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 庆祝网红之死,“赛博升堂”合理吗?

征文 | 庆祝网红之死,“赛博升堂”合理吗?

00:00
04:57

“自由不应为恶意辩护,网络也不该成为恶意的庇护所。”

撰文 | 侯依诺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征文

本期话题:

2023年11月7日,网红仲尼在巴厘岛旅游时溺水失踪,隔日遇难消息传来,网络舆论中却出现大量幸灾乐祸的声音,以及指向死者私生活的种种负面评论。有网友认为,这是个人评论的自由,但在另一部分网友看来,这不可避免地对死者亲属造成了二次伤害,是一种不加掩饰的恶意与网络暴力。对此,你如何看待?

近期,网红仲尼在巴厘岛遇难,其生前出轨以及物化女性等种种负面行为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狂欢,网友们认为其“罪有应得”。这件事情之外,近年来还发生了刘学州、粉发女孩等造成极端后果的网络暴力事件,无一不表明如今的互联网正在成为道德审判的根据地。

18世纪,卢梭希望通过道德理想主义来重构世俗社会,建立一个道德理想国,而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对此的实践,昭示了以道德建国终会导致道德嗜血的悲惨结局。而到了21世纪,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企图在网络空间追寻道德至善论,将善恶二元对立,高扬道德旗帜,同时将有道德瑕疵的人归结为“恶”,并对其进行无休止的语言暴力。

进行道德讨伐的语言暴力成了21世纪的断头台。

不可否认,通过语言进行道德讨伐确实有规范行为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作用。

首先,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至善”并没有统一标准,所谓的道德讨伐,大多数时候是持某一种价值观的人对持另一价值观的人进行审判。比如,粉发女孩在探望生病的爷爷时染着粉色头发,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她因此被指控是摆拍,尽管这种指控在另一些人看来极其荒谬。

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某一句话、某一张图而招致网络暴力。线上道德审判使得网络上的道德警察泛滥,我们每个人都接受着来自各方的审视,这必将压抑个人在网络上发言的积极 性。

其次,网络信息冗杂,真假难辨,极易造成“误伤”。刘学州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因为遭受网络暴力,他最终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如今新闻反转事件时常发生,仅仅依据一些真假未知的碎片信息就对某个人进行道德讨伐是极其危险的。

最后,至于禁止网络暴力会不会限制个人评论自由,我想说的是,网络暴力并不等同于负面评论。针对仲尼出轨及物化女性的行为,网友自然有发表负面评论的自由,但并没有进行语言暴力的自由。语言暴力往往脱离事件本身,单纯进行人身攻击,再进一步就会演化为玩梗热潮,完成由社会事件向娱乐事件的转变。不仅无法维护女性权益,还容易给仲尼身边的无辜女性带来负面影响。

自由不应为恶意辩护,网络也不该成为恶意的庇护所。既然道德嗜血已经发生,整治网络暴力已然势在必行。

下期话题:

经历过内卷、躺平、争当佛系青年后,“发疯”成了时下的流行情绪。“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成了一部分人的信条,在网上发疯,成了他们面对内耗和焦虑的一个情绪出口。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的走红,见证了当代人无处安放的情绪。发疯是情绪焦虑的解药吗?你如何看待发疯文学?

请以此为话题,大胆开麦,字数在800左右。请以此为话题,大胆开麦,字数在800左右。

投稿一经选中,将会刊登在《看天下》杂志上,同时被刊登的征文也会获得一笔相应的稿酬。

本次投稿时间截止至11月29日24点,期待你的来稿!让我们在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中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来稿请投vistawriting@163.com

稿件录用后,将与你联系。

来投稿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