿插许多有趣的细节。”(宋以朗注:Mesh应该就是the Spy Ring最初的名字,中文版即《色,戒》)(见《张爱玲语录》)


1977年3月14日宋淇致张爱玲信中说:“女主角不能是国民政府正统特务工作人员”。


小说清晰呈现出宋淇提供的材料痕迹,那么第一种材料来源的说法是否存在呢,张爱玲和宋淇都否认,张爱玲在1978年12月27日给麦加锡的信里不承认材料来源于“刺丁案”,只承认材料来源于宋淇(参见宋淇儿子宋以朗博客中的张爱玲英文书信),包括宋淇代写的《续集自序》里直接以张爱玲的口气否认:“最近又有人说,《色,戒》的女主角确有其人,证明我必有所据,而他说的这篇报导是近年才以回忆录形式出现的。当年敌伪特务斗争的内幕那里轮得到我们这种平常百姓知道底细?记得王尔德说过,’艺术并不模仿人生,只有人生模仿艺术‘。”


2

由于牵涉到小说的主题,不得不陈述一下郑苹如和丁默邨的历史故事,也许对真实和虚构的区分有些帮助。

 

前文介绍了郑苹如和丁默邨的大致身份。


据档案史料披露,因为丁默邨是国民党特务出身,对其内部和地下组织十分熟悉,因此投靠汪伪政府和日本人后,组建了76号特工总部,血腥镇压爱国志士,给军统和中统都造成了很大打击和威胁,令重庆国民党当局誓必除之。丁默邨虽然非常狡猾毒辣,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好色。中统上海潜伏组织负责人陈宝骅(陈果夫、陈立夫的侄子)决定派郑苹如用美人计引色狼上钩。


郑苹如家住上海旧称法租界的万宜坊88号,是当时上海富商、中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她在上海法政学院读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统,并且利用得天独厚的中日混血儿条件,在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丁默邨既好色又奸诈,不轻易上当,但郑苹如还是成功地把他钓上了钩。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要去虹口赴晚宴,郑苹如托辞去南京路,同乘他的车,将他诱致戈登路与静安寺路交叉口的西伯利亚皮货店,假装要买皮衣,配合预先埋伏的中统特务行刺。被老奸巨猾的丁默邨发现周围可疑迹象,刚进店就返身冲向马路对面司机没有熄火的汽车,等中统特务反应过来拔枪射击,车已开走。


郑苹如本可以逃走,但还想迷惑丁默邨误认为是凑巧碰上杀手,再约丁默邨时,终被关进76号总部,1940年2月惨遭杀害。


其实郑苹如真正的恋人王汉勋,是国民党的飞行员,也是抗日烈士,在广西跟日本人激战的时候飞机被击落了,遗物中有郑苹如送给他的定情照片以及题字。


经良友文化基金会胡新亮先生查考,当年郑苹如整个的刺杀和遇害事件都被外界作为花边新闻来看,据当时《良友》画报的主编马国亮回忆,她的照片是她父亲的旧相识郑振铎送给《良友》发表,当时的《良友》编辑人员并不知道她是谁,也是后来她与丁默邨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再加上因刺杀事件遇害,才确认郑女士就是郑苹如。虽然她与丁的事件在当时是很有名的花边新闻,她的遇害,在《良友》画报中并没有任何反映。


1939年8月至1942年5月,也就是“刺丁案”发生的时间段内,张爱玲正在香港大学文学院读书,但其间沪港消息不断,包括1942年5月张爱玲回到上海之后、1952年7月离开大陆之前,都无法排除她有可能听到“刺丁案”的故事,这件事情沸沸扬扬传播,也许潜意识留在脑海中,等到宋淇的材料出现,她才真正找到写作的契机。两种说法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小说的结果毕竟是虚构创作。


作家的创作是很复杂的。真相只有一个,只有张爱玲知道,宋淇也不一定全知道,虽然他为《色,戒》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和很多参考。


3

张爱玲极力否认“刺丁案”也不难理解,如果有关《色,戒》的所有材料披露,此说法也应该成立。一则,因为虚构有时的确会验证现实。二则,因为《色,戒》的题材太敏感,太难懂,读者误读得很厉害。仅就文本而言,一发表,就受到“域外人”的批评和误读,假如承认有“刺丁案”的影响,读者完全不考虑小说的再创作,认为将抗日志士写成放跑汉奸的女人,张爱玲岂不是又要背上污名?


对于张爱玲来说,真实到她笔下,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果不能明白这点,强行对应,就扼杀了小说的生命力。她要写的,根本不是一个抗日小说,她要表现的,是在非常态的事件中,人性的弱点和可能性,反高潮的人性呱呱地叫起来。


这篇小说,对于张爱玲来说,最难写的地方,就是如何让王佳芝把同伙布置两年的美人局计划,在一刹那间毁掉。或者说张爱玲最想把这个地方怎么去完成,又靠什么东西来完成的一个难点。


很多人把这个完成难点,错读为送了昂贵的戒指,包括电影想深挖下去,也只能表现到这里。甚至增加了小说原来没有的漏洞:例如王佳芝第一次去挑钻石没感动,第二次做成钻戒就感动了。

在小说里,张爱玲一定要让王佳芝在心理上为震撼所动,才会改变初衷,而这种改变并不是突发奇想,要暗藏心理潜流。这是张爱玲最难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要把它变成小说时,它其实已经不是真实的故事了,那么要靠虚构性来完成这些东西的时候,虚构成立的依据在哪里?这是张爱玲最困难的,我相信当年张爱玲一定在这个地方卡得很痛苦,因为又要买钻戒,又要在这个买钻戒的过程当中让王佳芝的心理发生变化。物质钻戒和精神心理的结构是否互动,又如何互动呢?


今天的赏读就到这里,下次我们接着谈《色,戒》。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昵称支持修改多少次

    每次都要跳过这个解读

    1585273zcua 回复 @昵称支持修改多少次: 不会吧,还真有人蠢到只听小说?

  • 1350311skrf

    个人觉得万老师的每一篇解读都是棒棒的,也许是因为我们好多读者都不是作家,只是文学爱好者,所以有一些似乎是业余作家的人会对万燕老师出口伤人,万老师不必在意,谢谢您的解读,您辛苦了🌹🌹

  • 妙音入梦

    很有启发。让人超越了电影的印象和随便读读小说的肤浅认识。

  • 水晶鱼1267

    万老师 讲得真好 深度解读 收益匪浅👍

  • 野生苋菜

    郑苹如和飞行员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啊,而普通市民只当做花边新闻看

    荷衣雪影 回复 @野生苋菜: 对,其实是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

  • 冥想的鱼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 听友223688904

    王佳芝是个缺爱的女孩子 以前看小说色戒没感觉 今天重温特别难受 她到最后应该是期望易先生也放过她吧

  • 蓝色的秋季

    人生如何做作也是人生,艺术如何真实还是艺术。

  • 桅_dw

    我觉得电影很精彩 !毕竟文字和影像如何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 1335718rwhz

    我觉得电影还是不像解读中说的 说王佳芝是因为钻戒才感动的 其实电影之前她和老吴对接的时候 就有所看出那事王佳芝已经开始动情了 他说易先生比我更懂得假戏真做 就暗示了接下来的行动有可能因为王佳芝的假戏真做而失败的 并不是像解说一样说的第一次买钻戒没感动第二次就感动了的漏洞 只是小说和荧幕诠释得方式不一样 我觉得这个解说是对电影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