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产业链“大”出海②双向奔赴,构建全球新能源价值链

中国锂电产业链“大”出海②双向奔赴,构建全球新能源价值链

00:00
10:09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总值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外贸“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表现突出,为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出海是中国锂电产业2023年当之无愧的年度关键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过去“少电、缺电、贵电”转至电池产能过剩,“卷出国门”成为中国锂电企业的新出口。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西游到欧洲,南下到东南亚,东望太平洋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同时我们要尝试中东市场。”

同时,在中国锂电产业链热火朝天集体出海之际,全球各国也纷纷“各出奇招”以吸引中国企业到本国落地。

出海目的地多样化全球设厂、建立研发中心

从目前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靠资源和市场订单两大因素驱动。

一类是非洲、南美,以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与锂电相关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瑞浦兰钧副总裁侯敏透露,该公司今年12月将启动印尼工厂建设,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面向全球供应极片、电池、模组及系统产品。这也是该公司的首个海外工厂。

之所以选择在印尼设厂,与该公司控股股东、被称为“镍王”的青山集团有着直接关系。侯敏表示,在过去10年里,青山集团在“一带一路”之上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不锈钢产业链,也成为了全球第一大不锈钢及镍矿生产商。现在,瑞浦兰钧也将会沿着“一带一路”的这条路线,再次全面构建新的能源全球价值链。

侯敏表示,依托于青山集团打下的基础,瑞浦兰钧将在阿根廷、智利、印度尼西亚及莫桑比克建立从矿产到材料的绿色工业园区,“这样一些工业园区矩阵可充分满足我们从矿产到全机体到材料、电池、系统全球化的产业链。”

而另一类则是以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及政府扶持力度较大的市场。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最早出海的一批企业之一,蜂巢能源出海主要是以订单为前提。“我们在德国有宝马大订单的支撑,我们去泰国主要有长城、合纵等优秀客户订单的支撑。”

在以“订单”为导向的基础上,蜂巢制定了沿两条“丝绸之路”并行的海外战略规划。第一条就是沿着“陆地丝绸之路”西游欧洲,目前其公司在德国建设了两个基地。第二条则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南进东南亚。与此同时,也要不断东望太平洋密切关注美国市场。王志坤介绍道:“我们也要尝试中东市场。中东表达了很迫切的愿望,想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但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是值得去尝试性地看一下。”

除了设厂外,中国锂电企业还在德国法兰克福、印度班加罗尔和韩国的首尔等全球各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

这两国受“钟爱”多家锂电巨头落地泰国、匈牙利

匈牙利和泰国,无疑是今年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的两大热门目的地。今年以来,多家中国锂电巨头纷纷宣布在两国“落地”。

为何是泰国?蜂巢能源曾表示,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90%为中国品牌。在中国锂电企业集体进军泰国前,比亚迪、长安、上汽、长城等中国车企已率先宣布在泰国建厂。哪吒汽车负责人曾表示:“东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泰国则是东盟汽车产业的风向标。我们认为这些市场潜力很大。”

在11月28日的峰会上,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投资处主任、领事钟宝芬指出,区位优势、汽车产业优势、营商环境优势是吸引中国企业纷纷落地的主要因素。此外,中泰两国从政府阶层到民间的关系友好,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图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

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促进署首席运营官卢卡斯·胡博在出席会议时表示,欧洲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未来十年的电动汽车增长潜力巨大。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此前预测,到2030年,欧洲每5辆汽车中就有3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60%。

为了抢滩“蓝海”,中国锂电企业选择了匈牙利,作为打开欧洲市场的窗口。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此前曾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得益于中国企业一系列的投资,匈牙利动力电池产量排名现居第四,即将上升为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

据报道,匈牙利一直是德国汽车制造业的“后花园”,有着“欧洲底特律”之称。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20家汽车制造商中,有14家均在匈牙利设有生产基地。此外,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厂家中,一半以上在匈牙利建设有工厂。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匈牙利政府近几年接连出台了多项具有竞争力的支持政策。

据报道,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为首的多家电池企业已经“落子”匈牙利,上游材料端、设备端及下游电池回收端也有多家龙头企业在匈牙利进行了布局。

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出海并非“一片坦途”,在“争霸”海外市场的火热场景背后,除了企业出海落地面临的法律法规、地域文化差异、人力成本等方面挑战,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的相继落地与实施,也对中国锂电整体产业链的出海带来了极大影响。

眼下,中国新能源海外产业链本地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王志坤在回答红星新闻的提问时指出,中国产业链出海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双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新的贸易壁垒”。

今年初,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实施,其中对希望在美国市场获得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的车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动力电池配套本土化规定。

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2月1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电动车补贴的新规定,新规依据《通胀削减法案》详细说明了电动车如何有资格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中国电池厂商等新能源车供应链企业将会被排除出《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的受益群体。

而在此之前,今年8月17日欧盟正式实施了《新电池法》。从电池原料的提取,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再到电池的生产和回收,这部法规的内容极其严苛被视为“新的贸易壁垒”。这无疑给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布局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就目前的形势,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博岚在“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表示,《通胀削减法案》很快就会影响到全球不同的行业。而从今年9月开始,整个欧盟也已宣布一系列保护主义的措施。

“当然它也会在接下来的数年产生影响,我们都面临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只是在欧盟,大家所看到,包括世界其他的地区,有很多的危机正在展开,但是既有危也有机。”博岚称,“我不能保证以后不再有这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但我能保证,这种政策是有限度的。长期来看,企业只要有信心、有技术,一定能受到客户的欢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