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扫码停车、扫码入园……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已经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网络热议的高频词汇。扫码消费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为餐饮、文旅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新契机。然而,当前扫码消费仍存在强制扫码关注、频繁推送广告等问题,不仅降低了消费体验,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抵达餐厅后,掏出手机扫码点餐;汽车驶离停车场前,扫码完成缴费……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扫码消费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消费者带来智能化服务。
不可否认,以扫码代替人工,既能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也利于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但该行为忽视了消费者的意愿和线下消费需求,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扫码程序繁琐,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短信验证等操作耗费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后续垃圾短信的推送让人防不胜防。另外,在面临手机信号弱的场景下,消费者无法及时满足个人需求;对于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群体而言,扫码无疑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围墙”。
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石油”,无疑是商家争夺的焦点,但我们理应明白的是,扫码消费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当扫码消费变成一项强制性要求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接踵而至。商家为什么要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扫码消费?在扫码过程中,对于消费者填写的个人信息,商家有没有妥善保管?是否将消费者信息出售给第三方平台用于大量虚假广告甚至色情、诈骗广告的推广?
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强制扫码消费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文明确指出,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让模糊的强制扫码边界渐渐清晰起来,仍需各方合力,进一步完善适配的法律,让商家和消费者都能享受扫码消费带来的便利。
不过,技术便利和保护隐私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科技进步更不能缺乏人情味。所有商家都要自觉强化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设置“传统”和“智能”两种服务模式。再者,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在面对商家要求强制扫码消费时,要勇敢拒绝,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以防止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以便捷民众为本是大势所趋,但创新总是具有两面性,在扫码消费等涉及信息安全的事情上,还需遵循“知情同意”等原则,确保任何新兴事物能够始终在正确的法律轨道内运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