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虽然冷但有趣,欢迎关注冷历史观。今天冷历史观带来的话题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树点歪了吗?
作者:阿川
世界各地绚烂的文明史中,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出的中华文明可谓独树一帜、辉煌灿烂。但近两三百年开始,曾经大幅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却逐渐开始落后,这种落后尤其体现在科技方面,这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的清朝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开启了中华文明最低潮的百年屈辱史。
对此,有人说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科技树点歪了。以对科技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的玻璃为例,中国古代只能造出烧成温度较低的琉璃即铅钡玻璃,不仅易碎、透明度差,还有一定的毒性,只能做工艺品用,价格也较贵;而西方则造出了烧成温度较高的玻璃即钠钙玻璃,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无毒无害、透明度高、结实耐用,可以用于制造望远镜镜片、试管、烧瓶、烧杯等,而这些玻璃制造的工具对天文、物理、化学、医疗等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过,冷历史观认为即便制造出了钠钙玻璃,也不见得能让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有多大进步。比如同样是火药,西方拿来制造枪炮,中国却主要拿来制造烟花爆竹;比如同样是罗盘,西方拿来航海探险,中国却更多拿来看风水;再比如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皇帝准备了天文望远镜、地球仪、前膛枪、炮舰模型、钟表等代表了英国科技和工业文明的礼物,但乾隆皇帝却不屑一顾,斥之为“奇技淫巧”。决定文明发展的不是一些技术或产品,而是思想和教育。在发明玻璃器皿、蒸汽机和电池之前,西方已经在科学理论和哲学上走得很远了。公元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自然哲学和数学、力学、物理等概念,这是西方注重于对基本规律的探索,并崇尚理论思维的开端。这不仅促使其自然科学最早走向理论化、系统化,而且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以19世纪中叶后西方快速发展的冶金技术为例,就是在其冶金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读书人还沉迷于“四书五经”之时,西方已经开始将显微镜用于金属组织研究,将光谱方法用于金属成分测定,将热电偶用于金属加热和冷却过程的温度测量,从而奠定实验冶金学的基础;科学的燃烧理论,揭示了金属的氧化还原过程的本质,尤其是运用相图后,更为冶金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西方冶金技术的飞跃发展,同其冶金学理论体系建立、发展分不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冶金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比如搞懂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材料的耐用度,这背后就与冶金技术密切相关。其实古代中国已经做到了农耕文明的顶端了,但是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而西方善于分析法,近代弗兰西斯·培根把西方长于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使近代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在分析中不断深化分支。如物理学不仅有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电学、光学等学科的分化,还有从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层次上的深入,当代各学科正处于不断分化组合之中,新学科不断产生,这些有力地说明,近代科学就是分析法的胜利。
冷历史观认为,中国古代不是科技树点歪了,而是思维树、教育树点歪了,这反而更加严重。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思维和教育的不良影响依然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想要在科技方面彻底赶上西方,依然任重而道远。
已经发生的都是历史。这里是虽然冷但很有趣的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更多冷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关注冷历史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