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49 国富论闪亮登场,乔老三北美收税
 1.80万
试听180

欧洲史话 149 国富论闪亮登场,乔老三北美收税

00:00
18:5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在欧洲启蒙时代的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开山之作,《国富论》,这是一本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没办法估量的影响的书。

一、《国富论》和经济学的诞生


《国富论》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对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行为都加以论述的著作,包括劳动力和国民财富的定义和关系,资本的性质以及积累方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模式,还有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比如说国债和赤字这些东西的优缺点等等。你可以想象,它一经出版,就震惊了上流学术界的朋友圈,大卫·休谟当然是第一个点赞的,有意思的是这哥们的评论,他说,“(《国富论》)需要多一点思考才能像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样受欢迎。”


休谟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信息,第一个是关于我们前面多次引用过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巧的很,这本辉煌的历史著作,也恰恰是1776年出版的,作者是同样来自英国的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吉本比亚当·斯密还要小上14岁,这一年只有39岁,但凭良心说,人家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远高于《国富论》。想想就知道了,这是必然的,比起一脸严肃地讨论经济问题,老百姓当然愿意看一本包括皇家秘史,贵族隐私的故事书,绝对的男女通吃,老少咸宜,所以呢,休谟评论的第二个信息就很重要,他的意思是,国富论那可不像《罗马帝国衰亡史》那样的故事书,是给一般人看的,没点儿智力水准,你看不懂《国富论》。


他这么一说,吉本肯定是坐不住了,你瞧不起谁呢?马上,一封吉本写给朋友的信就被翻了出来,里面有对《国富论》的评价,说这是“一本涵盖了广泛的科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思想”的书籍。小伙子还是很有水平的,言下之意,俺虽然是个写历史的,但对你们这些所谓的高智商著作,俺也懂,既捧了对方,也没贬低自己。


就在精英们的一致赞美之下,一门启蒙运动的新兴学科,经济学诞生了。


就像上集结尾所说,《国富论》里面曾经提到过一句话,“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说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关系。


我这里呢,要和大家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句话对不对?第二个是,为啥《国富论》里那么多知识,那么多理论,而这句只提到了一次的话,会在今天这么流行?


关于第一个问题,“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这事儿别说亚当·斯密,就算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几千年前的一个老农,也知道一件事,市场上的小麦如果多了,那价格肯定便宜得要死,这是基本的常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完全依赖这个理论,让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调节,行不行呢?一些人说行。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事儿还真不一定行。在实际运行里,我们发现,由于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等,寡头们的垄断,加上群体的不理性以及贪婪,导致市场调节这事频频失灵,换句话说,这个看不见的大爪子有点儿忙不过来。后来的人们甚至一致得出一个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结论,也有了马克思和凯恩斯等人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或者政府干预经济等等新的经济学理论。


所以,“看不见的手”只是常识性的,用来描述市场自我调节现象的一个概念,它本身很难作为一个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经济工作,这其实也是亚当·斯密的真实意思,也是为啥这哥们在这本著作里,只提及了一句。


那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为啥这么一个小概念后来那么热,那么流行呢?在我看来,就一句话,因为需要,谁需要?资本家需要,或者说有钱人需要。


这个世界上,有两件有力量的东西,一个是权,一个是钱,虽然有钱的有权,有权的有钱是一个趋势,但这中间的斗争那可一点儿都不美好,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威尼斯,佛罗伦萨,还是后来的荷兰,还有英国,有钱人和有权人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问题是,有权的变现,获得金钱是相对容易的,那有钱人咋整?只能当待宰的羔羊?当然不,他们的金钱可也不是吃素的,一来可以腐化拉拢有权的,双方合作共赢,二来,他们也可以操纵舆论,只要大把的金钱撒出去,自然有专家来为他们发表文章,“看不见的手”这事儿,完全可以解释为这个意思:“有权的爷儿们要少管点儿事,运用好看不见的这只大手,社会自然就会有很多财富。”观点一旦形成,通过大量的宣传,把它炒成一个“常识”,那就是最完美和最理想的,因为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包括那些本来没他们什么事的穷人,都会坚决站在“这只手”这边,要求有权人少管点儿经济,现在看来,他们是相当地成功。


《国富论》后来被中国的大翻译家严复翻译成了中文,这个满嘴“之乎者也”的旧式文人仿照传统历史文献,在译文之后,直接给作者来了一个小传,一时之间,亚当·斯密的大名传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圈,这也导致了一件神奇的事情,Smith这个英国人的姓氏,只有和亚当连在一起的时候,才被读作“斯密”,其他时候,是应该被翻译为“史密斯”的,比如《史密斯夫妇》这个电影。


在亚当·斯密之后,英国人迎来了一个叫做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学者,出生于1772年伦敦的李嘉图比亚当·斯密小了将近50岁,而且作为一名传统犹太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天生就对金融有着无比的敏感,当这哥们在1799年接触到了《国富论》之后,马上就对经济学这门新学问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李嘉图对于经济学最大的贡献是一个叫做“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理论,这个想法完全是对《国富论》里面“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的一个补充,所以呢,想要知道比较优势理论的牛掰之处,就要知道啥是绝对优势。


所谓的绝对优势,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白,你生产一顶帽子的成本只有2块钱,隔壁老王要是想干这个活,他的成本是4块钱,在帽子生产这件事上,你和老王之间,你就具有绝对优势。按照《国富论》的说法,老王一定不会继续生产帽子,一来他生产了卖不出去;二来,3块钱就买了你的帽子,他要是再费劲巴拉地花4块钱生产,除非他傻。


我们再引申一下,你生产一件内衣成本是20块钱,隔壁老王还是不行,这次他更差劲,需要80块钱的成本才能整出一件内衣,同样,那按照绝对优势的理论,老王也不会生产内衣了,他宁可花60块钱从你这里买。


这样一来,亚当·斯密的结论就是,只要你处于绝对优势,就只有你卖给别人的份儿,不会从别人那里买东西。基于这个现象和理论,欧洲从16世纪起,就有一个词叫做“重商主义”出现了(mercantilism),啥意思呢?就是强调国家贸易顺差的重要性,用高关税来控制进口。换句话说,隔壁老王为了阻止你把东西卖给他家里人,在门口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想进来,交商品价格十倍的关税。”这就意味着你本来想卖3块钱的帽子,要以30块钱卖给老王家里人才能收回本钱,老王家人要是还买你的帽子,那真是活见鬼了。如此这般,老王4块钱的帽子就可以卖给自己家里人了。


这既是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也是那时候,甚至现在一些国家之间的现实。


可是,李嘉图说了,同志们啊,这事儿咱们换个角度想啊,你亚当·私密有绝对优势,生产十顶帽子,成本是20,卖了30块,最后赚10块钱,可是你要是把这20块钱拿去生产内衣,你赚多少?40块,比起生产帽子,这可是4倍的利润啊。最重要的,你不生产帽子了,隔壁老王他就有活儿干了啊,他可以去生产帽子,妥妥的双赢,他甚至也不需要在门口收高关税了,因为这家伙也变成了出口国。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我们说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今天全球化的一个基础,大家在商品上实现互补,你输出大飞机,我有牛仔裤,你卖给我,我卖给你,想想就是一副和谐美好的场面。但是,几乎我们每一个人也都知道,它现在也出了问题,而且很大,至于是啥,也超出了我们本书的范围,这里略过。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同异


总结一下,前面几集我们主要介绍了启蒙运动的一些主要成就,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启蒙运动虽然是科学革命的产物,但却也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延续,两者的着眼点都是人。文艺复兴是人的价值觉醒,说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思想的,不是那种只能按着上帝的摆布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动物,反抗的是上帝;而启蒙运动是人的权利觉醒,理性觉醒,它说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有财产权,有言论权,还有政治上的选择权,俺们可不是你们贵族随随便便就可以欺负的老实孩子,反抗的,是皇室和贵族。


所以,它们的区别就是反抗的对象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手段和结果也不太一样,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是以文学与艺术的复兴为主,唤醒人们对自身的重视;但启蒙时代则是力图以科学和理性为工具,宣扬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的一场大运动,大师们通过人文主义观点,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可问题是,启蒙运动的这个“理性”二字,后来走着走着,没有守住“中庸”之道,走向了纯粹的理性,而这是有问题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就批判说,启蒙运动的大量理性知识,“反而使人类变得更堕落,社会不公并且忽略了心之真诚”,为啥会这样?答案其实也简单,如果你理性到和中国那个孔融一样,认为自己的出生,一不是上帝的爱,二不是父母的恩赐,就是一场男欢女爱的后果,那心里面自然会产生变化,由此引起行为上的改变,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变化,有时候确实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


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大后果,就是它导致了欧洲的大量革命事件,但最先受其影响,也是最重要的一场革命,却不是在欧洲,而是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美洲,这就是美国独立事件。

三、英王乔治三世的税收波折


前面我们说过,七年战争的后期,1761年上台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玩弄阴谋诡计,让普鲁士在欧洲死撑,自己却在海外抢占法国的殖民地,然后又强行断掉了对盟友普鲁士王国的经济援助,导致后者差点一口气没上来,死过去。


实际上,乔治三世这小子之所以连脸都不要了,对着盟友做这种事,除了对老家汉诺威没感情,以及为了英国利益之外,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他真没钱了。所以,1763年七年战争刚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一个政府一号令,名字叫做《1763年皇家宣言》(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


这个宣言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在那些刚刚从法国人手里抢来的殖民地上设立新政府,分别是魁北克、西佛罗里达、东佛罗里达和格林纳达。这些地区都是法国人经营多年的了,还是有油水的,设立政府,自然是为了多弄点儿钱。宣言的另一个内容是以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Mountains)为分界线,这个山脉东边的十三个州是英国的殖民地,山脉以西,乔治三世说那就是人家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地盘,你们十三个州的英国人,只要承认自己是英国的子民,就不能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去定居,也不能在那里买卖土地。相当于是画地为牢,把北美十三州的英国人限制住了。


我们说第一个内容好理解,可这第二个内容就有点儿费解,为啥不让这些居民自由发展,难道把北美洲所有土地都占了,不是大英帝国高兴看到的吗?当然不是,至少,那时候还真不是乔治三世想看到的,甚至他还为这事儿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因为当时的情况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都是蛮荒之地,殖民地的英国人占了之后,还要英国派出官员和军队去维持秩序,去搞一些基本建设,去保护在那里建了小家的英国人,每一项,都是大笔的开销,连年战争之下,乔治三世怎么可能还拿出更多的钱?


所以,乔治三世想的是,俺的地方实在太大了,抢法国殖民地,是现成的酒菜,可是让英国人自己从头开始,埋锅造饭,那就不划算了。


但乔治三世你觉得你的地盘够了,不代表殖民地上的那些英国人也这么想,很多殖民地的人刚刚从英国狭小的岛国跑到美洲,本来在英国就没啥土地,到了美洲一看,好家伙,这么多的土地,而印第安人又是那么的弱,我占了就是我的了,那难道还能客气吗?你现在看反映那时期的美国电影,往往都会看到,一个人扑倒在土地上,激动到涕泪横流的画面,可以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但现在陛下居然下了一道旨意,说这事儿不能干了,那心里的憋屈和愤懑,简直要炸开一样,就这一件事,大部分美洲殖民地的人就已经开始骂娘了。


让殖民地的人没想到的是,乔治三世接下来还有大动作,那就是收税。176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印花税法》(Stamp Act 1765),规定以后北美殖民地的任何法律文献和出版物都要先贴上英国伦敦的印花,而这个印花是需要拿钱从英国政府手里买的,此外,还有《食糖法》,也就是殖民地的所有白糖买卖,都要交税了。


为啥说乔治三世的这个收税是大动作呢?因为以前殖民地的人是不用缴税的。


在1765年之前,英国从殖民地获得的主要收入就是那个《航海条例》,也就是所有和殖民地做生意的,必须要经过英国的港口,然后英国政府从中收税,殖民地上居民买菜下馆子看电影,一律都不用交税,而且很多时候,殖民地的人通过走私,可以成功地规避开《航海条例》,说句不客气的话,那时候在北美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基本都是走私犯。


你从“不交税”,一下子跳到了大面积征收的“印花税”,乔治三世这个弯儿拐得实在太急了,马上,整个北美就沸腾了。本来这些家伙就是血液里有冒险精神的家伙,否则谁会从英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地跑到这里?我都跑这么远来,你的手还想伸到俺口袋里,那门儿都没有啊,啥也不说了,轰轰烈烈的北美抗税运动开始。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在《美国史话》里有相当详细的描述和评论,喜欢细节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我的《美国史话》,我们这里只是简单叙述一下过程。


《印花税法》在北美人的强烈反对下,于1766年被废除了,可是没钱也不行,1767年,英国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汤森法案》(Townshend Acts),继续向殖民地的人收税。你都能想得到,殖民地的人怎么可能接受?你有一系列的收税法案,我们回敬给你的,是一系列的暴力运动,最终演变成了1770年的波士顿大屠杀事件(Boston Massacre)。


说是大屠杀,实际上,这场冲突仅仅死了五个人,甚至还没有今天美国一次枪击案死的人多,但后来美国历史书里,无一不用Massacre这个词来给这事定性,意思是大屠杀。之所以用这个词,一来是形容挺悲惨的,听起来就那么阴风阵阵的;二来呢,“大屠杀”很容易让人想起是单方面的杀人,而不是双方冲突所致。舆论上,那必须占领高地,这种事,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它就没有一个统治阶级是不懂的。


关键时刻,乔治三世又怂了,撤回了所有税收,只保留了茶叶税,甚至还自嘲地说:“(茶叶税)是保持权利的一种税。”言下之意,俺老乔有钱,不差你们北美穷人这三瓜两枣,只是俺作为国王的face必须得要,那么,这哥们的这个face最后保住了吗?美国又是如何独立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epiphany912

    开心😃被翻牌子了

其他用户评论
  • epiphany912

    文艺复兴反抗的不是宗教本身,反抗的应该是教会吧。

    枫落白衣 回复 @epiphany912: 是的,你说的有道理。我这里说的‘反抗’,主要指的是“人”这个概念的觉醒和在价值上的升高。谢谢

    汤圆缘 回复 @静溢大地: 如还没进,添加课程小助手微信,微信号ximajun2018,让小助手拉你进群

    静溢大地 回复 @枫落白衣: 怎么样进您的粉丝群

    查看全部5条回复
  • cathy_gnh

    我这是二刷了 第二遍跟上了

  • 思想猫

    这些经济学家的名字呀!好熟悉,还有马克思

  • 1x903360m7784

    我家邻居给她的教会捐了一百美元,没想到支票被退回,说太少,你得捐出年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方可证明你对主的绝对信仰。邻居撕了支票,再也不去教堂了

  • 董大ye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