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此事的来龙去脉不复杂。据中国法院网消息,2021年7月,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扫码点餐后,被注册为公司会员,取消关注公众号后仍是会员,个人信息仍存储在某餐饮公司处,孔某无法自行删除。于是一怒之下,将涉事餐饮公司告上了法院,最终赔偿的诉求得到了法院支持。
对餐饮行业来说,此次判决结果,再次重申了一个基本常识——商家收集个人信息,理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尊重其知情权和同意权,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
对消费者来说,反对商家收集信息,不是反对扫码点餐。移动互联网时代,扫码点餐的方式提供了诸多便利,可以提高点餐的效率,也能够减少商家的经营成本,可谓双赢之举。
问题在于,在实际的经营中,扫码点餐不仅成了点菜工具,还被商家当成了收集消费者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此次纠纷显示的,有的餐馆去点个餐,还要关注公号、注册会员,读取个人的姓名、电话,甚至身份证、地址等信息。简简单单吃个饭,个人信息却都交出去了。
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监护人同意。在现实中,一些商家不提供纸质菜单,或者有纸质菜单却不告知,变相迫使消费者交出个人信息。而它们之所以冒着法律风险,收集一堆和就餐无关的信息,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
在商家看来,扫码点餐的同时,强迫消费者注册会员,获取各种不必要的信息,可以为消费者精准画像,方便二次营销,如获取手机号推送一些优惠活动等,提升消费者的黏性。但不管怎么说,商家推出扫码点餐服务,收集信息要合法合规,恪守隐私边界。消费者只是要获取菜单,对于商家非法收集信息的行为,当然可以旗帜鲜明地拒绝。商家不能因为很多消费者不计较,就认为收集信息合情合理,把侵犯隐私的行为合法化。
而且,对消费者而言,个人信息被过度索取,带来的困扰远远不仅是被商家的各种营销宣传骚扰,更是隐私遭遇泄露——这些餐饮商家本身不是专业的数据企业,如何保障收集来的消费者信息能够得到安全的存储和管理呢?一旦发生大规模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像上海等地区,此前专门出台了《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规范指引》,剑指过度索取信息等扫码点餐的乱象问题。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减少过度采集的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做到无痕点餐,这理应是餐饮行业的标配。
回到此次判决来看,它无疑会鼓舞消费者,让更多的人,在遭遇超出点餐必要范围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时,能够果断站出来说不。同时,这也提醒商家:个人信息事关消费者隐私,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者交出个人信息,不仅会遭到消费者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惹官司,这样的生意注定难以持久。
前排围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