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丨《欺凌自杀》:12个真实案例,让你了解超乎想象的校园欺凌真相
 2.33万
试听180

纪实丨《欺凌自杀》:12个真实案例,让你了解超乎想象的校园欺凌真相

00:00
25:55

12个真实案例,让你了解超乎想象的校园欺凌真相。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校园欺凌,一直是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这一主题,各个国家不断加大对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升级、深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校园欺凌,这种能将人折磨致死的残酷,发生的原因通常让人匪夷所思,使用的手段也相似度极高,欺凌者有时还包含大家认为最不可能的老师,而这样的欺凌也往往不会随着受害者的自杀结束,它会蔓延到自杀孩子的家庭,转变成对被害人家属的欺凌。想要真正了解校园欺凌,《欺凌自杀》是很好的参考。


本书作者镰田慧收录了12个真实案例,还原了欺凌全过程,也让更多人看到孩子自杀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巨变。我们将从三方面解读这本书。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日本的孩子们究竟为何要实施校园欺凌?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遭受欺凌,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原因,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欺凌的起点。比如本书第三个案例中的受害者岩胁宽子,她原本是个活泼开朗、充满正义感的女孩,仅仅只是因为有次保护了另一个被欺凌的孩子,她就代替那个孩子,成为了长期受欺凌的对象,一直孤零零的一个人。而被保护的人却加入了欺凌者的队伍。诸如此类让人无语的欺凌理由,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只是长得瘦弱就备受欺凌,有的是因为头发颜色和别人略有不同,有的因为是班上唯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就被孤立,可同样也有孩子因为住在市区而被抱团欺负。还有的孩子自己做错事被别人家长批评了,于是就开始欺凌对方家的小孩。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招致欺凌。


从加害者的角度来说,他们会开始实施欺凌的原因,无外乎三种:受到了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拥有层级的优越,以及在学校活动中有话语权。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比较好理解,比如有一个孩子留下的遗物中,就有同学写给他的信,信里写道是班里的同学都说好了要一起不理她,不然就受到排挤。由此可见,许多人参与集体欺凌,成为加害者的一员,最初的目的,可能就只是想融入集体,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拥有层级的优越,是指像老师、高年级的学生这种在学校关系中,在层级上高于受害者。他们更容易实施欺凌,有时,他们的加入也更能激励原本的加害者。在本书第一起事件中,学生自杀,就与老师参与欺凌脱不了关系。学校里,同学们为一直遭受欺凌的孩子办了一场葬礼,在这场所谓的游戏里,老师也参与其中,写下了真悲哀之类的话。这最终导致了孩子的自杀。在本书的其他事件中,也有不少孩子仗着自己是高年级就去随意欺负低年级的孩子的例子。还有一类欺凌,几乎都与学校社团活动有关。社团里的前辈会以为了让社团更强为由,不断在肢体、语言上欺凌新人,直至悲剧发生。


那么,这样的欺凌事件真的无法阻止吗?其实,受害者家长、老师、学校如果能够提前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止悲剧的发生。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在这些欺凌导致自杀的事件中,家长、教师、学校与其他关系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对于受害者家长来说,他们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自杀事件发生前已经知道孩子在学校遭受欺凌,另一种则完全不知情。实际来看,知晓孩子正在遭受欺凌并采取措施的为少数,大多数家长直到事发后才了解到欺凌现象的存在,从而才发现孩子之前不正常的地方。因此,受害者家长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与其指责他们的家庭教育做的不到位,不如将注意力放在加害者家长的教育问题上。


在这些欺凌导致自杀的事件中,老师的态度更耐人寻味,他们在事发后总是试图强调,自己没有注意到欺凌现象存在。但其实,如果欺凌中存在暴力行为,很多教师是了解的,只不过他们会将其简单归纳为游戏简单处理。对于语言欺凌、冷漠欺凌、集体欺凌这些不宜察觉的欺凌现象,老师即使知道也会隐瞒。甚至还会有老师为了所谓的班集体团结、班集体荣誉,参与其中,就像之前说到的葬礼游戏那样。


学校在阻止欺凌事件中的作用,就更微乎其微了。各个学校对于欺凌的应对方式,简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非常程式化,首先否认存在欺凌,下一步,学校会转移视线,提出是孩子自身性格有缺陷又或是家庭存在问题。总之,学校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名誉,是校长和老师如何明哲保身,不会真正探寻解决之路。一些地方政府机构,甚至会为了地方荣誉,勾结学校,一起销毁欺凌的证据。


他们的态度,也是导致欺凌蔓延到受害者家属的原因。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三个问题,孩子自杀后,为什么受害者家属会遭到再次欺凌?


大多数学校都不想承担责任,于是他们会通过教唆学生说没有欺凌、销毁证据等方式尽可能脱责。其他同学的家长也是欺凌受害者家属的主要群体之一。许多加害者家长从一开始就否认自己的孩子会实施欺凌,他们总是会将过错推给受害者,推给受害者家庭。还有一部分家长即使一开始对受害者家属抱有同情,但当事件闹大后,就会将受害者视为地方的耻辱,并抱团对其实施集体欺凌。而教育局与警局除非在有遗言证明是欺凌致自杀的情况下,也只会将事件朝非欺凌自杀情况上引导,在众口铄金之下,形成了冷酷的集体暴力,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更严重的再次伤害。


12起事件,每一起发生时,都引起了媒体的大肆报道,但又会很快沉寂下来。那么镰田慧为什么要坚持采访,并直接将父母最真实的证言整理出版呢?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就提到,他想借此机会,让那些听到孩子们悲鸣的老师,不要再躲避在学校这一组织中,而是作为一个人,积极直面漠视人性的欺凌问题。



书名:《欺凌自杀:12个孩子的父母的证言》
作者:[日]镰田慧
撰稿人:Joanna
编辑:咸休
主播:亦航
制作:万玥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孙嘉悦
总编辑:赵雅楠

精选用户评论
  • 红鹿小哥儿

    反思和思考不应该是读者该做的事吗?送到嘴边的答案吃太多了吧?

其他用户评论
  • 我是团团爸

    这本书又是经典的“描述问题”风格,从头到尾在描述,但没有任何思考,反思,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所以意义何在

    红鹿小哥儿 回复 @我是团团爸: 反思和思考不应该是读者该做的事吗?送到嘴边的答案吃太多了吧?

    DL_9w 回复 @我是团团爸: 写出事件的具体就是意义,就是让更多人看到这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改善学校欺凌问题,你觉得作者这么厉害,能感觉改变这个问题吗?

    Reading丶_ 回复 @我是团团爸: 你这是什么鬼心态,来指责书写的有问题,有本事你自己来写一本书,能比这本书写的更好。我觉得你更应该思考书中所说的校园欺凌的问题,而不是说书的问题

    查看全部4条回复
  • JINJIANTIE

    防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若欺凌者有五个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五分之一的责任,那么被欺凌者却要承受五倍的痛苦。 欺凌理由:1,因为有次保护了另一个被欺凌的孩子,她就代替那个孩子,成为了长期受欺凌的对象,一直孤零零的一个人。而被保护的人却加入了欺凌者的队伍。2,有的孩子只是长得瘦弱就备受欺凌,有的是因为头发颜色和别人略有不同,有的因为是班上唯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就被孤立,可同样也有孩子因为住在市区而被抱团欺负。还有的孩子自己做错事被别人家长批评了,于是就开始欺凌对方家的小孩。

  • 瓜瓜妈妈71939

    主播是不是也甲流了哈,听着有鼻音

    玲兰a 回复 @瓜瓜妈妈71939: 这位主播读的就像读流水账,,

  • heseing

    评论有几个是真离谱,居然要被害者反思?

  • 静夜蜻蜓

    被欺凌者不管是好是坏一定要反思,不要一味想着反击,不然心结依然在,走进社会依旧是黑羊

    五二球 回复 @静夜蜻蜓: 也看不出你阅历有多高

    五二球 回复 @静夜蜻蜓: 6666

    Reading丶_ 回复 @静夜蜻蜓: 说的很好!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查看全部1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