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曾经与毛主席、周总理齐平,对我党和军队贡献巨大。但建国之后他的职位却并不高。
与家喻户晓的毛主席、周总理相比,他甚至连名字都鲜为人知,他就是——王稼祥。
王稼祥的人生经历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为我党和军队做出过怎样的贡献?他曾是核心领导,为什么后来的地位却“一落千丈”?
遵义会议的策划者和倡导者
王稼祥出生于1906年,18岁时他进入圣雅阁中学读书。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新思想,革命思想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所学校的第二年,19岁的王稼祥就开始组织领导同学们参加各种宣扬爱国的活动,这就是王稼祥革命生涯的起始点。
1925年9月,王稼祥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他决定前往国外深造,拓宽视野,学习更多知识。
他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并一直坚持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直到生命尽头,他心中的革命信念从来不曾动摇。
王稼祥从19岁开始参加革命,一生之中贡献无数。其中,在“遵义会议”一事上的贡献是他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贡献之一。
我国所有人都知道,遵义会议对我党和军队意义重大,却极少有人知道,遵义会议的成功,王稼祥功不可没。
1931年,年仅25岁的王稼祥就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职位,年纪轻轻的他带领红军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4月,王稼祥在战斗中被敌军的空袭炮火炸伤,腹部破了一个大口子,连肠子都被炸穿了。
由于战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既没有严格消毒的卫生环境,也没有精密的医疗器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王稼祥硬生生咬牙坚持,一声不吭的支撑着意识完成了手术。
这次负伤为王稼祥带来了长久的折磨和痛苦,但战斗的胜利更让他感到喜悦。从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他看到了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
可是不久之后,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我军力量遭受重创,王稼祥的内心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934年,旧伤复发的王稼祥坐着担架和红军队伍一起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长征途中,王稼祥无暇顾及病痛的折磨和艰苦的环境,他对党和红军的未来忧心忡忡,绞尽脑汁不断反思、分析战斗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在绝境之中找出一条反败为胜的道路。
经过不断的分析,以及长征途中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经历,王稼祥得出了结论。
他认为前几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得益于毛主席“诱敌深入”、“集中攻弱”、“逐个击破”等正确的战略指挥,而第五次战斗失败,则需归咎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路线。
当时,聂荣臻同志因为脚上的伤口化脓严重,无法行走,于是坐担架和王稼祥同行。王稼祥自己思考出结论后,两人进行了交流讨论。
聂荣臻对王稼祥的看法极度赞同,并且表示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只能在高级会议上才能解决。
于是,王稼祥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立刻采取相关行动。
他找了很多位同志,一一与他们进行交流,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王稼祥的这些行动,为后来“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打下了重要基础。
王稼祥是“遵义会议”真正意义上的策划者和倡导者。
而他不仅在会议之前的筹备组织工作上贡献非凡,更是在会议召开的时候,投出了“关键的一票”,改变了党和红军未来的命运。
改变命运的“关键一票”
王稼祥是在长征途中的不断反思之中,并坚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指导思想。
但事实上,早在更久之前,王稼祥就已经非常认可毛主席的军事领导能力,并曾经力排众议支持他。
1932年的宁都会议,是一次“特殊”的会议,在这场会议中,有一个人始终的坚定维护毛主席。
就连毛主席也说过,是他第一个站出来维护自己的。
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议将毛主席被调回后方,王稼祥在这个时候之间站了起来。
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对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指挥能力表示了肯定,并掷地有声地说道:“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遗憾的是,宁都会议上王稼祥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但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毛主席的军事能力是非常信任的。
而他后来能够迅速意识到军事路线上存在的问题并极力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正是建立在这种信任之上。
遵义会议的成功,建立在党内同志坚持动员、坚持一次次召开会议的基础之上。1934年12的黎平会议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
这场会议由周总理主持,在会上,他正式宣布了采纳毛主席的战略方针。
除此之外,这场会议上还明确提出,红军抵达遵义后,将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以来,我军军事指挥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1935年,经过了长久的铺垫,遵义会议终于正式召开。张闻天同志首先代表毛主席和王稼祥同志发言,做了关于近几次失败战斗中军事指挥路线的反思报告。紧接着,毛主席进行了长篇发言。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没有意识到当时所存在问题,但王稼祥站了出来,做出了简短却有力的发言,态度坚决的表示支持毛主席。
他的措辞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毛主席必须参与军事指挥。
最终,遵义会议圆满成功,确立了毛主席的军事指导地位和党内的领导地位。
王稼祥的坚定支持和他投出的“关键一票”,在这个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稼祥的所作所为,不仅改变了党和红军的未来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遵义会议之后,他一跃成为我党中央领导人物的核心之一,与毛主席、周总理地位齐平。
职位起落,不改初心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军事领导地位,但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红军的指挥权非常分散,在战况紧急的形势下非常不利。
于是,党组织决定成立“三人军事小组”,由其全权负责战事指挥,提高指挥和作战效率。
“三人军事小组”的成员分别是毛主席、周总理和王稼祥。
在战争局势下,“全权指挥战斗”无疑是最高权利,此时,王稼祥已经进入了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层,与毛主席、周总理地位相当。
作为军事指挥官和党的领导人,王稼祥十分称职,他在之后的几年里,为党和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时期,王稼祥在政治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艰苦的长征途中,尽管他自己需要坐着担架忍受疼痛,却常常满怀热情地进行军队思想动员、鼓舞士气。万里长征的胜利,有王稼祥一份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王稼祥作为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王稼祥与周总理、朱德同志共同担任军委副主席,但其他二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常驻延安,只有王稼祥一人协助毛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每天,由全国各根据地送来的文件,王稼祥都要先看过一遍,再将其报告给毛主席,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王稼祥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经常与他交流治军问题,也采纳过很多他的建议。因此,王稼祥在八路军的治军方略、军队思想建设等方面有着卓越贡献。
1940年,王稼祥由于过度劳累,旧伤发作,不得不放下工作住院治疗。
等到他出院的时候,恰逢皖南事变爆发,心系组织的他顾不上静养,马不停蹄地带病起草“整风运动”相关的重要文件。
后来“整风运动”开始后,他不仅亲自领导了军委直属系统的相关工作,还协助毛主席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期间,他一直拖着没有痊愈的身体工作,经常熬夜写报告,有时候甚至工作一整个通宵。
1943年,王稼祥的病情再次加重,已经到了进食都非常困难的地步,无法继续带病工作,再次住院治疗。
长久的病痛让王稼祥的身体备受折磨,也让他逐渐淡出了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层。同时,因为一些人的刻意排挤,王稼祥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一落千丈”。
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不仅落选军委副主席,甚至连中央委员也没有选上。在毛主席等多位同志的努力下,王稼祥当选了候补委员。
当时,有很多同志向王稼祥表示了慰问,但他自己对落选一事表现得云淡风轻,他并不在意职位高低。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担任了外交部副部长一职,对他的“元老”身份来说,这个职位不算高,但他仍然不在意。
在这个职位上,他恪尽职守,参与了我国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为新中国的外交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后来几十年间,王稼祥的职位经过了数次起落。但他始终坚持初心,不在意职位高低,无论身处什么职位,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结语
王稼祥19岁走上革命道路,一生坚守革命信念不动摇,为党和国家奉献了毕生精力。
他曾经身居高位,是与毛主席、周总理并列的党内最高领导人,后来“地位”一落千丈,职位几经起落。
但即便经历浮沉,王稼祥仍然不改初心,将职位高低视作过眼云烟,将“为党和国家奉献力量”视作毕生重任。
职位可以降低,但贡献无法磨灭。革命先辈们对祖国做出的奉献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不慕名利、为国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沧粟
编辑:夜雨声烦
参考文献:
1.王善德.王稼祥是有功的人——浅述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贡献[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235-239.
2.徐恒.试论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重要贡献[J].传承,2015:16-17.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15.03.019.
3.王稼祥不讲功只讲过[J].传承,2014:152.
4.肖纯柏,侯晋雄.延安时期王稼祥的独特贡献[J].党史文苑,2012:38-40.
5.彭冬莉.试论王稼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卓越贡献[J].传承,2011:6-7+2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