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截至12月15日,重庆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作出行政处罚1158件,罚款金额8325.17万元,筛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76件。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悉,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重庆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生态环境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10项制度,规范案件移送、受理、监督等程序,建立线索发现、信息共享、联合防控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五部门围绕鉴定检测、案件侦办、生态损害赔偿全覆盖、审判行政复议应诉等重点内容开展调研,强化川渝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和深度协作。
重庆生态环保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资料图
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重庆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部门实施专案推进、联合会商、提级查办,力争解决办案程序、调查处理、证据收集等方面难点问题。
例如,重庆市首例提供虚假环评文件案,即“5.17”某环评公司环评报告造假案,由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成立专案组,抽丝剥茧、深挖细查,初步查明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份,涉案环评近10万份,涉案金额30多亿元,重庆范围涉案问题环评112份,已对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作出行政处罚1158件,罚款金额8325.17万元,发布典型案例30批179件,筛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76件;公安机关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73起,抓获嫌疑人190人;检察机关批捕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35件60人,起诉452起781人,办理环境公益诉讼971件,支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552件;审判机关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535件,追究刑事责任757人。
在聚焦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查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64件,2起案件纳入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查处危废和自动监测领域刑事案件分别达31件、13件,有力打击和震慑了相关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