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COP28,一名谈判代表眼中的迪拜气候大会

亲历COP28,一名谈判代表眼中的迪拜气候大会

00:00
09:43

12月14日,在结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全部任务之后,参会者开始从阿联酋迪拜陆续回国。

与以往的COP相比,今年有什么特别之处?谈判代表们是如何完成为期两周的气候磋商议题的?COP28在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

12月15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独家采访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卡托维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

议程紧张,但磋商交流很充分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COP28闭幕已经是北京时间12月14日晚上9点多了,15日,部分代表已经回国。能简单介绍一下紧张的行程吗?

王谋:我觉得这次气候大会,总体的安排是比较紧凑的,也是比较合理的,设定的议程基本都完成了,该出决定的议题也基本都出决定了。从大会的授权来看,今年的GST、GGA、公正转型都需要在本届会议达成共识,并以决定文件凝聚共识并为后续工作做出安排。当然,不同议题都有一些年度性或者程序性的问题需要在COP会议做出决定。从结果来看这些议题基本上都完成了工作。一百九十多个缔约方要在两周内完成谈判,时间还是非常紧张的,也需要各方做出积极的妥协。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之前了解到很多中国谈判人员,第一周都不知道迪拜长什么样子。议程特别紧张,每天两点一线。COP28整体议程是如何安排的?

王谋:本届会议谈判节奏非常紧凑,特别是第一周的磋商中,安排磋商时间比较多,很多议题正式会议磋商时间都是安排两个小时起步,促进各方相互了解立场,并探讨落地方案。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的谈判代表,中国谈判代表除了需要参加正式会议与发达国家谈判代表的磋商,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参加发展中国家内部立场的磋商,由于G77+中国成员国有130多个国家,内部立场磋商耗时可能比正式会议时间还多。很多谈判人员整天都在现场不同的会议室开不同的磋商会,时间确实比较紧张,不吃午餐基本是常态。

中方的参会人员应该达到了历史之最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中国对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大,能否介绍一下中国代表团规模及驻地、会场的情况?

王谋:中国代表团参与一线谈判的代表在40-50人左右,算比较大的一个代表团。当然,像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代表团规模也这么大。这些国家基本都会派员参加所有议题的磋商和谈判,需要这么一个规模。

由于这是年底的缔约方大会,有气候峰会、高级别磋商会等安排,各国也会有更多的政府部门介入。因此,各代表团从整体上看,参会人数都要多于六月份的附属机构会议的参会人数。

今年中国代表团设立和组织了中国角的边会的活动,一大一小两个场地,大概一共组织了100多场边会活动。参与边会的中国人员也基本是通过代表团统一注册的,大概有2000多人。可以说,今年COP会议,可能是中国代表团历年注册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这还不算COP会议绿区没有通过中国代表团注册参会人员。这次会议中国代表人数应该达到了历史之最。

中国代表团在COP会议的主要驻地是在Two Seasons酒店,酒店离地铁站非常近,所以谈判人员每天基本上都是坐地铁往返,单程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主办方也提供了免费的公交卡,总体来看交通还是很方便,可以为大家多挤出一点休息时间。

第一周谈判艰难,给之后的妥协留了空间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压力。不知道你们在现场有没有感受到?是如何应对的?

王谋: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虽然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有要求我们深度减排的,有对我们有资金诉求的,以及一些新的问题。这些诉求中,有的很不合理,我们会根据气候公约中的国际法条文予以回击,比如模糊历史责任,要求我国承担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定位的减排责任的以及要求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出资责任的等等。压力对于谈判代表来讲,都是正常的,各个议题会前也会准备谈判方案,所以面对压力还是能够灵活应对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大会进行到大约一周的时候,各方的诉求也显现,分歧也同时出现,似乎一度谈判比较艰难。可否简单谈谈?

王谋:谈判第一周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一些谈判。因为各国谈判代表的授权非常有限,很难做出比较大的退让或是妥协,所以第一周的谈判通常会比较困难。每次COP会基本上都是这样,大家也比较习惯了。这次会议第一周也安排了非常多的时间给大家进行磋商,为缔约方阐述自己立场、相互沟通了解立场提供条件。总体来讲,的确是由于各国谈判代表授权有限,妥协的空间也比较有限,表现得比较胶着。第一周结束后绝大部分的议题都没能结束谈判,而是延续到第二周继续进行技术层间的磋商。当然,像COP这样的会议,各方一般都会战术性地把问题压到最后,然后做出一揽子的妥协。

正视COP28的成绩,不必过度解读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后来虽然全球盘点没有达成一开始的“强雄心”,留有空白,更多的意义似乎是在团结各方的同时,成功过渡,您如何评价?

王谋:我觉得这次全球盘点的成果,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均衡的,反映了当前各方所能够达成的一些共识。至于会前的“强雄心”预期,我觉得并不代表所有的观点,可能是一些比较激进的机构或组织提出来给谈判各方施加压力,或者一些缔约方希望通过“强雄心”的舆论,推动实现更多谈判诉求。我觉得从整体COP28所取得的成果来看,一是比较均衡的实现进展,二是基本完成主要的授权如GST,GGA等,比较好地实现了本届COP会议的预期成果。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最后达成的“阿联酋共识”都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王谋: 从完成《巴黎协定》以及之前的COP决定谈判授权的角度来看,包括GST,包括GGA、公正转型等议题均如期完成了谈判,也通过了决定文件,启动了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损失损害基金等,应该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一些会议。但至于它是不是一个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当中,像《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那样的标志性的成果呢?我认为COP28大会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使命,完成了本届大会的各项任务,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同时,COP28为今后的谈判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届会议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市场机制、公正转型、能力建设等多个议题达成多项成果,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开展也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借鉴,对促进国内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