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的毛主席故居,今已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是全国爱国教育基地,每年到此参观游人络绎不绝。在故居最有标志性的地方莫过于上屋场门口上方的门匾,上面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到此处参观的游人若是没能与门匾合影,那感觉像是白来。然而在1961年时,“毛泽东同志故居”就曾引发过一个“大乌龙”,发现问题的人正是刘少奇。当时刘少奇下乡考察,顺便去参观毛主席故居,看到门匾上的字后,他当即表示有一字不妥,应立即更改。那么,“毛泽东同志故居”到底有何不妥之处呢?作为故乡,韶山对毛主席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当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国民党又奈何不了他,只好另走偏门,没收其老家住宅。直至新中国成立,房子才得以回归。这所房子对毛主席意义深远,而对于爱戴他的人民同样十分重要。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到此地,只为了看看当年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随着参观之人的增多,管理人员便想着是否该弄个标志,既让人们一看便知是毛主席故居,也能表达老百姓对毛主席的敬爱。因此,他们决定在门匾上题字。但是题何字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一开始大家一致同意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来此参观之人也对门匾表示十分认同。然而毛主席听说了这个事后却不满意门匾所题之字。他连忙说:“这个不妥,不妥。”他认为“伟大”两个字不能随便用在他身上,所以他说:“我不敢当”。后来在毛主席强烈拒绝下,故居又再次换了个名称。这次是由湘潭县委书记华国锋等人一直讨论通过:“毛泽东同志故居”,并于1955年3月正式挂在了上屋场。如今,故居的门匾上仍然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不过中途也曾改过字,正是在刘少奇同志的提议下更改的,后来又由邓小平同志挥墨重新书写,再次挂上上屋场。1961年4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口号,刘少奇决定深入农村基层,进行深度调研。他调研的第一站宁县东湖塘公社的王家湾生产队,停留五天进行调查研究。在此期间,他积极与村民沟通,鼓励大家发表言论,收集资料,随后听说毛主席在长沙,便直奔长沙与主席会面。刘少奇与毛主席经过一番交流后,认为还是应该多跑一些地方,拿到更加真实的数据。于是他决定去距离宁县不远的长沙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因为韶山离王家湾很近,既然来到附近,刘少奇自然要去毛主席故居看看。清晨,刘少奇等人驱车赶往毛主席故居,随着距离的拉近,笼罩在薄雾中的故居渐渐显露出它的真容。因刘少奇等人来得早,竟是当天第一位参观者。第一次来到毛主席故居的刘少奇对这一切都抱着莫大的兴趣。只见他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有时候还直接拿去物件仔细端详。有遇到不了解的地方,刘少奇还向旁边的讲解员请教。故居里还保留着毛主席家曾经用过的物品,以及他们家人的房间都保存完好。刘少奇先是参观完客厅,后又相继参观了毛主席、毛主席父母、毛主席兄弟以及毛岸英、毛岸青等人的卧室。来到厨房时,他看着毛主席家的大锅台,神情专注,认真端详,似是有所思。然后他将大锅盖揭开,看着那口深而大的铁锅,不由得感慨主席家当年的人口兴旺。到舂米房时,他更加激动。因为在不远处的炭子冲他从小生长的家那里,当年也有这么一间舂米房。他十分有兴致地跟工作人员介绍:“别看这东西虽然很简单,但过去在我们湖南农民的家庭里,却是衡量贫富的重要指标。”有舂米用的杵臼的家庭,还要看具体有几个,一般有一个的家境也还行,有两个的,那么说明家底算是殷实了。而一个舂米用的杵臼都没有的家庭,那就是家庭十分的贫穷了。他看着毛主席家的两个杵臼说”毛主席家当年应该是富农”。毛主席的家参观完了,在离开之前,有人提议不如合影留念。刘少奇一想也是,难得来一趟,欣然同意合影。合影的最佳场地自然是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下。然而合影结束,刘少奇仔细看了门匾后,不由得拧起眉头。沉思片刻,他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工作人员摇头不知,大家都疑惑刘少奇为何有此一问。刘少奇也没吊大家胃口,直接说出认为不妥的地方。他将“故”字的两种意思解释给大家听,一种是有“过去”的意思,另一种则是“去世”的意思。毛主席尚在且身体健康,怎么能用这个不吉利的字呢,所以大家听完也深觉该改,故居管理人员立即将刘少奇之言上报。很快,湖南省委便下发通知将门匾上的“故”字改为“旧”字,一直用到1983年。1983年,毛主席90周年诞辰之际,邓小平亲自为毛主席故居门匾书写“毛泽东同志故居”,并沿用至今。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