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1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关举措。
会议指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重要原则,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12月30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城市化
需注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会议多次重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此,盘和林表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过去农业转移人口在民生福祉上和城市居民有差距,未来体现人本主义,需要让这部分新城市人享受同等城市福利,进而推动城市公平性的提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把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作为核心要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城市化,更是一种涵盖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全面城市化。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城市化推进要围绕人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发展需求来统筹展开,尤其注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确保其能平等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逐步实现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会议提到,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重要原则,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到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此前的12月13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低17.5个百分点,弥补这一差距本身,就会释放巨大的社会需求。
对此,盘和林表示,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业转移人口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福利待遇差距仍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未来各地会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统一教育、医疗、就业等待遇,实现均等化。
朱克力表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有两方面的难点,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应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朱克力称,鉴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满足其发展需求。唯其如此,才能让每个人都公平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分享改革与发展的红利。
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
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更多人口进入城市,也对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议提出,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对此,朱克力认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无疑对目前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应更精细化、人性化,以满足新市民的生活需求;
二是城市管理服务应更高效化、智能化,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管理压力。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同时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效率与质量,从而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利推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