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当澳大利亚这块土地被冠以南方大陆的称号之后,它肯定是惴惴不安的,因为人类虽然傻了吧唧地啥也不知道,但这块地自己是知道的,它并不是什么南方大陆,这事儿,早晚得露馅。
事实也是如此,当1890年英国人发现了面积超过两个澳大利亚的南极洲时,也明白过来了,当初俺们整了一个大乌龙,张冠李戴了,眼前这块陆地,比后面那块更有资格叫南方大陆。可是人家澳大利亚已经使用“南方大陆”这个称呼将近70多年了,咋整?英国人有办法,你澳大利亚是拉丁语“南方”的意思,也就是罗马人的语言,那么比罗马更早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爹的文明有没有呢?当然有,那就是古希腊,这样就好办了,古希腊语里面,“南方”这个词是Antarctica,难题一下子就解开了,这就是今天南极洲名字的来历,它和(1:03,卡顿)澳大利亚这个词一样,都有南方的意思,但都不是英语。
这里顺便说一句,从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的第一天起,在那里住了成千上万年的土著就因为“没有英王的土地授权”而被驱赶到荒凉的内陆地区,沿海地区成了英国流放犯人的地点,这事儿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1850年之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几十上百万的犯人在这期间被运送到这块南方大陆进行劳动改造。所以呢,现在那里的人要是说自己爷爷的爷爷就来到澳大利亚了,虽然显得家族历史很悠久,很牛掰,但老爷子原来是干啥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
一、推动工业革命的几个关键发明
言归正传,库克船长的最后一次远航发生在1776年到1779年,这段远航最有传奇色彩,首先是他在1778年1月,发现了夏威夷群岛,成为首批登陆夏威夷的西方人。本来呢,这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值得吃顿酒席来庆祝一下的,但最后这个席倒是吃了,只不过吃的是库克船长自己的席,这哥们因为和夏威夷土著打架,被对方一顿石头给砸死了。
据说库克的遗骸那是相当惨,不仅分成了好几块,还因为头部损毁厉害,根本就认不出是本人,还是凭借着手上一处独特的伤疤,船员们才确定这就是俺们的“吃货”船长库克,几杯水酒之后,库克被放在棺材里,实行了海葬。
今天库克船长之所以在西方乃至世界享有大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他之前的探险家还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于以前探险家纯粹的占领殖民地和掠夺,他的远航加进去不少科学考察的成分,除了考察哪种动物的肉更好吃之外,他还带回欧洲很多动植物样本,记录了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而且,他还开拓了新的航线,制作了很多航海图。所有这一切,都让后人往往是以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吃货兼殖民者来纪念这位库克船长,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英国百大伟人选举中,库克名列第12位,愿他安息。
有人可能问了,在海上漂泊了将近十年的库克船长,到没到过中国呢?这个不好意思,他没去过。本来呢,他是打算第三次航行的时候,从北美洲的西海岸绕白令海峡,然后去中国沿海看看,可惜的是,他没有那个命,在夏威夷就让人砍死了,他的船队最后是穿过了台湾海峡,从非洲南海岸回到了欧洲。
虽然库克船长没有去过中国,但18世纪末的英国,却有着相当迫切的愿望,想要去中国找当时的乾隆皇帝掰扯掰扯,为啥?根本原因是四个字,贸易逆差。
我们今天都知道,所谓的贸易逆差,就是你那边都是我想要的东西,我不得不买,可是我的东西却没办法卖给你的老婆孩子,你一家子都是死心眼,死活不买我的商品,这就导致我的货币不断地跑到你的口袋里去,就有了贸易逆差。除了货币,贸易逆差还有一个后果也挺麻烦,就是家里面生产出来的货物没有市场,工人全失业,这事儿要是轮到你脑袋上,你急不急?
你急不急我不知道,但18世纪末的英国很急,因为它刚刚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壮举,生产出来的东西有点儿多,这项壮举叫做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所谓的工业革命,就是机器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以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同时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生产的一场革命。
一般来说,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都说是1760年代。但在我看来,一个更早的,叫做亚伯拉罕·达比 (Abraham Darby) 的英国铁匠,对整个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这小伙子在1709年,废弃了英国传统的木炭炼铁技术,实现了用焦炭来炼铁。
我们大家都知道,煤燃烧的温度要远远高于木材,对于冶炼行业,这自然是好事,可是老天爷安排的事儿,有一利,往往就有一弊,煤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硫和杂质,这样炼出来的铁,质量就不咋地,做菜刀都被嫌弃,但如果我们把煤先炼成焦炭,再用来炼铁,就会完美地避免老天爷的这个不完美。这件事的意义相当重大,炼铁技术的提高,可以为各种新机器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想当年达芬奇老爷子画了很多技术图纸,没一个实现的,为啥?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材料。
当然,从世界范围来说,亚伯拉罕·达比同学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中国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用焦炭炼铁了,但明朝的商贸和科技,在十七世纪被北方的女真人打断了,而英国人就很幸运,首先他们有大量的煤矿,其次他们孤悬海外,整个工业化的进程没有被战争等因素影响。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各种新鲜玩意儿在英国不断出现,到了1733年,英国的一个钟表匠约翰·凯发明了飞梭,织布的梭子可以在布的两侧自由往来,一个人站在中间,就可以织很宽的布,不再需要两边各站一个人帮忙,它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了三倍。
织布的效率提升之后,很快地,市场上用来织布的棉纱就不够用了。
于是,1764年,英国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了手摇式多锭纺纱机,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据传说,珍妮是哈格里夫斯的宝贝闺女,可我们翻遍了当时的记录,也没发现这小子有一个闺女叫珍妮的。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解释很靠谱,珍妮是英文单词引擎(engine)的一个昵称,这个词来自拉丁语和法语,意思是“复杂的机械”,在那个年代,相当地流行,也相当地高大上,老哈同学用它当名字,非常合理。
珍妮纺纱机让纺纱的效率提高了八九倍,从一个人只能织1到2个纱锭,到可以控制8到18个纱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恩格斯就说过,它是“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本来呢,珍妮纺纱机上可以放很多的纱锭,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纱锭放多了,手就摇不动了,俗话说的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件事,钟表匠阿克莱特又在五年之后,1769年,发明了使用水力驱动的纺纱机,哗啦哗啦的水流,放几百个纱锭都没问题,不过水力虽然强大,但它太粗暴,不如小姑娘们用手摇的细致,这就导致了水力纺纱机根本纺不出细纱,那些粗纱织出来的布,也卖不上好价钱,那咋整呢?
于是,1779年,织布骡子(Spinning mule)应运而生,它是由纺纱工塞缪尔·克朗普顿(Samuel Crompton)发明的,结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所有优点,克服了他们各自的缺点,就好像是马和驴杂交生出来的骡子,除了不能生育,其他都很完美,所以命名为织布骡子。这种织布骡子,每台机器上同时可以拥有多达1300多个纱锭,而仅仅需要3个人来照看,还可以纺出精美的细纱。
这一下,市场上的棉纱很快就多了起来,反过来,又变成了织布的速度跟不上了,资本家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赚不到,当然很着急。就这样,1785年,英国乡村牧师卡特赖特制造出了第一台水力织布机,让织布的效率又提高了约40倍。
到了这个时候,英国纺织业已经是在全世界独占鳌头了,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就成了各大企业主的迫切需求。大家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限制我们发展的,是动力不足。实际上,不仅仅是纺织业,当时凡是和机器沾边的东西,都嗷嗷地,需要一种比水力更加强大的动力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1782年,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成功地试验出了可从两边推动活塞的联动式蒸汽机。
我小的时候,听到的故事是,瓦特小时候不上学,坐在家里看奶奶烧水,水烧开了,水壶吱吱乱响,壶盖劈里啪啦地向上顶,小瓦特马上就仙人附体,如有神助一样想到了水蒸汽可以产生动力,长大之后就发明了蒸汽机。等我长大之后,我也没发明什么机,但我知道了一件事,瓦特这小子,除了因为身体有病经常不上学之外,我小时候读到的他小时候的故事,都是假的。
蒸汽机(Steam engine),并不是瓦特发明的。
最早的蒸汽机是由一个名叫纽科门的人于1712年发明的,此人是一个铁匠,平时专门贩卖用于煤矿的设备,当时煤矿里经常积水,他琢磨了一下,就利用蒸汽顶壶盖的原理,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用来给矿井抽水。
而我们的詹姆斯·瓦特先生,长大之后的职业,是一名仪表修理店的小老板,只不过他一直都对蒸汽机很感兴趣。1763年,机缘巧合之下,他开始维修一台纽科门蒸汽机,修好之后,他在试运行的过程中,发现这种蒸汽机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每次气缸好不容易加热起来,推动活塞做一次功之后,就要冷却,让活塞复位,于是,他就开始研究把冷凝和加热两部分分开的蒸汽机。
但是,工业发展到了蒸汽机这个级别之后,已经不是当初珍妮纺纱机那样,一个人的手工作坊就可以搞定的了,它需要大量的仪器和材料,而这些最终都指向了一件事,那就是钱,Money。
谁有钱呢?当然是金融家、资本家、工厂主这些人。
瓦特先从一个钢铁厂老板那里拉来了赞助,可是没等到研究有成果,老板就破产了,但很快,另一个名叫博尔顿的老板就接手了瓦特的资助,解决了资金问题。
随后就是新型气缸的制造问题,拜焦炭炼铁所赐,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可以制造出来相当坚固和精密的加农炮,瓦特把这种军工技术使用在气缸上,最终于1782年,成功地改造了纽科门蒸汽机,让效率提升了好几倍。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把蒸汽机的荣耀归于瓦特的原因,因为确实是他,以划时代的技术革新,让蒸汽机不仅仅局限于抽矿坑里的水,而是成为一种通用型的动力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顺便说一句,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两个表示功率的单位,一个是马力,另一个是瓦特,前一个是瓦特自己提出来的,因为他的蒸汽机弄好了之后,对外宣传时,你总要形象地表达你这玩意力量很足,瓦特就以一匹马的力量为参照物,说看见没,我身后的这个铁疙瘩,一旦动起来,那就是几匹马的力量,你们怕不怕?这就是马力的来历;另一个是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世纪末开会决定下来的,以瓦特为功率单位,这当然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瓦特的蒸汽机改进成功后,逐渐地,就开始应用于化工、纺织、冶金、采掘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进步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比如后来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蒸汽机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研制出的蒸汽机车,以及各种工业机床的发明和应用,全都是因为蒸汽机的大规模普及带来的发明创造。
到1850左右的时候,英国的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家庭手工作坊,工业革命算是基本完成,同时,很多欧美国家也先后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我们说今天无论是谁,都要承认一点,人类的这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为啥是纺织业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说纺织业进入的门槛低,分工比较合理,熟悉这套机器设备的人也多,技术改造比较容易等等,不过在我来看,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需求。
进入18世纪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次人口爆炸,不到一百年,人口增加了将近60%,甚至英国有一个牧师,特意写了一本书来论述人口问题,书的名字叫做《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也正是这本书,让这位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先生名垂千古,至少,他可以在我们的史话里出现,我还要念叨念叨他。
马尔萨斯生于1766年,他爹是一位非著名哲学家,和前面介绍过的大卫·休谟,还有卢梭,都是好朋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很自然地,他也喜欢思考问题。在《人口论》这本书里,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模型,那就是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虽然不像是一变两,两变四,四个变八个这么恐怖,但和平年代每25年人口翻一番,好像是一个靠谱的历史数据,可我们的粮食和物资却是按照线性增长的,长久来看,线性增长的粮食肯定要远远落后于指数增长的人口,人类就会大批死亡,酿成社会灾难,称为马尔萨斯主义,或者马尔萨斯灾难(Malthusianism)。
那咋避免呢?马尔萨斯说咱们别等到那个时候,早一点实行一些道德的手段来控制人口,比如说晚婚,节育,甚至禁欲,晚上不关门睡觉了,都起来high,控制人口,当然,想要有效果,必须立法强制让大家这么干。
可以想象,马尔萨斯这套理论一出,马上就招来大量反对者,不让生孩子那咋行?当然,也有支持他的,比如说英国当时的首相小威廉·皮特就是他的一个粉丝,还有后来的达尔文,也对他这套理论大加赞赏,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那我们这里也想问一下,老马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既对,也不对。啥意思呢?我不是和稀泥,因为他的这套说法是有前提的,至少,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人们必须像他那个时候的人一样,对生孩子有一种狂热的心理。我在《美国史话》里提到过,18世纪的时候,一个家庭拥有孩子的数量,往往是惊人的,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有17个兄弟姐妹,如果人口真的一直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那确实是令人头疼。
马尔萨斯理论的第二个前提就是粮食物资的增长是线性而且缓慢的。
可问题是,这两个前提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在一些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了很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不得不依靠移民来保持人口水准,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人们完全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现在某些地区出现的饥饿现象,已经不是因为人类生产不了那么多粮食,而纯粹是人为因素制造的饥荒。在这种情况下,老马的理论就不太适用了。
说完了马尔萨斯,了解到了18世纪全球的人口爆炸增长,回过头来再看工业革命发生在纺织业,奇怪吗?当然不奇怪,因为需求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那么,除了需求,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工业革命呢?为什么它在英国首先出现了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俺学的历史书上写的是瓦特改进蒸汽机,没说他发明的。后来倒是有好多鸡汤书和小作文说是他发明的
俺俩小时候是一个老师教的
昆士兰应该是女王的土地的音译
金钱是所有行业运转的关键,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啊
又被骗了好多年
宏林说 回复 @三丫家的丫: +1
li
小沙发
反复听
【小助手】 欢迎加入枫落白衣福利群: 为答谢老铁们对节目的支持喜爱,枫落白衣老师想给大家开系列福利小灶,首次主题是:中华帝国制度随便聊,预计一个半小时,约在草长莺飞暮春三月的某个周末,大家先加小助手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入群,了解详情,到时可获赠部分讲课资料,并和枫落白衣及众多听友同群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