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低温之下,针对性援助帮灾区渡过难关 | 新京报社论

寒潮低温之下,针对性援助帮灾区渡过难关 | 新京报社论

00:00
05:52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牵动人心。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12月19日13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6.2级地震已造成当地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5393间。截至19日16时5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212人伤亡。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据新京报报道,对于救援工作而言,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三天当地气温-14℃至1℃,风力3至5级。

这意味着,对于救灾人员来说,低温或成为救灾工作最大的“绊脚石”,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将会缩短,救援工作不仅要争分夺秒,还需防范救援人员持续作战造成的体力透支。而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临时安置人员的帐篷保暖性能有限,一旦取暖保温能力跟不上,也会导致避灾人员冻伤、感冒等。

此时,社会救援越具有针对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从而确保应急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范寒潮低温天气造成次生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灾区几乎是第一时间召开地震救援进展新闻发布会,提醒社会志愿者、震区外群众、社会车辆等不要前往震区,确保救援通道、生命通道畅通。与此同时,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已建立“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并向社会发布救援需求公告。

这样的及时提醒和信息发布十分必要,地震灾区实时发布事故现场、灾区受灾情况和救援需求,这就为社会应急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提供了可靠方向。

比如,19日甘肃方面发布的公告称,现急需建筑物倒塌搜救等救援力量300余人。希望具有相关救援能力的社会应急力量,通过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提出参与抢险救援申请。跨地区响应的队伍可凭系统生成的通行码实现高速免费通行。

此举,不仅避免了不具备专业救援知识和技术的组织、个人盲目开车进入灾区,造成救援“拥堵”的后果,而且灾情发生后迅速成立社会救援协调机制,实现了救援信息统一收口,更有助于统筹安排社会救灾力量,合理调度和分配救援资源,避免过去社会救援队伍各自为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事实上,为了做好受灾民众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截至12月19日17时,中央已累计向甘肃、青海两省地震灾区调拨救灾物资13.35万件。而每次抗震救灾中,都有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的身影,这次也不例外。不少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驰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这都为寒冷冬日的受灾民众送去了温暖。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以往的救灾经验说明,由于受灾信息缺乏共享,捐赠物资和当地需求存在错位的情况,比如安置点矿泉水和方便面堆积成山,但医疗队急缺的创伤药、抗生素却寥寥无几。

根据甘肃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透露,目前灾区需要的物资包括发电机、长款棉大衣、安全炉灶燃料、食品、保暖设施、安全防火设备、女性用品等。“目前对过冬物资和生活物资需求比较大,需要棉帐篷、食品……灾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果送食品过来,最好是清真食品。”

可以说,当地发布的救灾物资需求非常精准、人性化。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受灾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提供相应的生活物资;提醒捐赠棉帐篷,更适合灾区低温抗寒的天气情况;还有容易忽略的女性用品,也在此次物资需求名单之中。

另外,除了针对县城乡镇等聚集区进行集中救援外,那些零散分布于高原之上的乡村,各界也不妨根据当地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救助。

在此也发出呼吁,社会各界在捐赠救灾物资时,务必关注灾区信息更新,捐赠物资、救援还需紧扣当地实际,争取实现与受灾民众需求的高效匹配。相信,随着政府与社会的齐心协力,受灾群众一定能渡过难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u7ikx5lgmb3xgy5awg

    简单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