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的科普人,也是应当有职业操守的,我的职业操守是:
1. 所讲述的科学知识和数据都要有可靠的来源,至少主观上应该尽可能找到最为可靠的来源,尽可能的通过多个渠道证实,而不是随便看到一些东西就拿来当做事实用。质疑精神是一个职业科普人首要具备的精神。我虽然无法保证自己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这个恐怕谁也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保证自己在主观上希望自己讲的东西都是出自科学共同体的主流观点,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佳结论。
2. 如果发现自己搞错了某些知识点,那么一定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3. 在一些尚未有结论的科学问题上,尽量不发表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设,尽量引述该领域的科学家的观点。如果要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一定要特别说明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不是科学家的观点,以防误导公众。
4. 虽然我明知用神秘主义或者不可知论的手法来讲述一些科学界还没有公论的现象,会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也最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但我坚决不用这种手法,因为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世界观违背了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标。
5. 在不违反上面这条原则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容易听懂的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这时候我所做的比喻与科学的严谨性就会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我会把通俗易懂优先考虑,不惜损失一些准确性,不追求百分百的正确。
6. 我会在科普和科幻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当我写作虚构类的作品时,必须要申明这是虚构类作品,是一种科学幻想而不是科学事实。我反对某些打着科普旗号,其实是虚构类作品的做法,例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类的作品。我并不否定作品本身,只是反对作品的营销手法,因为它会对科学精神造成伤害。
7. 在对待伪科学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含糊,不为了取悦大多数人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科普目标。什么是伪科学,就是声称自己是科学,但却并不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学问。如果一个学问不声称自己是科学,或者不用语言故意误导读者以为是科学,那么我会给与充分的尊重,也会认真聆听。所谓井水不犯河水,我尊重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也捍卫人类思想的多样性。捍卫科学本身就是在捍卫思想的多样性,不让科学思想被搅乱。
最喜欢汪老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地播讲方式。
科学家的科普听不懂。
鸣鸣_4j 回复 @伊森的喜: 对呀
王老师我有个问题,植物能嫁接,那两个人之间能不能用把伤口按在一起使两个人长到一起呢?
范德彪西 回复 @听友88025235: 不能,异体会排异,几乎每个人的免疫系统敌我识别“码”都是独特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不同,这是靠某些特定基因来决定的,这些特定基因越近似,其“识别码”也越相似,也就越不容易排异,器官移植就是找亲属(因为基因相近度高,相似的概率大),或者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一个巧合相近的人。
听了汪老师的科普节目,大长见识。虽不是科学家,但更贴近民众。受众不分年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个人都有。我也是南方人,您的普通话对我来说,听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还有些亲近感。只有讲的精彩,普通话不太标准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看过,汪老师不说我真以为都是真事了,原来是编的。我觉得科普人就像是大厨,将不同的科学食材放到一起做出美味的菜肴。科学家就像是养鱼种菜的,他们也可以做大厨,但未必做的好吃😋
在食品科学方面的科普的博士叫什么名字?
1420_09 回复 @师爷_8e: 云无心博士
$6#$7$&*76&5111111111122222222333333344444444445555565555566666667777777888888999999000000@@@@@@@@###########$$$$$$$$$$$&&&&&&&&&&***********(((((((())))))’”””””%%%%%%%———————-+++++++++========/////////;;;;;::::,,,,,…..
还好我走的是娱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