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研习班课程】
家塾教学法 第11集
助教:请大家端身正意,恭请老师升座授课。
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助教:老师好。
陈老师:【家塾教学法】这堂课很重要。我们在看到这个课程之前有两篇序文,一个是『仇序』,它排在最前边,仇兆鳌他还是政府的官员。大家记得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夏商周一直到清所有做官的,无论是大官小官,小到一个小知县,小县官,大到三公,太保、太傅、太公、宰相,没有不是读书人。都读什么书呢?统统都是四书五经过来的,都是圣贤书。所以五经从周之前都有,你想想多长的历史了,也就是说不但是一个朝代,你比如说咱们都是清朝或者都是宋朝,一朝之内、一代之内大家的官员,这些官员们见和同解。我们讲说宋朝的跟唐朝的官员见到一起都有话说,汉朝的距离清朝两千年,见面还是能说到一起,为什么呢?读的书是一样的。这是全世界独有我们中华民族才有这种能力,这是一种能力,这是一种伟大的文明。这就是什么呢?中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和其它文明是一个文明,它不是两个,是一个。不像现在是乱的,从古至今没乱过。所以中华民族它的这个统系没有改变过。我们现在看这是清朝清末了,清朝中后期了,他们所学的这个序言,你看开口都讲的是什么?讲得都是周朝的事情。周朝的传统,周承夏制,夏朝灭亡了,周朝用的还是夏朝的。周承商制,夏商周从来没改变过。那个时候没有系统的这些文字,但是它有文明在,它有这种制度在,所以在黄帝的时候就有。三皇五帝距离现在四千五百年以上了,你看多了不起的!我们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这不是清朝人的东西,这就叫中华文明,这就叫中华传统文化。你拿在手里能不磕头吗?能不敬畏吗?摆在你面前,你们小,那你说专家、教授年岁大,他们也不懂,把这都打倒了,都抛弃掉了。今天我们把它拾起来,我们好好地把它学一下,作为我们终身的指导原则,教学原则。我们希望海内海外普天之下,大众都以这个为蓝本来教育孩子。所以【家塾教学法】我们现在大树这课程出来了,大树课程表,我们把它分在学校教育,它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它比家庭教育要高一级了。我们从这两位,这是清朝的了,这两位很知名、很著名的大学者的序文里就能看出来。那么上次我看你这个做助教的,上次我给大家专门看了他们做的这个注解,做的这个准备课程很难得,非常详细,也很让我意外。这个要把它好好留好,下边写上年月日。这是你们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刚开始学所做的助教的这个准备课程,非常难得,就是要这么一丝不苟的,绝对不能够囫囵吞枣。另外我们手里边我们很快要讲到【养正遗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我们看书目单里边都有白话文的那种书,包括这个【说文解字】也有白话文的,我们都不建议大家用这些本子。参考呢,不是报名研究员的可以参考,报名研究员真正做学问的,这些东西最好不看。那怎么办呢?读原文。读原文之后自己找注解。从开始入学的时候我们就养成这种求学的好的学习方法、好的习惯。不要说人家这本书是白话文,拿过来之后反正我都知道了,我也不去查,不可以。一定要记住,这是师父老人家教给我们的。看文言文要自己去查,查【说文解字】,查【故训汇纂】,查【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这是我们手边三部很重要的工具。【说文解字】我们用段注的,所以在一开始要养成这个好习惯。我们在【家塾教学法】上还特别立了个小题目叫【怎样做助教】,我们同学们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把它坚持住,要会大量地查资料。真正做学问的人,尤其清代考据之学非常兴盛,哪有不查资料的?大家记住,在汉朝的时候,做学问就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做今文学派,这个以后你们慢慢去查资料,今文学派;一种叫古文学派。古文学派是以谁为代表呢?我们知道的许慎老先生,实际上他上边还有老师,贾逵他们这些,郑玄,这都是古文学派。古文学派它的特点是什么呢?非常重视每个字、每句话它的本义。它这个字原来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所以重视训诂,重视查资料,这是汉朝的时候的传统,今文经学不太重视这些。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重视查字这种学派在汉朝古文学派,古文经学,这个叫做什么呢?这个就叫做汉学。我们总说汉学院,我们总说复兴汉学,你看香港汉学院,为什么用个汉学?你看在学术上还有宋学,宋明理学,宋朝、明朝这是以二程、朱夫子他们为代表的,王阳明他们为代表的,理学在清朝也很兴盛。所以在学问里这个叫做宋学,他们不太重视训诂,不是这种作派,这种作派是典型的汉学。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呢?从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很兴盛了,所以它称之为汉学的缘由就在这。就重视训诂、重视考据,每句话都是怎么回事,每个字是怎么回事,所以师父让我们从【说文解字】开始目的就在此地。要恢复、光复汉学,是这么个传统,所以大家要懂。理学不重视这个,理学我们可以作参考,实际上汉学和宋学它是一回事,这个是我们大家要了解的这个常识。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做助教告诉给同学们做学问的时候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呢?汉学的传统两千年前就这样子,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大家翻开【家塾教学法】,它这里边有好多第一页,我们翻到『毛奇龄序』这个第一页。上次我们一起学习到,它这是横排版,我们一起学习到了第八行「既已习之有素」,是到这个地方了,是不是?
助教:是。
陈老师:好,我们今天继续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读起。
助教:「既已习之有素,且艺文灿然见诸法则,所至省课,诸生皆视效之,此真见诸行事未尝仅托之空言者尔」。
陈老师:大家在读这些古文的时候,因为你们没有这个基础,慢慢地就有感觉了。现在还有点生,不知道这个话重点在哪里。你比如说刚才讲最后这个「此」你看它是这么个读法,它不是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这样读,「此真见」它是这样,你知道它的这个重点,「既已习之有素」,换句话说,就它这里边的意思你是懂得的。你在说这个古文的时候,就跟你平时像我们这样说话是一样的。所以把这个味道要会读,读出来。你看就像我说话,“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你看“既然”和“我们已经明白”它是两个意思,就把它给读出来,它这个里边的意思你就能给它断出来。现在我们还断不出来,大家要常常读古文,这个嘴太生,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接触了,完全被废弃掉了,现在要拾起来得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有赖于我们各位同学要常读,『仇序』、『毛序』这些要常读。包括你看它前面「古者教子弟之法」,这第一句话,「古者教子弟之法师以三行保以六艺」,三行六艺,包括后边讲「六书九数典文简策诸务行于虎门令其娴习之」,所有这里边提到很多这些名词,我们大家要熟悉都什么意思。什么叫虎门?什么叫九数、典、文、简策?这都讲什么?这是个常识,要常常读,不要下次再学的时候还重新去查,这个就没有这个必要。不要学完了之后往边上一放,拿出来常常温习一下,这讲的是什么。古代的名词术语要懂、要熟悉,要不然你就没法往下学。好,从这个「既已」开始讲起。
助教:这个「习之有素」是接着上两句来的。前边我们讲到唐老先生每到这些地方教大家三物、六德,那教得结果怎么样呢?这讲到「习之有素」就是所教的这些平常这些学生全部都做到了,就是全部都能够落实。「且艺文灿然」就是他的德行有了,而且他的才艺跟文章,「灿然」是杰出的意思,就是才艺跟文章又很杰出。「见诸法则」就是是大家的榜样跟表率的意思。
陈老师:这个「见诸法则」就是说他的这个才艺和文章不但很好,而且怎么样呢?和法则相应。文章,这本书将来会讲怎么作文章,它有它的规矩和法则。写文章不能瞎写,说话不能瞎说,就这个意思。「见诸法则」你所写的、所说的跟这个法则能相吻合,「见诸法则」。
助教:「所至省课」,我们可以翻过来看注解第⑫。省课,省是察看、检查;课是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省课就是指教学方面的视导检验工作。那这里面的意思就是唐老先生每到各地去考察这些教学的成果,教学的这些试验,「诸生皆视效之」,就是所有的学生全部都效法唐老先生,就是全部都按照唐老先生所教的去做、去落实、去教。往下,那看到唐老先生的这个形式,就是唐老先生的所作所为,德行,前面讲到这些学生的成就,他的这个成绩,我们就知道,并不是仅仅是唐老先生说空话的、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的文章也好、德行也好都是很杰出的。
陈老师:所以这句话怎么读呢?把这上边说完了之后得出来个结论,「此」就是这些的意思。「此真见诸行事」是这么个读法。「此真见诸行事」真的是你在事情上能看得到,这唐老先生他不是虚名。「未尝」,就不是;「仅托之空言者尔」他不是在那只是会讲课,只是这么说说,他真能把人教好了,而且「见诸法则」,都是符合古法、符合古圣先贤所定的这些规则,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空话的。
助教:我们往下,「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睥睨」我们可以看看注解第⑬,「睥睨」本义是斜视,此处指受到轻视和排挤的意思。这里面就讲,唐老先生在当时在社会上受到了大家的轻视跟排挤。
陈老师:他这个不是受到大家,他德高望重不会受到大家的排挤。这个就叫什么呢?文人相轻。卖菜的不会排挤一个读书的,它不是一个行当。所以说都是读书人,你是教授,我也是教授;你是进士,我也是进士,同行相忌。这是古来的儒士的这么一种人间的坏习气,读书人他也难免。所以一定要把所读的圣贤书要做到,有人没做到,他就影响到学风。所以你看他这个文章的起承转合一个字「乃睥睨之间」,大家这几个字就看明白了,受到轻视、排挤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唐老先生他没有官位,他就是个读书人,所以难免他自己,尤其是很正直的,自己很有学养的,会受到排挤和轻视。「睥睨之间」人家就不细讲了,你看四个字就知道他受到冷遇了。然后怎么样呢?「拂衣归里」,这个「拂衣」两个字非常传神,我们常常讲拂袖而去,「拂衣归里」就是我不跟你们一般见识,你们排挤我,师父常讲,我躲开你们,不让众生生烦恼。你看着我生气,长气,好,我绕着走,我不在这儿不就完了嘛。「归里」,回到家乡了。「复取平时所为」,重新又把什么拿出来了呢?自己所作的两部,应该是不能光说叫著作吧,也可以叫讲义。哪两部呢?【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这两本书。「梓以行世」,「梓」这个字大家有机会要查一查,包括那个「睥睨」两个字。我们学一堂课、学一篇文章就要把它牢牢记住,这一个词写它一百遍、两百遍,把这些书刊行于世。下边继续。
助教:「其间讲求之切择取之精一字一注皆有绳检所谓哲匠稽器非法不行者」这几句话讲的是。
陈老师:把它读完了。「非与」把这个,后边有个句号,那是一个意思。
助教:「非与夫弓冶之后必有箕裘世家子弟皆有承授」。这一段主要是讲这两本书「讲求之切」,切就是贴切、恳切。在这里面的意思就是这两本书讲的当时是很契机的,因为「切」就是表示契机的意思。
陈老师:所以切是切要的意思,就是切中要害。也就是说这两本书非常重要,切中要害。所以用一个切字「其间讲求之切」。它的目标方向、它的内容非常切中要害。
助教:还有就是内容的选取「一字一注皆有绳检」,绳检就是礼法、法度,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都按照礼法、法则、法度来选出来的。「所谓哲匠稽器」,哲匠就是有高超才艺的工匠;稽器是考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两本书是禁得住考核、禁得住推敲的。「非法不行者」,没有不按照这个方法、没有不按照这两本书去做的、去教的。
陈老师:「哲匠」这个词你们要注意,现在讲叫哲学。哲是什么意思?我们讲先哲,大哲。所以凡是用到这个“哲”字的时候,大家要特别留意查一查。你们查【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查查这些【故训汇纂】,这个“哲”不要轻看了。「所谓哲匠稽器 非法不行者」,这个都是毛奇龄老先生,也叫毛西河,西河先生,他对这两部著作的非常肯定的一个结论,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所以序言只要一看身份、一看他用词就知道他肯定的程度,这「一字一注皆有绳检」。就是你拿到这本书,每个字你都要放心。谁说的?西河先生说的,那还了得。你看【四库全书】里收毛奇龄的著作那是多少,在有清一代学问大家。他说的话可以听,为什么?他的成就我们已经看到了。所以现代人要找人写序都是找那个有虚名的、有官位的,错了,那不是做学问。必须得找真有学问的人来作序,他来勘验这部书。写序,有些人现在就是他连书都没看过,他就给他写序,让他多赚钱,现在这么个想法,错了。古人像这些书都是要传之万代。你看康熙年间距离现在两百多年了,这两三百年间,这一部书一直传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你说西河先生多负责任,他不能胡说,为了自己的私交、为了自己的利益写了一篇序贻害万年。你说对,我们就跟着学,其实不对,你说这多大的罪过。所以古人,你不要太古老,清朝的人他首先有德行,所以他的书,那么多著作能够入【四库全书】,确实有德行。你们有机会可以看【清儒学案】,查一查【西河学案】,就是专讲毛奇龄的。这个人有德行,没有德行怎么能做学问呢?所以大家要内行,我们一定要知道从古以来,现在不行了,从古以来没有不把德行排在学问前边的,只有我们现在不知道什么叫德行。所以说过去常讲叫德高望重,学问都不谈,他只要有这个德,有这个望就够了。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能够信赖这部书?因为这部书是这两位大学者作的,作的这个序,再加上唐彪老先生,我们这一看,受到嫉妒排挤,人家回到自己的家乡了,「睥睨之间拂衣归里」。你看看,他的君子的风度,一个人的精神气貌八个字就出来了,「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这说明这个人他不跟你计较,你排挤、嫉妒算了,人家回去教书去了,做这种清苦的工作去了。这字里行间大家要看得懂。再有我们以后一定要记得,绝对不能轻易地肯定、否定。你凭什么这么说?我们凭什么给大家在电视里边给大家说这个【家塾教学法】?不但有古人作证,『仇序』、『毛序』这是作证,他以他自己的名誉来给大家做这个证明,可以传之万代。反正我的见识就这么高,你们可以看看,从德行上你们不用担心,我是凭良心在讲这话的。那么这个书我们怎么知道的?是我们看【养正遗规】里有,【养正遗规】里有这个。我们为什么能相信【养正遗规】呢?因为是师父老人家给我们讲,私塾教学所有的求学要以【养正遗规】为基础。那不是【弟子规】吗?【养正遗规】是细讲【弟子规】。如果没有师父老人家指出这条路来,告诉我们【养正遗规】,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家塾教学法】,这书我们就不会读。因为我们信赖、敬仰师父老人家,他老人家的德行、学问那没话说,世所公认。所以说大家要知道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本,没有德行,浩如烟海的课本你怎么选?你怎么读?我们今天把这课程给大家讲,大家为什么信任我们?这不就听明白了嘛,好懂吧?
助教:好懂。
陈老师:在眼前有老法师,八九高龄,一代高僧大德,德行、学问世所公认。有一本画册大家可以看,【认识老法师】,那里边讲得非常详细,看完之后字字句句,那些图片、照片你看得很清楚,你真的是五体投地。那么多官员,那么多专家学者都向师父老人家来求教,为什么?真有学问,真有智慧。你能不相信吗?我们这么多年相信了师父老人家,我们都受益了。那有人讲,是不是迷信呢?你看看这些序文是不是迷信,这些大学问家,有德行的人,比如说清朝的仇兆鳌、毛奇龄,他们也在推荐。换句话说,师父老人家说的,古人也帮着一块作证,你能不学吗?他们就是学这个成就的,把孩子们都教出来的。成圣成贤用的就是这个课本,师父也让我们用这课本,你有什么道理不相信呢?所以复兴汉学一定要有学统,学习的统系,学术的统系。从哪里来的?要有老师,要有师承,要有教材,这两样缺一不可。那么多教材,这你们都见过,那么多,你们都整理过。选哪一本呢?老师告诉你。所以这本书开篇就讲选老师有多重要。老师怎么看呢?德行,不是看学问,德行排第一位。你们有机会可以看看宋朝的秦桧,谋害岳飞的那个,他那个书法写得很好,你说他没学问吗?德行排头一位。有学问没德行不足信也。所以说在『仇序』和『毛序』里边我们都会发现他们对唐彪老先生的德行大加赞叹。你不要小看「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这八个字,这就叫人品,这就叫德行。看这个人的著作,先看这个,这个没有,他的书你就要小心。所以古人都讲究非常谨慎,你看前边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取信于学子,取信于诸生。让大家读了不是在那,像现在这学校只是在那知识技能在那背呀背呀,跟德行、跟人品一点关系没有。所以大家对这个非常陌生,不知道怎么回事,“说这干吗?”,尤其现在的这些老师把这些都剔除掉了。你看这篇文章写得多么生动,这是主谓宾,这个是段落划分,净弄那没用的。你看人家说的这个都符合德行、学问,符合这标准,你读要会读。现在人看这个,拿掉,咱们看看他这个文章写得你看文辞,你能不能写得这么好,写出花活来?都不懂,都干缺德事。所以你看看现在学生写作文差得很。为什么很差?他不知道什么叫德行,他有德行,老师也给你破坏了,教材也给你破坏了。所以说千年万世传下来的,从夏商周一直传到现在,传到清末的这个学统,近一百年破坏了。你再看这个序文,我们越读越陌生,他在说什么呢?我们这一分析大家听明白了,是讲德行,是勘验他学问,讲这个。「一字一注皆有绳检」,这就是古人教书、做学问、做人的起码的标准。没有这个,人家给你写序,你给多少钱他都不写,跟钱没关系。所以现在人真的是,这我们为什么讲脑筋坏了?心坏了。所以大家读这些东西,要长养你们大家的德行,坚固你们这个标准,都是从古人这学来的,这才叫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大家坐在这不是来长见识、求学问,不是弄这个。第一个是德行,德行跟学问是融在一体的,一体的,这个东西不会不行。所以你们将来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们出去讲课,就跟这个唐彪老先生一样到处去讲学,去省课,张开眼一看,张开耳一听,一接触就知道他们的问题。你所要做的就是效法这唐彪老先生,一字一注都有根据。为人做事,你看看人品都在上边。一定要记住,你们将来讲学、讲课,对待学生要把德行牢牢地排在头一位,不能动摇。记住没有?
助教:记住了。
陈老师:这个非常重要。绝对不能把它忽略带过,三行也好,六艺也好,「六书九数典文简策」统统都是为了这一件事情给它扎牢了,然后才是学问。你看在做学问之前,大家把这个书有机会看看目录你就知道,作文排在后边。这么厚一本,前边一大部分,有一多半是讲德行的。这叫内行,这叫做学问的基础。做学问没有上来就做的,没有,自古以来没有。说我们现在,你看这个小学、中学、大学做学问,上来就做学问。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代代都是这样,所以代代出不来人。你那个学问也是假的,它跟德行没关系。记住了,跟德行没关系的学问都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你说现在这些大楼,高楼大厦、汽车、轮船,那不都是知识、技能造出来的吗?给我们带来幸福了吗?给人类社会带来吉祥了吗?没有。科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科技给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它的基础只是知识,它没有德行。换句话说,没有德行的知识有后遗症。这个知识要是有了德行它就会变成智慧。大家要记得,有了德行的基础,所有这些学问、这些知识都变成了智慧。没有德行,这些学问、这些知识那就是死的,就会给你带来祸害,那就是知识,不是智慧。希望我们大家要懂。我们边学,要边把这些东西提出来,不要把这个当成是无关的都把它剔除出去,那你就错了,方向完全错了。为什么古人写序?『仇序』、『毛序』,要牢牢地多次地讲这个德行,无论他的为人还是他这个书一字一注,为什么说到这个程度?这是讲德行的,这不是讲别的。另外「一字一注皆有绳检」,也说明什么呢?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不是自己发明,他都有他的根据、依据,这就叫德行。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够深入学统,否则的话学统可以不要,我自己发明创造的,现在讲创新,这错了。科技可以创新,这个东西不能创新。因为什么?它就一个。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五脏六腑,你去问问全世界的人,男女老幼,谁能够说自己五脏六腑来个创新?它是自然的。一定要记住,中国的学问它是符合遵从于道的。道就是规律,自然规律。我们要明白,在道里边不能再搞创新了,一定要懂这个。他搞个花活、她搞个花活,现在大学很多,你看那个论文、学术的开发,都在搞创新,文科、理科都在搞,这个是极大的错误,不能创新,五脏六腑究竟圆满。来,我们继续。
助教:下面这两句,「非与夫弓冶之后」
陈老师:前边有一个「非法不行者」
助教:就是没有不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去教的。
陈老师:「非法不行者」是什么意思?这个法大家记住,就是规律。凡是不符合规律的、不符合道统、学统的都不许做,都不许教。然后下边才是「非与夫」。
助教:我们可以看看注解第⑭、⑮,弓冶,比喻父子世传的事业。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⑮箕裘,比喻继承祖先的事业。与“弓冶”同义。孔颖达【礼记▪学记】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陶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铸金补器和这个缀皮为裘是很相似的。就是比如说我们家里面用的这些盆,铜做的盆或铁做的盆,这个东西比如说漏了的时候,他可能会用铸金把这个漏洞补上,跟我们古时候人穿的衣服,他这个衣服坏了之后用皮裘去补这个漏洞,这两个是相似的。所以就是说铁匠的孩子一定会用零碎的兽皮去补缀成裘。还有一个就是说,挠屈角干,这个角干就是做弓必用的。干,就是树干;角一般指的是动物的角,一般牛角这些,和这个做簸箕,簸箕我们都知道,就是家里面打扫卫生用的。做簸箕一般都会用柳条,用柳条做簸箕跟用角干做弓是很相似的。所以说弓匠的孩子一定会编这个簸箕。那这两句话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子弟由于这种耳濡目染,包括这种长时熏修,这样他一般都会学有所成,就会继承这个父兄之业。往下这两句,「世家子弟皆有承授」,世家就是世代显贵家里面的孩子;「皆有承授」,也都有家学的继承、承传。
陈老师:这个话「世家子弟皆有承授」,记住了,跟前面这个话是一句话,它是一个意思,不能断开。刚才讲了补个锅、做个弓箭这些东西,它是打个比方。弓冶,箕裘,什么意思呢?「世家子弟皆有承授」,大家注意,这里边出现一个词叫世家,世家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看重一件事情,师父讲经也常常说,每个家庭,尤其大家族,它有家学,它有家业,这个家业一般指的就是世家。说你们家是做什么的?我们家是老中医,一直中医。多少代?家谱拿出来了,从明朝就是中医,一直到清末,这家多少年了!这就叫什么呢?叫世家。你们家是做学问的,祖上做学问的,专治【春秋】,四书五经里边的【春秋】,专治【春秋】。家谱拿来了,把这个书拿出来了。你看这部书是我们家多少代祖他写的,我是他多少代孙,我还在治【春秋】这部经典,这也叫世家。所以说世家不管是说做工匠的,一般我们讲现在叫手工业者,还是说就是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他只要是代代相承是做这个的,父子相承、祖孙相承,世家。刚才注解你们不都读了嘛,那是『郑注』是不是?郑玄注的吧,你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就是他有家传,他不是随便在外边跟人学的,叫世家子弟。所以后边这两句话「世家子弟皆有承授」,就是说他所做的这个事情,他上边是有传承的,他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那么拿这个打个比方,是为后面做一个准备,我们接着往下看。
助教:「先生席累世勋贤之裔守其青箱传之不坏今即以其所世嬗者公诸海内盖不自私其美而教化乃广大焉」。这几句介绍的是唐老先生家庭的背景,以及他们的家学、家道还有唐老先生本身的德行。我们可以看一看,「先生席」,席是席位,这里面指的就是他的出身;「累世勋贤」就是他几世几代家里面都是有功勋才能的人出现,唐先生作为这样家庭出来的后裔,「守其青箱」,青箱我们可以看看⑯,青箱,谓世传家学。就是唐老先生守着自己世代传下来的家学、家道,「传之不坏」就是传之下来一直没有断灭,一直没有毁坏。
陈老师:这个话就是跟前边接上了,前边不是讲这个「世家子弟皆有承授」吗,三百六十行,连补个锅的他都得有爸爸教他,那叫世家。人家是五代修锅的了,所以这就叫世家子弟。那你们是做哪一行哪一业?修锅的。唐老先生是什么呢?你看「先生席累世勋贤之裔」,累世勋贤,那多少代,勋是什么呢?对国家、对世间有功绩,有功劳;贤,贤德、贤能。你们看【礼运大同篇】,选贤与能,这家里边有本事的祖上、高祖,有这样的人。「守其青箱传之不坏」,所以唐老先生他的学问是从哪来的?有家学,而且是世传多少代,累世。说这话什么意思?总归一句,让社会大众拿他的书对这个作者要有信心,对他的德行有信心,对他的学问有信心,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序言也是一字一句皆有道理,他不是随便说的,大学问家就这样说话,就这样写文章,这就是他们的思路、思维方式。我们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推荐一个人就要负责任到这个程度,这是推荐一本书,那要推荐一个人比这个还要谨慎,你还不要太古老,康熙年间人就这样。为什么康乾盛世能出来?你看拿出来一个知识分子、拿出来个读书人就这样,这是他文章,一读这文章,毛西河老先生也是一个可靠的人,他都是这么谨慎,反复在这跟你论证、反复在这跟你介绍。大家看这篇文字不超过几百字,这古人言简意赅,这多简短,但是它的义味、它的用心传到现在万古不朽。什么叫不朽?禁得住推敲,人家这片用心,金石之心,就这么坚固、就这么不可改变。为什么?德行。他为什么费这么大劲来说这些话?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之后我们拿到这个书,看了之后有信心、不受害,告诉给你可靠,生怕你不学,其用心之恳切,毛老先生他的用心我们也看出来了。你说我们都过了三百年了,我们现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都到了这么个时代了,我们都飞机、轮船、高楼大厦了,那不行,毛老先生也得把这个写好了,生怕你到时候对它动摇没有信心,你看这古人的用心你能看得出来,这都是我们中国的古人、我们的先祖,你能不感恩吗?在全世界其它那些国家他们拿出来教材没有这个序,没有人给他们写这个,西方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有。你们在座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生,上过大学的,从来没听说过这些吧,从来没有,也不知道。你们有报名做这个研究员的,弹钢琴的,你是钢琴多少级?
助教:十级以上。
陈老师:钢琴十级,你就钢琴一百级,没用,为什么呢?不是真学问。为什么她不学了、不干了?跑这来听这个课来,为什么?现在就是纯粹都是胡弄,那个名利也是假的,根本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真实利益没有。你说这钢琴弹得再好,跟这有什么关系?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来吗?你看中国古代的礼乐,大学问,宫商角徵羽,你看那个编钟,以后有机会我们讲【礼记】里的【乐记】,那真正大学问在里面。礼调身、乐调心,演奏我们有最好的乐章。所以说我们要想真的让自己这一生成就,一定要到经典里、要到古圣先贤当中去受教育。这个序文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唐老先生,你看就两句话就告诉给你他祖上是什么样的人,这人可靠、可信,他是「守其青箱传之不坏」,是这么个孝子贤孙,孝道,孝敬。下边的话。
助教:「今即以其所世嬗者」,「世嬗」后面有注解⑰:即世传。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现在唐老先生将家里面世传的这两本书「公诸海内」,就是向海内外公开。
陈老师:这两本书前边已经说了是平时所作的两本书,是他作的。但是这个学问是家传的,书未必是他祖上传下来的,把这个学问传出来。大家记住,唐朝时候教人可能是这么个教法;宋朝可能是那么个教学方法;清朝又可能又变了,没关系,万变不离学统、不离道统,这就可以了。因为环境在变、人在变,现在我们都变成这个样子了,记住了把清朝的、把祖上的东西拿下来照样管用,为什么?里边有个统系在,里边有道在,这个是最关键的。你文章可以变、言语可以变、方法可以变,那里边的那个魂魄,我们讲一以系之的那个统系不能变。然后「公诸海内」,这个「公」是相对于后边的「盖不自私其美而教化乃广大焉」,他不自私,是让天下甚至后世的学子们、老师们都能受益,手里有好教材,是这个意思。「或疑先生」,继续。
助教:「或疑先生以师保之尊久历庠序兴德行归田而复耽呫哔课诵之法谆谆留意似非要务」这几句讲的就是当时有人对唐老先生有偏见,我们可以看「或疑」,就有的人很不理解,唐老先生以前是师保这样尊贵的地位,而且「久历庠序」我们可以看看注解⑲。
陈老师:⑱。
助教:⑱我们读过了,之前。
陈老师:再读。
助教:好。
陈老师:那不是。你们教学一定要记得不能说以前读过了,师父讲一本书要读三十遍,要深深地扎在你们的印象中,绝对不能说这本书我看过了,那不行。那什么叫看过?至少看三十遍,三十遍还未必够,反复读、反复地看,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下边讲「师保」。
助教:好。师保:古代任教导之官,有师有保,统称曰师保。“礼”就是【礼记】。【礼▪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古官制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所谓师傅、师保、保傅,皆统称此类之官职。⑲庠序:古乡学之名,后人通称学校为庠序。据【孟子▪滕文公】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陈老师:我们看「或疑」,这个「或疑」一个是指当时,康熙年间,也可以指后世,现在,凡是拿到这课本的人都有可能有这个疑问,唐彪老先生,一查他的身份、履历这老先生原来是什么呢?师保,就是教官。你比如说他是一个省或者一个市的教育厅厅长,或者是教育局局长,教官。以这个官员之尊然后怎么样呢?「久历庠序」,有这个怀疑,你下来到农村来当老师了、到家乡来当老师了,「兴德行归田而复耽」。
助教:「呫哔课诵之法」。
陈老师:「呫哔」。「呫哔」是什么意思呢?
助教:注解③里。
陈老师:注解③,教学生看书读文。「归田而复」。
助教:「归田而复耽」。
陈老师:「复耽」,「耽」是什么意思?
助教:就是沉溺于、乐于这些,在这里面就专心研究。
陈老师:对,专心研究孩子们怎么读书,然后「谆谆留意似非要务」。你原来是做官的,你原来是一个尊为师保,你现在跑到这个私塾里边来做这个,「似非要务」,这难道是你想要做的吗?这难道是你要务之所在吗?提出来了这怀疑。下边有这个解释。
助教:下面是西河先生的解释。
陈老师:下次记得,你看这个书我已经很久没读了,课程很多,我拿过来,你比如说「归田而复耽」,是「复耽」是不是?然后呢?
助教:「呫哔」。
陈老师:我读不出来,你们马上读出来。尤其是现在,我们上次有一堂课叫【为何琳琅满目大树课程表】,我们讲得很清楚,我这课程很多,课程很多你们做助教的要机灵、要反应快,像这些时候马上你就来应和。我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去查,这个字读音,说实在话我看到这两个字,我早就不记得这两个字读什么了,注解③你们也不记得了,那就不行。一定要记住不能依赖老师,老师读不出来,你也读不出来吗?一定要记得我们做学问要听师父那个话,师父说了这个课程交给你了,你去做助教,然后你来给我讲。你不要说,就是我们过去上学都是什么习惯呢?这个是我们听老师怎么读,老师不会读,老师怎么还不会读?对,老师真的不会读,老师也不认识这个字,你必须要读对了,你必须要认识这个字。所以我们要把那思维观念要倒过来,因为我们大家从上学就是听着,什么都听着,听老师的,鹦鹉学舌,在咱们这个地方学不了舌,是老师来问你,这个字我不认识,你读读,读错了还不行。所以师父讲经常常说这种教法老师不累学生很累,他能学出来。那现在这个教法呢?现在这教法把老师累死了,学生在那跟着,老师说东是东、「呫哔」是「呫哔」,根本学不出来。所以你们一定要知道我现在课程很多,有的时候碰到很多生字我真的不认识,没读过,「呫哔」这两个字我真的是没读过,过去读过不记得了。那你呢?你得记得。我现在是几十堂课同时在开始,所以说你们的本分是助教,助教留意听着前面领读老师在这讲「归田而」不说了,你在这马上「复耽呫哔」就知道这个地方需要你来讲了。那监学,注意听,监学他的这个使命是什么呢?我的这个任务是什么呢?我的任务不是查生字、不是顺文意,那是你们助教的事情,所以【如何做助教】上次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那是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把我们求学这个观念给颠倒过来,你是非常劳累的。你比如说「三行」,「三行」现在这一翻开,「师以“三行” 保以“六艺”」,「三行」是什么?这一问你马上就能说出来是怎么回事,这叫助教,所以你很累,你得准备好课程,你不能说这个监学老师在这前边「师以“三行” 保以“六艺”」,你也不说话,你等着老师说,那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这个观念给它改过来,记住没有?
助教:记住了。
陈老师:接着往后他解答,「尝读伏生」。
助教:「尝读伏生大传及班掾【食货志】,知卿大夫归田,出而为闾党师,谓之“上老”,终日居里门右塾,以掌诰诫。」我们可以看看注解第⑳伏生大传:指汉代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史记▪儒林传】,这个【儒林传】就是讲的是西汉前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在这里面所记载就是“伏生,汉时济南人,传为伏羲氏之后,汉时济南多伏姓。原为秦时博士”,这个秦时的博士在当时就是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的典章,这是一个官位。“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就是求能够研究【尚书】的人。“伏生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传【尚书】于晁错,计二十九篇,是为今文【尚书】。” 这个西河先生就是读伏生的大传及班掾的【食货志】,我们可以看到21班掾【食货志】:班掾指班固,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汉明帝时为郎。“郎”在当时也是一个职位,君主的侍从叫做郎。“典校秘书”就是负责校书的。“续其父班彪所著【汉书】。”班掾是班彪的儿子,继续父亲所作的【汉书】。“积思二十余年乃成”,专心研究了二十年把这个【汉书】最后作成。“为后世史书创立了断代史体例。”“体例”是一种编写格式;“断代史”就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的事件。“【汉书】中【食货志】是总述一代经济制度因革的”。西河先生读过伏生的大传和班掾的【食货志】知道「卿大夫归田 出而为闾党师」,在这里面说的意思就是不单单是唐老先生一个人归田之后教书,很多古代的卿大夫、古代的这些官员归田之后都作为「闾党师」。“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泛指乡里;“党”是古代地方是以五百家为党,这是一个对当时一个地区的划分。有很多高官归乡之后一般都作为闾党的老师,这里指的不止是唐老先生自己。「谓之“上老”」,“上老”是指一个地区里面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都称他作“上老”。「终日居里门」,「里门」就是乡里,「右塾」,私塾。终日都在乡里跟私塾里面掌管诰诫,就是掌管教书教诫的。
陈老师:好,这段话读完了也讲解完了,是什么意思?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意思?一开始有这个疑问,唐彪老先生「以师保之尊久历庠序兴德行归田而复耽」
助教:「呫哔」。
陈老师:什么?
助教:「呫哔」。
陈老师:「呫哔」。「呫哔课诵之法谆谆留意似非要务」,大家有这个疑问,怎么这样呢?下边讲了这么一段话「尝读伏生大传及班掾【食货志】,知卿大夫归田,出而为闾党师,谓之“上老”,终日居里门右塾,以掌诰诫。」什么意思?你们把这个后面的注解已经读了二十多条了,文意也都顺下来了,一定要记得这是你们刚开始,以后要记得慢慢不但要把文意给它顺下来,还要怎么样呢?还要把里边的意思给它透出来,往里提炼出来、往出提炼出来。这话什么意思呢?唐彪老先生他的这种做法,你看从秦的时候的伏生,一直到汉的时候的班固都如是,这是有传统的,借着这本书也在告诉大家这种做法是古来如是,古代的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圣贤君子都是这样。多大的官,官位卿大夫了,诸侯之下卿大夫,他们都怎么样呢?都能够退休也好、不管多大年岁回来之后都到家乡来教书,这被从古就称为“上老”,这两个字你就知道在当地受人尊敬,“上”、“老”都是受尊敬的。「终日」,成天就干这个,「以掌诰诫」。用这两个作比喻也把唐老先生的这个位置也提升了,拿他和班固、伏生相比。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翻看【尚书】,看【尚书】的时候看注解一般都是知道这个伏生,你看【史记▪儒林传】是这个时候,「为秦时博士」,你说都多古老,「伏生壁藏之」,藏到墙壁里边了。到汉朝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汉书】怎么个解决方法、怎么研治不知道,治是治学,那个时候已经九十多了,「老不能行」,传给晁错。所以说【尚书】大家知道是五经里边的,第一个是【易】,第二个是【书】,【书】就是【尚书】,它的传承者伏生都是这样,都是终老要教学,所以说你们不要奇怪这唐老先生怎么这样,古来如是。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的时候已经有好多人不知道这个传统了,所以毛奇龄老先生要给大家作这个注解,要给大家讲这是从秦汉的时候的传统传下来的,也就是说代代都得有人讲这个传统,这是道统、学统,我们讲叫学风、行仪,这个东西得有人讲、有人传。继续,「先生之著二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