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宫遗址发现北京最早稻作遗迹

新宫遗址发现北京最早稻作遗迹

00:00
02:38

12月22日,“考古北京——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记者获悉,新宫遗址研究取得新突破,发现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以及祭祀、人祭遗迹。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韩鸿业介绍,新宫遗址发现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但不确定是否是本地种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3600年前的人类有丰富的肉食来源,包括蚌科、蛙科、鸡、狗、驴、猪、梅花鹿、黄牛、羊、鱼等10多种动物,并且发现了食物加工的痕迹。

他介绍,通过同位素,证实了新宫遗址存在迁徙现象,发现外来人类个体以及南方和东边牛、猪、鹿等。

“我们发现了祭祀遗迹、祭祀相关陶鬲及火烧痕迹、人祭遗迹,该人祭遗迹发现一具男性人骨,年龄25-30岁,还发现了大坨头文化遗存M77,出土绿松石、金耳饰、红玉髓珠、陶鬲、陶尊等。”韩鸿业说。

韩鸿业介绍,新宫遗址是燕山南麓京津冀地区首次发现双环壕祭祀遗存与墓地的最为重要一处大坨头遗址,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阶段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

据了解,新宫遗址位于丰台区南苑街道,遗址现存范围约45000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遗迹单位800余处。

该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除了以双环壕、古河道、墓地为核心的聚落外,还发现有晚商、西周时期的墓葬、灰坑,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灰沟,辽金、明清时期的道路等遗迹。

该遗址是京津冀地区首次发现的该时期功能、布局结构较为完整的遗址,其性质可能与祭祀有关。特别是发现同时期的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玉器、骨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阶段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是一处体现多元一体文化融合现象的典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