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加餐】《资治通鉴》用81卷写唐朝,为何不谈李白与杜甫?

【07.23】【加餐】《资治通鉴》用81卷写唐朝,为何不谈李白与杜甫?

00:00
14:40

大家好,我是吴晓波,又到了每周日跟大家分享大师思想领教营的时刻。今天学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内容选自我与大师营导师姜鹏的直播对谈。

吴晓波老师:


欢迎大家,今天聊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要读《资治通鉴》。请姜鹏老师来,是因为我们今年,就1月份开始有一个叫大师思想领教营。因为知识内容太纷杂,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到经典去,向经典致敬,从经典大师思想里面去发现它的当代性和它的历史的传承性,所以就每个月都会请一个老师来讲一个大师,咱们七月份讲司马光,是第一个咱们中国的大师,姜老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然后在百家讲坛就给大家讲过《资治通鉴》。通鉴是一本怎样的书?你给我们介绍一下。

姜鹏老师:

我们要知道它的一个背景,它这部书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咱们用例子来说明问题。整部通鉴,他讲1362年,从战国讲到晚唐五代,其中给唐代的篇幅它是最大的,唐代有81卷,我们知道唐代才200多年。什么概念?就是你讲汉代、西汉跟东汉加起来400多年,它只有60卷。这样的一个篇幅的比例分配,分配到最后,整个唐代,李白他没有出现过。

杜甫的诗被别人引了一句,所以他的运气比李白算是好一点。杜甫的名字出现了,但是他这个人没有出现。

这个例子是我们观察《资治通鉴》很好的一个切口。去学习历史,那么跟治国理政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哪怕你伟大到像李白在文化上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资治通鉴》不 care 你,就是说删就把你删了,把你删得一干二净,这是就是我们了解《资治通鉴》一定要有的第一个观点。它所有的案例的选择和作者的一个观念,都是紧紧地围绕政治这一条进行的,这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

吴晓波老师:

这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普通人为什么要读通鉴?要听姜鹏老师讲通鉴。

姜鹏老师:

我是觉得就是人性这个东西,它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那么就是我们看《资治通鉴》里面它所讲到的王朝的兴衰,就是我们个人的、事实上的人生,你也会遇到很多的起落,它能够引起共情,比如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去学美国人的管理的东西?德鲁克的东西,学日本人的这个东西,是吧?嗯,它里面一定有共性的东西,《资治通鉴》背后,它体现出的一些人性的一个复杂性,或者说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把握住一些普遍规律的东西。

你是一个公司的一个主管,你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人物,你是一个家长,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处理的事情,虽然比一个皇帝的处理事情小得多,但是人性这个东西背后的普适规律是一致的。

吴晓波老师:

你觉得这个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个人相比,两本书,通鉴和《史记》,哪一本书它的主观性更强一点?从学者角度。

姜鹏老师:

纯粹地来说,司马迁他的主观性的确是更强,但是,司马光把自己的主观隐含在客观背后的技巧性,其实他是更高明的。

吴晓波老师:

这个书里面对一个人的判断,它会分成好几个故事,最终告诉你我是怎么看的。这个故事当然是有选择性的。

姜鹏老师:

他是不动声色的。但司马迁有时候主观我们一下子就能够看出来。

吴晓波老师:

它的细节性更强。我们应该在建立了一种有独立意志的价值观以后,再去学历史,还是我们在学历史和经历人生磨难中,逐渐形成价值观?这是个很大的一个问题,

姜鹏老师: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在人生当中去磨炼,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你读再多的书,你读《论语》,读柏拉图,读再多的东西,那个纸面上的东西我认为是虚假的,很有可能是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吴晓波老师:

其实我们读历史,可能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读通鉴也好,读《史记》也好,或者读《诗经》、读《红楼梦》,它的对文字所体现的意思的观感是完全不同的。你觉得像这种书对年轻人来讲是早读好还是晚读好?对《资治通鉴》来讲。

姜鹏老师:

我是觉得晚读有晚读的好处,早读有早读的好处。我读《资治通鉴》,是我对于某一段历史特别关心的时候,就会去多翻,反复地翻,是这样的一个阅读方法。

后来就是这个感悟,就我的性格,变得比较内敛一点,柔和一点,其实是从大学时代读《资治通鉴》开始的。但是后来反复地看,有了人生阅历以后,忽然有些看不懂的东西,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吴晓波老师:

这次讲司马光,选了个叫选贤任能来讲,请姜鹏老师来给我们上这一期大师思想领教营,有12讲,前后又有两场问答,你在百家讲坛也讲过《资治通鉴》,就为什么这一次给我们的学员讲,你选了这个选贤任能这个角度。

姜鹏老师:

那就是为了迎合你们这个平台的调性,你们这个学员有大量的这个企业家、创业者,那么我在学校里面可能讲思想的、讲理论的多一点,因为学生他有一个就是价值观塑造、思想引导的这样的一个功能,还有学术训练的。那作为这个企业家来说,作为创业者来说,团队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吴晓波老师:

对,因为通鉴里有句话叫做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简单一个词叫人事,就人在事先,带队伍、选干部是打仗的第一要义。你觉得通鉴包括中国古人,在用人这方面,你觉得对我们现在的做企业,有什么特别值得推荐的观点?

姜鹏老师: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东西,就是这个道德优先论,在现代社会,在法治社会里面,我们是不是还要同样去坚持它?我在这门课程里面其实是详细地分析的,而且我用了两讲的篇幅,就是因为司马光是个道德优先论者,大家都知道的,而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吴晓波老师:

14 天的课,你是怎么设计的?

姜鹏老师:

我还是有一些理论性的、通识性的为主。司马光的经济观念,包括他跟王安石吵架,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讲的,就是很多历史学家都说,王安石是懂经济的,他说这个不增加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就可以让国库这个财政增长。司马光说你这个是扯淡。对,因为天地之间的财富它是有限量的。对,就政府拿多了,百姓就拿少了。

吴晓波老师:

很多人就叫做民不益富而国用饶。

姜鹏老师:

那么很多历史学家就说王安石懂经济了,他懂增长。司马光不懂经济了,他认为就只是个简单的零和博弈了。这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所熟悉的历史学家里面,没有一个是懂经济学的。

吴晓波老师:

你这个我看你课专门讲了几段,叫做司马光懂不懂经济学?你觉得司马光懂吗?

姜鹏老师:

我觉得他懂的,因为经济学它不仅仅有增长的问题,它还有分配正义的问题。阿玛蒂亚森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司马光他在考虑政府收入跟百姓收入在均衡问题上摇摆,他只在这个地方摇摆,你说他不懂经济,我觉得不对的。经济学还有很大的一个板块要分配正义,就这个是司马光他的一个核心的一个出发点。

王安石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认为他在搞财政改革,事实上他忽略了在当时的社会生态下面,所有的财政改革是必须通过官僚系统、官僚队伍来完成的。而这样的财政改革、经济改革,它一定会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

吴晓波老师:

它的青苗法是最典型。

姜鹏老师:

对,我在里面就重点剖析的就是这个青苗法。

吴晓波老师:

它在一个县里搞非常好,对吧?对,到一个全国来搞就会变成灾难。

姜鹏老师:

它是不行的。他完全忘记了,这些官员,其实他们最重要的是政绩。不会说整个官僚系统跟你王安石的想法一模一样。

吴晓波老师:

我也很期待你来讲王安石和和司马光这一段,因为再往前的话就有桑弘羊那一段。汉武帝那一段,是中国历史上两段非常经典的关于强国和富民的争论。

你刚才讲的道德优先论,在今天的现代的这个政治治理环境中,是不是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被推荐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你觉得在未来的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应该坚持司马光这样的道德优先论,还是我们在对在选贤任能方面能够更具有多元化性?

姜鹏老师:

现代社会运转地润滑高效,事实上道德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我在课里面也是讲到。

我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朱熹,他的代表作叫《四书章句集著》,他不是著那个《论语》是吧?嗯,著《孟子》。有人就说朱熹著的《论语》,孔子活过来自己是看不懂的。

那么怎么去看待这个观点?那朱熹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觉得这就对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学术思想在进步,是不是?如果朱熹著的东西,孔子活过来,每个字他都看得懂。

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千百年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所以其实我们今天要做的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恢复司马光的思想。

而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解释,建立新的通鉴学,纳入到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要从中提炼出,我们要从中抽象出那些普遍的东西,如果我们站在司马光的立场,一个11世纪的立场,肯定不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纯粹现代化的东西。

因为现代化它有几个基本的要素,其中有一个,你比如说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分工,对不对?然后就是这个科学兴起以后的世俗的知识体系,神的权力的祛魅等等,这在11世纪要么是根本不具备,要么它是不彻底的。所以你怎么可能让一个11世纪的东西,它自动地变成现代的东西?这里面有需要我们的诠释,我们的取舍,我们的再加工。

中国式的现代化突出了代表了我们的特殊性,但是不要忘了现代化它就一定有一个普适性的东西。以前讲这个追英超美,赶英超美要向谁学习?那么既然是可学习、可沟通,它就一定有普适性。

吴晓波老师:

其实你看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有各种各样的要素所构成。嗯,我认为最上面那个叫作商品、生活方式,对吧?那这变化最快的在下面就是技术变革。再下面是制度,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这段下面是人性。其实越到底层它变化的越少。所以我觉得我听你这么讲,我觉得你为什么选用这个选贤任能来讲通鉴,就回到它的普适性,回到它的最底层的部分,回到人的本身嘛。

你的课里面有讲到一些东西,比如说讲到唯才是举,讲到管理的平衡艺术,讲到司马光的经济学,其实姜鹏老师这一茬挺为我们的这个学员做了很多这个指向性的一个工作,在那么厚的300万字的书里面,选择了一个对大家都比较普适,能够用得到的角度来给大家来解读通鉴。

我觉得要带着问题来,因为我们因为姜老师这次讲的是用人这件事情。怎么用好人带好团队,那么他讲了很多管理上的这些东西。

其实我觉得这个是姜老师讲的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呐,就是的所谓的自由,它有个前提,我认为就是它有它的独立性。你要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你对这个世界的独立的看法,这个其实特别的重要。我觉得这也是历史学家,包括我觉得学者,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最大的一个可能性。

而且这个世界会,我觉得会变得越来越喧嚣,你发觉没有,混乱并没有结束。其实某种映射才刚刚开始。我们每个人来讲可能一个新的一个周期,新的不确定性正在发生,而且在这样发生的过程中就某些力量它会变得非常非常的强大,就这个时候你的观念上、价值观上的定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姜鹏老师:

不要轻易地被裹挟,不要轻易地被捆绑,这个其实历史学习它最应该给我们的就是思考能力的训练,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中小学以来的历史教育它都是缺乏这个。

吴晓波老师:

对对。好的,谢谢,谢谢姜鹏兄。

姜鹏老师:

谢谢,谢谢吴老师。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40418239

    又能听到吴先生的声音啦。不管怎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前行着赞。保持初心

  • 清风明月_ldx

    请问姜鹏老师的课在哪可以买

  • 大脑门皮皮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