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诗《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曾多年隐居于湖北襄阳鹿门山,大量传世作品就是在这座山里创作出来的。
事实上,这座山的来头可不小。因汉光武帝刘秀和大臣习郁“君臣同梦”而得名,诸葛亮在此拜师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
11月29日,襄阳提出开展“中华诗词之市”“中华诗城”创建工作。“这创建的底气,来源于襄阳人孟浩然,而鹿门山就是诗词创作之源。”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负责人、《孟浩然研究文集》主编刘阳表示。初冬时节,极目新闻记者在刘阳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鹿门山,了解这座传奇之山。
鹿门山名有来由,“君臣同梦”五彩梅花鹿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开车沿苏岭路直行十多分钟,远远就看见“鹿门风景区”的指示牌掩映在山林之间。景区大门口,鹿门牌坊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牌坊正面的顶部,三个红色大字“鹿门山”格外显眼,另一面,则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诗句“不踏苏岭石 虚作襄阳行”。
“苏岭”“鹿门”在这里紧密相联有何渊源?刘阳道出了一个“君臣同梦”的神奇传说。
清光绪《襄阳府志》中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刘阳介绍这个故事道:“东汉建武四年春,汉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夜里梦见两只梅花鹿迎在路口。”第二天清早,习郁向刘秀禀报,臣昨夜做一奇梦,梦见两只五彩梅花鹿在山中跪迎皇上。“君臣同梦”两只神鹿相迎,实属异事。刘秀龙颜大悦,当即封习郁为襄阳侯,命其到任后“立祠”供百姓礼敬,并刻石鹿夹于道口。“这祠便被世人称为鹿门祠,苏岭山也就因此被称之为鹿门山了。”
“鹿仙”的传说,给鹿门山增添了一丝传奇的色彩。在牌坊正中的四根立柱上,前后各跪卧着两只“神鹿”,游客们前来时,都会摸一摸鹿头,寓意“吉祥福禄”。漫步于鹿门山景区,也多处可见“神鹿”的身影。代代相传的神奇故事,让鹿门文化远近闻名,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卧龙凤雏”有渊源,诸葛亮在此拜师庞德公
仰望鹿门牌坊,其上还设有三处横匾,依次写着“鸿鹄高林”“风流天下”“鹿门隐书”。“这三个词,代表的是和鹿门山相关的三个人。”刘阳指着“鸿鹄高林”说,这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襄阳名士庞德公。
东汉末年,庞德公隐居在鹿门山。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表,听说庞德公德高望重,多次请他出山为官,庞德公坚决推辞。
“庞德公虽不愿意出来做官,但他乐善好施,对于年轻人更是鼎力扶持。”刘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大家熟知的‘卧龙’‘凤雏’的名号,都是出自于庞德公。”
《襄阳记》中记载:“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先贤传》中也记载:“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刘阳介绍说:“由此可见,‘卧龙’‘凤雏’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是因为有庞德公在背后助推。”
沿鹿门山一路前行,在大山深处拾级而上,一座精致的雅堂坐落在丰茂的山林间,这就是诸葛亮拜师堂,是诸葛亮出山入仕前拜师庞德公的纪念性建筑。12月的鹿门山色彩缤纷,拜师堂前的两棵古树,一棵树叶苍翠葱茏,一棵树叶橙黄明丽,让这座堂更显气势恢宏。
不远处,一片怪石嶙峋的小山坡吸引了极目新闻记者的注意。“这里是‘八阵石林’景点,相传是当年庞德公教习诸葛亮‘八阵图’的地方。”刘阳介绍说,正是由于庞德公长年的教习,极大地丰富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智慧,才为其孕育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打下了坚实基础。
“庞德公的高尚品德受世人敬仰。”元代文人王逢在《庞公携家图引为张橘隐题》一诗中,作诗句“鸿鹄巢高林,鼋鼍穴深渊。所以庞德公,躬耕岘山田。”来称赞庞德公的高洁品行。“后来,鸿鹄高林就用来指代庞德公。”
孟浩然归隐,半数作品关联襄阳和鹿门山
来到鹿门山,就不得不提孟浩然。“第二个牌匾中的‘风流天下’,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孟浩然》。”刘阳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和着诗歌的节拍,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鹿门山山腰处的《孟园》,依据建新如旧的基本原则,景区在这里兴建了孟浩然隐居故里,并开办了“孟浩然纪念馆”,于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
《孟园》外,由一块青石雕琢而成的“孟浩然”,斜躺在青松之下,只见他手握长卷,左腿稍屈,双目微合,安详淡然,像是在闭目养神,又像是在筹谋方略,颇有李白“白首卧松云”的意境。
迈入《孟园》大门,迎面一方照壁,上书孟浩然《春晓》的诗句,30多位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研学。历史上记载,《春晓》正是孟浩然在鹿门山所写。进入《浩然纪念馆》,馆内展出了孟浩然的多首诗词作品,如《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登鹿门山怀古》。
“孟浩然的诗歌,诗风清淡自然。”刘阳介绍说,“清”字是孟浩然作品中的高频词,如“清泉”“清江”“清风”“清音”等。另外,孟浩然也比较喜欢竹韵,“清风坐竹林”“清风在竹林”等诗句足以证明。景点“竹林禅境”中有千余棵翠竹,相传也是当年孟浩然所栽种。
据刘国传、叶植、刘伟云等学者主编的《鹿门山》一书中所述,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孟浩然将山水诗和田园诗熔铸在一起,既写山水又写田园;山水中有田园,田园中亦有山水。这就使得山水田园诗更臻完善,成为诗国中晶莹剔透的明珠,永耀光泽的艺术珍品。”
“襄阳是唐诗名城,鹿门是唐诗名山,孟浩然留存下来的260多首诗词,约一半以上都与襄阳和鹿门山有关。”刘阳骄傲地说,在近五万首全唐诗篇中,也有四千多首与襄阳有关。“可谓唐诗五万首,十分之一有襄阳。一部大唐诗歌,半部襄阳历史。”
几朝雅士齐聚,现代鹿门山重绘诗与远方
“这第三个牌匾‘鹿门隐书’,指的就是皮日休了!”史书记载,皮日休的祖上皮初在晋代时,曾做过襄阳太守,到皮日休这一辈,却籍籍无名。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皮日休来到鹿门山隐居。在隐居约五年的时间里,他醉卧山林、游赏名胜、结交士人,写下了著名的《鹿门隐书六十篇》。
除此之外,皮日休还用精彩的诗文咏赞了襄阳的山川名胜和名人耆旧。“满院松桂阴,日午却不知。山人睡一觉,庭鹊立未移。”夏日本是酷热难耐的,但在皮日休《鹿门夏日》的诗歌中,给人们展示的鹿门山,松树和桂树遮天蔽日,凉爽宜人,不知不觉就凉爽到了中午,可见居住环境之宜人。
除了庞德公、盂浩然和皮日休,汉、唐、宋、明、清几朝,都有名士隐于鹿门山中,如唐代的张子容、唐彦谦,明代的郑伯兴、蔡思绳、茅坤,清代的袁奂等。“这些隐士都有著作存世,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鹿门山也因此被称为‘傲帝隐山’。”刘阳介绍道。
历经两千年的发展,今日的鹿门风景名胜区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该区加快景区配套建设,重点培育特色景点,建成5A级标准的游客中心并投入使用,鹿门小镇招商13家特色文化企业,提升景区的演出、书画、体验等功能。
鹿门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健表示,该区将以“绿色鹿门、文化鹿门、宜游鹿门、活力鹿门”为发展目标,加大对鹿门景区的文化研究和活动策划,赓续诗词文脉,讲好鹿门故事,重塑鹿门文化之魂,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赋能,让鹿门传奇继续书写,绘就更好的“诗和远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