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2023』年终策划①|“热战”与和解:当世界告别基辛格
『破壁2023』年终策划②|ChatGPT能改变世界,但不能改变“人是目的”
『破壁2023』年终策划③|2023流量池,“15分钟红城”留下一道思考题
『破壁2023』年终策划④|重返线下:“交往”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
以“鼠头”事件为关注点,过去一年,多地不时仍有舆情事件发生。
这些事件背后,有公众对知情权的朴素期待,有个别基层单位对于舆情的简单化回应,也有在吸取经验教训之后的进步。但无论如何,它们最终应该也必须引向澄清真相、回应大众、解决问题、提升治理能力。
走进2023年的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有文字、有图像、有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有算法推荐,还有眼花缭乱的UGC、AIGC生成内容,但核心还是应该有事实的力量。走进2023年的政务媒体也已经很发达了,官方发布、与公众沟通的能力都在提升,但偶发的舆情事件仍不无警示。
社交媒体开创了人类连接的新纪元,网络声音变得更喧嚣嘈杂,网络生态变得更纷繁复杂。直面网络、直面舆情既是对各级官员的现实要求,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当食品问题变为信任问题
学生在学校食堂饭菜里吃出疑似“老鼠头”的东西,并将相关视频发布在网上。这在以前似乎也不是一件大事,谁的青春记忆里还没有学校食堂里的“小强”或其他杂物?一般而言,大不了就是网友吐槽一番,学校道歉了事。甚至人们记忆中都想不起,会不会有学生向学校食堂提出“假一赔十”的要求。
↑饭菜中的鼠头
可惜的是,一开始的应对走向了舍本逐末:从回应、调查到发布通报,都只给结论而忽略过程,致使结论本身失去了信任基础,直至省级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最终溯本清源、一锤定音。
设想,如果事发学校一开始就正常面对舆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处理,显然会迅速平息风波,既不需要上级行政力量介入,也不至于把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放大为一次信任危机问题。
当失去信任基础,不管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谎话;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恶意。从这个意义上说,“鼠头”事件第一次舆情回应真正面临的,正是滑入这个陷阱的危机。
当网络上出现铺天盖地的段子时,背后是难掩的苦涩和焦虑:真相究竟是什么?不少热点事件,总能诱发段子手的狂欢,但笑着笑着,便觉得不好笑了。就像“鼠头”之后,在一些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个别一线单位的公信力也亮起了红灯。
公信力只能依靠真相
被消解的公信力,需要更多的实事求是来不断挽回——客观而言,并非没有进步的“补偿”。
同样在今年,南宁“道路停车收费太贵”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后,南宁市政府于5月18日连发两则公告回应。之后,南宁慧泊停车公司停止运营,对5名相关领导予以停职检查。23日,市长公开道歉。6月21日,南宁市召开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公司的不恰当行为,虽诱发了舆情,但官方最终在直面问题之后,釜底抽薪地定分止争。
10月上旬,又有一所大学的食堂被曝吃出了老鼠头。10月下旬,国务院食安办专门约谈,强调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牢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11月初,一小学被曝食堂中吃出疑似鼠头异物。事发伊始,当地市场监管局依法对保存在学生家中的疑似异物实施了封存。次日凌晨2时,连夜将封存样本送往具有资质的国家级权威食品检验机构检测。当天晚上8时许,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检测结果为“未检出鼠成分,检出兔成分”,是兔头的唇部。
明显能感受到,各地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关心,以及对公众知情权的重视提高了。鸭子身上肯定长不出老鼠头,关键的关键还是,真相不能轻飘飘处理,投诉、调查、解决都应该有正常而快速的渠道。
前后不同的应对方式,从最早的“鼠头”事件,乃至个别一线单位误导公众;再到及时封存、送检、鉴定、调查、宣布,一气呵成。前者引发轩然大波,后者迅速风平浪静。充分证明,舆情处置不合理,正如纸包不住火,只会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反之,公开、透明、阳光及时地处理,兔唇不会变成鼠头,一阵喧嚣之后,人们自会心服口服地散去。
治理现代化避不开的一环
网络时代,真诚回应舆情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多年前,《人民论坛》杂志曾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等做了关于“官员的‘网络恐惧’”问卷调查。从当时的调查结果看,七成受访人认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十余年过去,我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各地发生的案例提醒人们,仍有一些单位和职能部门,存在怕舆情、怕争议、怕面对社会心理的状态。从社会学的层面讲,社会心理往往是一种自发的、不成体系的社会意识。它虽是社会意识的初级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社会存在,反映社会经济与人的关系。
探究一些具体热点事件,其往往都有这样的发酵路径:一次切中社会心理的事件,随之引爆社会心理的表达,伴随“段子”等具有广泛传播度的信息枢纽产生,交织成为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不断积聚,形成社会舆情。
那些引发社会舆情的事件,与社会情绪交叉碰撞,就会扰动社会意识。而只有从源头上根治,方能平息舆情。从这个意义上看,舆情应对本就是现代化治理在信息领域的延伸。
舆情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及时掌握,甚至作出提前预判。而舆论引导也并没有过多的“技巧”,本质上只要用热忱的态度、严谨的调查、权威的鉴定,回应公众的期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揭开真相,就不会让茶杯里的水波酿成惊涛骇浪。
在法治的红线内行使权力,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公众对知情权的渴求,真诚地处理舆情,自然就无需“段子”来推动事实浮出水面,就能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治理能力提升的“最大增量”。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