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宿舍3人都成院士,哈工大“最强寝室”不是偶然 |新京报快评

同宿舍3人都成院士,哈工大“最强寝室”不是偶然 |新京报快评

00:00
03:36

“最强寝室”又出新版本,这回不是同寝室全考上研究生,而是同一寝室出了三名院士。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消息,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赫晓东教授和郭世泽校友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当年曾是室友,而同一寝室的另外一名室友韩杰才,早在2015年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寝室出了三位院士”,网友们纷纷赞叹,“天花板级室友”。

其实,仔细看看这三位院士的经历,便能发现这不完全是一种偶然巧合。正如赫晓东院士所说,三个人都是早早就选定研究方向,开始课题研究,科研项目也都聚焦国家和行业需要,围绕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攻关目标。

可以说,他们的成绩,都诞生于同一种学术传统。这种学术传统,可以是学习上的互相砥砺,人生方向上的志同道合,也可以是学校、学院日积月累的学术路径。他们受这种学术传统的影响,人生也有了相似的轨迹。

这种学术传统和他们的所学专业和所在院校有关,学术机构会将他们的学术态度,传导给来到这里的学生。

而这种学术美谈也不罕见。比如邓稼先和杨振宁,就是中学同校、大学同系、留学室友;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三位院士,也曾是武汉大学的同班同学、清华大学读研时的宿舍室友等。

类似的新闻还有,近年常被报道的“学霸宿舍全员保研”等。这说明,优秀的人总是“扎堆出现”,他们被一种无形的引力牵引到了一起。校风、学风、学术传统,似乎虚无缥缈、无法量化,但却潜移默化地将人引导向开阔的水面。

“最强寝室”的美谈,对学校和学生都有所启发。学校应当着重营造一种学习的风气,塑造有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传统,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化学反应,自发地点燃对学术的兴趣;学生也应当在集体生活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相互的砥砺与切磋中,共同攀登学术的阶梯、走稳人生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最强寝室”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3年来共走出了123位院士,在最近走红的民间“高校评分”,得分高达9.6,成为很多学子的向往之地。在网友留言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好评主要集中在感受到了善待,宿舍、学习条件十分优越,最近哈工大还因校园“暖廊”上了热搜。

这些新闻和“最强寝室”的时空呼应,或许也说明着学校一以贯之的精神与态度——“最强寝室”成员之一韩杰才院士,正是今天的哈工大校长。这也再一次说明,良好校风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学术探索的愿望。当更多高校、教育科研机构重视学术传统、优良校风建设,扎堆出现“最强寝室”“最牛班级”,也便都是可以期待的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