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01

第一卷01

00:00
08:09

本卷提要


  本书是百卷本《中国全史》的第一卷。作者大量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及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远古及夏、商、西周三代的社会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项政治制度,官制、法律、军队和民族关系等,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叙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行文通俗易懂,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及有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阅读,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一、远古暨三代政治概述远古暨三代政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的内容,包括远古和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婚姻形态、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问题。


  远古暨三代政治史,前人已多有著述,内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但因远古及夏代尚属古史传说时代,文献记载十分匮乏,有关著述略嫌简短。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广泛进行,实物资料陆续出土,丰富的历史遗迹、遗物不断被揭示,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之民族学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深入开展,近现代少数民族存留的古代社会残余形态,也使人们的认识颇受启迪。


  本书在前人论著的基础上,尽量介绍最新的学术观点。对尚存歧异者,则采用流行的说法。事实胜于雄辩。书中广为引用考古学、民族学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希冀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取信于读者,力求避免空洞的赘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至迟在1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辽阔的中国大陆上。远古社会处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初期,先后经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远古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十分低下。随着人类思维和技能的进步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婚姻制度的演进是远古社会形态变革的关键因素。原始人群实行内部婚配。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则使人类历史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具有崇高的地位,子女的血统按母系计算,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族外群婚过渡为不稳定的对偶婚,进而转化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父系氏族社会因而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子女按父亲的血统计算世系。妇女沦为男子的附庸。阶级压迫最早出现于家庭之中。


  剩余产品的增加,导致私有制的发展。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为了掠夺财物,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之诸如猎取人头等原始宗教的影响,致使战争愈演愈烈。氏族、部落首领的军事职能突出,权力不断加强,其聚敛的财富也远超一般民众。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已形成反映部落、氏族权贵之间级别序列,以及与普通民众于财富、地位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礼乐制度。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始露端倪。


  禹之子启以武力废止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并诛杀禹的继承人益,成为夏朝的第一任国王。父子因袭的家天下,自此开始。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都是奴隶制国家。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平民也深受贵族的压迫。奴隶、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国王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又与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有所区别。其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贵族、甚至平民的制约。夏王太康沉迷田猎,不理国政,民心沸腾,致使东夷首领后羿篡权,史称"太康失国"。商王太甲暴虐,不遵祖训,被权臣伊尹放逐。太甲居桐宫3年,悔过自责,才得以重掌朝纲。周厉王昏庸无道,国人忍无可忍,终于将其驱逐。国人推举共伯和执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军队、官吏和监狱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夏朝已初具规模,商、西周时期更加完备。商朝在讨伐异族的战争中,曾动用军队万余人。西周军队以师为最大建制,2500人为一师。戍守成周的军队达八师之多。"正",是夏朝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商朝的最高官吏称"相",辅佐商王治理国家。伊尹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殷人崇尚鬼神,掌管祭祀、占卜的官吏地位显赫。西周的官吏有内、外之分。在朝中为官者称"内服",被封至王畿之外的官吏则称"外服"。夏朝已有刑罚,并设置监狱。夏桀曾囚禁商汤于夏台。商代刑法十分残酷,不仅有墨、劓、刖等肉刑,流放、劳改等徒刑,还施行斩首、脯、醢、炮烙之法。西周的法律在前世的基础上趋于健全。除刑法之外,还有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尚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制形成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经夏、商两代的发展,至西周时期,已成为规范人们活动的准则。


  民族关系在远古暨三代政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古史传说,远古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出现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华夏集团,以黄帝和炎帝部落最为强大。黄帝战胜炎帝,统一华夏部落,进而击败黄河下游流域的东夷集团,成为华夏和东夷集团共同尊崇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领袖。舜对苗蛮的战争取得巨大的胜利。禹更将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使苗蛮集团处于依附地位。


  夏、商、西周王朝位居中原,对邻近的方国战争不断,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黄河、长江流域的诸多部族,逐渐融合成以夏、商、周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远古社会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远古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婚姻制度从低级形态逐步向高级形态演化。社会结构也渐趋复杂。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奴隶制度的萌芽,为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众多部落之间频繁的交往和激烈的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一)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至云南、广西,西起青海、西藏,东抵沿海诸省。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约有三四百处。其中,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陕西陈家窝蓝田猿人化石的年代大致距今六七十万年。公主岭蓝田猿人化石的年代,约在距今80至100万年之间。云南元谋猿人化石的年代较早,距今为170万年。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年代则距今180万年。


  旧石器时代初期,远古人类处于原始人群阶段。他们生活在杂木丛生、野兽逼人的恶劣环境中。加之主要的生产工具只有简陋的打制石器,因而获取食物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单薄。每个群体的成员都要彼此协作,集体进行渔猎,合力防御野兽的侵袭,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共同劳动,必然导致生产工具和产品的公有,产品也必须平均分配。当时人们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没有剥削和压迫。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所言:"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御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惟先有其备而以群聚耶?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尉缭子·治本》:"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老弱和儿童的养育,更需依靠集体的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