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2023』年终策划①丨“热战”与和解:当世界告别基辛格

『破壁2023』年终策划①丨“热战”与和解:当世界告别基辛格

00:00
13:14

开栏语

2023给世界的感受分外复杂。

梳理2023年众多新闻事件,“壁垒”一词挥之不去:族群的壁垒、国别的壁垒、城际的壁垒、信息的壁垒、信任的壁垒……一片纷扰中,百年变局的新趋势,在疫情的“催化”下显山露水。

当单边主义明显上升,当灾害与资源问题凸显,当社会信任遭遇阻击……后疫情时代,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复苏的问题。

“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类总是在不断“打破”中向前。站在叠叠关山外,我们更愿意探寻前路。

基于此,红星评论推出年终策划“破壁2023”,我们将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冲突中寻觅和解之道,

——在来势汹汹的ChatGPT浪潮中深思未来,

——在回归线下生活中理解人们对连接的渴望,

——在15分钟出圈定律中拷问流量背后的小城,

——在舆情事件的真相焦虑中剖析现代治理能力,

——在对教育关系的期待中审视“下一代争夺权”。

以战事开端,以教育收尾,无意排序,纯属巧合。

六个主题权当管中窥豹,以“破壁”这个主题词,为2023年的世界提供多元视角,也为尘封的历史提供一份初稿。

“热战”与和解:当世界告别基辛格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储殷

在2023年末辞世的基辛格,可能早已看到“新冷战”可能不是悲观的预言,而是非最坏的结果——因为这至少避免了热战,而世界并不缺少热战。

乌克兰危机还望不到头,眼看要进入第三个年头;巴以剧烈冲突再起,无数平民的生命在2023年划上休止符;经历战乱和死亡的地区,远不止于此。

而在中东,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上演世纪大和解。金砖国家扩容,表明经济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最大的人心政治。

如人们所见,一些“墙”在构筑,隔绝掉彼此;一些“破壁”力量,也在滋长,带来新的希望。不乏拉扯与冲撞,也不乏握手与合作,世界的复杂性即在于此,并非如想象的、看到的那般好或坏。

可确定的是,同一个世界,同经风雨,命运相连,无人可以置身事外。命运共同体下,人们既关心身边的“稻粱”,也关心远方的“蝴蝶”,还有它们扇动的翅膀。

当冲突“非人化”

乌克兰战场胶着依旧,无论“战争疲劳”是否存在,交战双方都没有展露和谈意愿,冲突大概率将进入第三年。苏丹武装冲突近乎被外界遗忘,却已造成上万人死亡、近700万人流离失所、约20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新一轮巴以冲突并不缺乏关注,但这一定程度上是以极其惨痛的人道主义灾难为代价的。两个多月的冲突,加沙的平民死亡已经超越了乌克兰,更是成为了“儿童坟场”。为了交换人质和便利人道主义救援,双方展开了7天休战,但战火还是在12月初重燃了。

↑当地时间12月19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表示,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至少有1966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受伤人数为52586人。图为受伤儿童在医院等待接受治疗。新华社/路透

巴勒斯坦问题足以让对国际政治最乐观的人感到绝望。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已经为此打了四场中东战争、两场黎巴嫩战争和数次加沙冲突。每打一次,都是新仇旧恨,不断累积。新的冲突中,甚至出现将对手“非人化”。

被如此沉重的历史笼罩,寻求和解一直十分危险,有时候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突访耶路撒冷,实现与以色列的惊天和解,其结局却是被参与1981年阅兵式的人刺杀。10多年后,以色列总理拉宾选择签订《奥斯陆协议》,给予巴勒斯坦有限自治。不久之后,在特拉维夫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公然开枪刺杀。

时间似乎同样不站在和解一边。

拉宾遇刺时,哈马斯和真主党在中东之外还籍籍无名。现在他们一个控制了加沙地带,一个已经从军事组织变为黎巴嫩最大的政党。以色列方面,强硬派不再需要靠子弹来阻挠和平进程,他们只要去投票就可以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有资料称时至今日人口已超过70万。而拒绝对巴勒斯坦人作任何让步的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人数虽不占优势,但该群体生育率超高。以色列历届政府对巴勒斯坦人越来越强硬,背后有着坚实的人口统计学基础。

“墙壁”越厚越需破壁

眼看着墙壁越来越厚,我们为什么还要对和平有期待?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重,但其中的微光也更容易被察觉。惨烈的冲突从侧面证明,此前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以色列早已独立建国,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是享誉世界的军事强国和创业国度,生存和发展早就不是问题。10月7日之前,有阻断人流的隔离墙和击落火箭弹的铁穹系统,以色列也不必担心安全问题。

但巴勒斯坦人呢?加沙230万人仿佛生活在“露天监狱”里,从务工到就医,要离开还需获得以色列批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被定居者暴力攻击,殴打、纵火乃至枪击都不鲜见。定居者通常不被法律追究,而巴勒斯坦人因为随身带刀、与敌对组织有联系等罪名就会被抓入监狱,儿童可能因为扔石头而被判刑。

双方的地位悬殊到人命都不平等。前四次加沙冲突爆发之初,远没有得到如此多的国际关注,其主要差别就在于以色列方面的伤亡不多。直到以色列人遭到号称“自大屠杀以来最惨重的单日伤亡”,有意漠视的不能再装睡,无意忽略的也睁开了眼睛。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2日,人们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的建筑废墟上实施救援。图据新华社

拜登被认为是没有实质性推动巴以和谈的美国总统。他一直希望绕开巴勒斯坦问题,推动以色列与更多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与沙特建交。可是在10月7日冲突爆发之后,美国不仅无法再做“鸵鸟”,还要大幅增加对中东的军事和外交投入,才能避免再次被中东“拖”回去。

即使强横和偏袒以色列如美国,也必须尊重基本的公道。这种公道的最重要载体就是联合国。11月15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推动安理会通过了2712号决议,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实行紧急人道主义暂时停火、建立人道主义走廊。这是本轮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通过的第一个相关决议。纵使美国声称对决议不谴责哈马斯而震惊,也不好否决,只能弃权。“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的法理依据亦是安理会决议。

沙伊可和解,其他呢

历史的灾难有时也会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发动突袭,一度打得以色列狼狈不堪。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石油禁运,震撼了西方政治和经济秩序。结果,美国压着当时的战胜国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换取与埃及的和解。

当时在埃及和以色列间密集穿梭并促成协议的,就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基辛格本人是犹太人和大屠杀幸存者,但由于要求以色列放弃已经占有的土地,他曾被美国和以色列的犹太人疯狂攻击。但在基辛格去世之际,毁誉早已翻转,以色列左右翼都对他一片赞誉和痛惋。

弱者的反抗,能够让强势一方里的智者认识到克制的战略价值。没有巴勒斯坦第一次反以大起义,或许拉宾就不会“发现”不能靠武力统治巴勒斯坦人,更不会有拉宾和阿拉法特的历史性握手。

↑1993年9月13日,美国华盛顿,以色列总理拉宾、巴解主席阿拉法特握手。美国总统克林顿站在两人中间。图据视觉中国

中东的若干外交成功也能带来慰藉和信心。伊朗核谈判从2006年启动,直到2013年才有了临时协议,历经多次“加时”,在2015年谈成了全面协议。尽管此后有波折,但如果不是“没有军事方案、只能谈判解决”的信念,无数次摔桌走人的谈判代表们,也不会一次次又坐回来。需要强调的是,谈判不是只有美国和伊朗两家,中国、俄罗斯和英法德一路保驾护航,才完成了这场外交马拉松。

更新近的例子是沙特和伊朗的复交。5年前,双方的关系恶劣到两国领导人隔空相互炮轰,沙特王储萨勒曼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形容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中东的希特勒”;伊朗外交部随即发声明反驳,指责萨勒曼是独裁者。等到沙特意识到推行“2030愿景”,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伊朗在美国的制裁与以色列的压力下,更需要多交“朋友”,于是两国的和解就具备了基础。

巴以问题不缺解决方案,缺的是一以贯之的行动。如果有对双方安全和发展的同等保障、对联合国决议的切实遵守、对政治而非军事解决的信念和对强硬声音的引导抑制而非盲从,以及足够运气的话,和平并非不可想象。

相比纠缠不清的巴以,俄乌局势仿佛已经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冲突仍在持续,战事陷入僵局,双方都在损耗。与此同时,俄乌冲突背后也有多方对自身利益的争夺。一些国家的立场正在重新调焦,年底还一度传出了潜在和谈的动静,一些西方国家似乎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毋庸置疑,站在和平一边,既是理性而现实之选,也是真正的“破壁”之道。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