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48 德国飘荡天籁音,斯密开启经济学
 2.01万
试听180

欧洲史话 148 德国飘荡天籁音,斯密开启经济学

00:00
19:0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1762年,出生于瑞士的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相当地了不起,它被今天的世界认为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为啥这样说,我下面简单地给大家解释一下。

一、《社会契约论》为什么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所谓的社会契约,顾名思义,就是人这种动物,单独一个儿没法活下去,只能抱团取暖,名曰社会,但大家聚在一起,又有矛盾,都想要最好的东西,还不想被人无缘无故地砍死,所以需要一种组织形式,或者说建立某种契约。


前面介绍过的霍布斯,还有洛克,都曾经详细地提出过他们对社会契约的认知。霍布斯说大家无条件地上交一切权力给一个叫“利维坦”的怪物,由它来乾纲独断,处理一切矛盾;洛克说老霍你是对的,但也有问题,上交一些权力可以,但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权是要受到保障的,同时,被统治者也要同意你的统治才行,否则你的统治就没有“正当性”,不好使。


可是到了卢梭这儿,他说NONONO,你俩都错了,无论咋交,只要上交给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那都是“臣民契约”,表现的,都是俺们老百姓匍匐在地的跪拜,卢梭的原话是“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这种东西,必须扔垃圾桶里。


那卢梭啥观点呢?就在这本《社会契约论》里,卢梭提出了“公共意志”(General will)的概念,他说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之后,就会产生整体的愿望和诉求,这就是公共意志,也是契约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老百姓把权力上交的时候,不能交给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都不行,这个权力交给的,是这个有了公共意志的整体,一个完美的社会必须是被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为此,卢梭还说过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就是公共意识,也是道德,是法律,是一切群体社会的基石,后世的人把他的这种思想总结为四个字,“主权在民”。


你可能问了,听起来这么美,咋实现呢?对不起,卢梭在这一点上含糊其辞,结果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学说,民族主义学说,甚至自由主义者,都说自己对卢梭的理解才是正确的,甚至有人把法国大革命的极端民粹都归结在卢梭脑袋上,要不是你,老百姓能这么疯狂吗?我们说这就实在太冤枉卢梭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此人的这种民主共和制的理想和思想,对于18世纪后期欧洲君主制的逐渐废除,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和卢梭有着强烈思想共鸣,或者说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的,就是启蒙时代最后一位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康德来自普鲁士,1724年出生。和其他思想家偶尔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不一样的是,康德这辈子,从来没有参与到任何政治斗争,别说政治争斗,就算是和隔壁王奶奶怄气,吵两句嘴这事,康德都没干过,以至于后来一位作家说,“记述康德是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


康德这辈子,就干了三件事,一是给人当老师赚钱养活他自己,二是在林间小路上散步,思考问题,最后一件就是写了三本书,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阐述了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至于说这哥们都批判了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我们这里只说一下在政治学上,他是如何完善社会契约论的。


简单地说,是康德提出了“人非工具”的概念,啥意思呢?就是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里面,公共意志的说法,更加偏向于人民的整体利益,卢梭没有否认一个单独的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没有否认他有自己的自然权利,但他却强调人们聚合成一个整体之后,公共意志更加重要。在康德的眼里,这就相当于把一个个体的人看作是工具了,是达成社会契约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而这是不对的,他认为相比于“公共意志”,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更值得重视,社会在重视群体利益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实际上,康德的意思是,如果每一个个体利益都被关注,那么,公共意志必然也是被完美解决的。


从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但前提是要有绝对权威,也就是利维坦,随后洛克认为人民有些权力不可让渡,到卢梭认为群体意志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到了康德这里,真真切切地提出了社会契约下,个人权利至上的原则,这是一条相当清晰的启蒙主义政治哲学的脉络,也是今天很多国家政治实践的基础。


而且,什么是启蒙,也是由康德最后给出的定义。


1784年,康德写了一篇名字为《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文章,说启蒙这事儿吧,就是“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从因为“懒惰和怯懦”而服从于宗教,政治权威或者条规戒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信自己,得永生。


在这篇文章,康德还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目前是否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呢?”回答是“并不是,但却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这就是后世定义启蒙运动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康德本人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大师的江湖地位。

二、古典音乐的高峰


实际上,启蒙时代里,德意志地区对世界贡献最大的,不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而是音乐。


欧洲音乐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传承下来的不多,最接近现代音乐的,应该是始于1600年的歌剧和芭蕾。前面说过,这段时间是一种叫做巴洛克的艺术盛行的时代,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同样地,这段时期的音乐也被称为是巴洛克音乐,它的集大成者就是一个德意志人,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音乐家,约翰·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


生于1685年德意志地区的巴赫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创新,作为音乐世家的一分子,他之所以在后世有那么高的地位,主要是他有“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教,一生创作了无数质量极其上乘的音乐作品,并且在教导音乐人才上有相当大的成就,把巴洛克音乐彻底地推上了高峰,现代音乐家一般都认为,巴赫去世的1750年,就是巴洛克音乐的终结。


在巴洛克的乐声渐渐消失的时候,古典音乐登场了,这个古典音乐,也正是我们要介绍的,德意志人在启蒙时代这段时间里,对世界音乐的最大贡献。它的代表人物有三个,海顿(德语:Franz Joseph Haydn),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和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


1732年出生的约瑟夫·海顿,今天被公认为是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这两个头衔确实很惊人,因为连我这种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没有了交响乐或者弦乐四重奏,现代西方音乐就算是没了灵魂,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了。


海顿本来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那个爹没有任何音乐才能,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对牛弹过琴,可是海顿从小却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天赋,8岁的时候,就被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的音乐总监选中,作为苗子被培养,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创作的道路。所以,人的命运是很奇妙的,如果音乐总监下乡那天,海顿正好去山里放牛了,那世上的音乐今天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在海顿创作的大量作品里,有一首叫做《帝皇颂》的,是弦乐四重奏,一开始的时候,是献给奥地利那个女王玛丽亚·特蕾莎的老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所以又叫《天佑吾皇弗朗茨》,换句话说,纯属拍马屁之作。但这个马屁拍得实在是超凡脱俗的好,可谓是天籁之音,曲子做得太好了,后来被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先后选中,成了他们的国歌。最神奇的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德国的国歌,当然,名字和歌词都改了,只有曲子,丝毫未变,你可以想象,它是多么地有震撼力。


那这曲子变成了德国国歌,奥地利呢?两国用一个曲子?没有,我们接着往下说。

在海顿之后,古典音乐迎来了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俩是同一时期的人,莫扎特生于1756年的巴伐利亚,贝多芬生于1770年的克隆。


相对来说,莫扎特的生命不长,只活了35岁,但短短一生,却留下了800多首曲子,而今天奥地利的国歌,就是来自他的“康塔塔舞曲”。能让音乐之国奥地利选中做国歌,仅此一件事,就可以证明莫扎特的天赋。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天很多他的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等,全是西方上流社会经常观看的歌剧。


但如果论及对后世的影响,莫扎特当然不如贝多芬,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聋子音乐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自然就是贝多芬,在汉字文化圈,他的名号是“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的波恩,也是一个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据说海顿曾经亲自指导过他,而比他大了14岁的莫扎特更是老气横秋地说过,“注意这位年轻人,日后他一定会扬名天下。”。


30岁之前,贝多芬经常登台演奏一些乐曲,而30岁之后,他就专心创作,作品也很杂,包括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歌剧,钢琴曲等等,最出名的当然是《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这几部。其中《命运》和《英雄》不用说,家喻户晓,而《第九交响曲》里的《欢乐颂》,更是牛掰,海顿和莫扎特只是给某个国家创作了国歌,但《欢乐颂》那可是被欧盟选为了盟歌,将来欧洲要是统一成一个国家,这妥妥的,就是欧国的国歌了。


贝多芬虽然比莫扎特活的久一些,但寿命也只有56岁,死于1827年,他的死因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谜,有人说肝硬化,有人说是梅毒。最新的研究说是铅中毒,扣了一口大黑锅给当时的资本家,说他们在维也纳的工厂向河里排废水,导致大批的鱼中毒而死,贝多芬就是因为太爱吃鱼了,活鱼死鱼他也不忌口,就这样把自己给吃死了,但这也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


贝多芬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既是德意志古典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接下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在他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们,几乎无一不受他的影响,包括舒伯特(Schubert),舒曼(Schumann),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这些今天耳熟能详的音乐家,这里就不介绍了,毕竟我们是讲史话,最后弄得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不合适。

三、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


言归正传,法国贡献了思想家,德意志贡献出了音乐家,那当时另外的一个大国,英国,在启蒙时代贡献了啥家呢?四个字,经济学家。


实际上,在18世纪之前,地球上是没有经济学的(Economics),一群二道贩子,倒买倒卖还需要学问吗?还整个什么“家”,那不是让人笑话吗?中文里经济这个词虽然最早出现在隋朝,但当时的原文是“经国济民”,属于管理学的词汇,和今天的“经济”根本就是两码事,后来是日本明治维新,把经济和学联系到一起,这才有了现代意义的经济学。


英文和汉语也差不多,最早Economics这个词出现在16世纪,是从古希腊抄来的,原意也不是现代所说的经济学,而是“管理家庭琐事的人”,完全没有今天一群衣着光鲜,自命不凡经济学子们的气魄,那么,欧洲是啥时候才有了经济学呢?这事儿要慢慢道来。


1723年6月5日,苏格兰一个叫做柯科迪的小镇子里有一座教堂,正在给一群小孩洗礼,这群小孩子里有一个叫做亚当·斯密的(Adam Smith),是个遗腹子,担任政府查账员的老爹几个月前就死了,所以他啥时候生的我们今天也不知道,洗礼这天,就算这孩子的生日了。


本来指望洗洗更健康,把霉运都洗掉了,可是谁知道越洗越惨,四岁的时候,小小的亚当·斯密居然被一群吉普赛人给诱拐了。


啥是吉普赛人(Gypsy)?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叫做《大篷车》的印度电影,那里面的主角们就是吉普赛人,电影展现的自由自在流浪的日子着实让当时的我很是羡慕,差点离家出走。实际上,所谓吉普赛人,还真的就是印度人,他们起源于印度北部,整个族群的特征就是四处流浪,从来没有过建立自己国家的念头。15世纪的时候,欧洲人看着越来越多的这些以占卜和歌舞为生的群体,误以为这些人来自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于是,从“埃及人|(Egyptian)”这个词衍生出了Gypsy这个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四处流浪,演一场换一个地方,而且还没有宗教信仰,那在欧洲人眼里完全是游手好闲的异类,所以他们在欧罗巴也没受过啥好待遇,比如在英国,吉普赛人有时会被驱逐出小社区或被绞死;在法国,他们被烙上烙印,头发被剃光;在德意志的波西米亚,吉普赛人的女性,往往耳朵都被割掉,用来告诉周围的邻居,离这个女人远一点,那是相当地屈辱;只有波兰和俄罗斯,对他们没啥歧视,按时交税就行。


我们现在估计,四岁的亚当·斯密应该是好奇害死猫,被吉普赛人的歌舞吸引了,给人家拐到了大篷马车上,幸运的是,他一个叔叔发现得及时,人被救回来了,从此人类才有了一位经济学鼻祖,而不是一个在舞台上表扬杂技的小屁孩。


大难不死的亚当·斯密14岁进入大学学习,大概在27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另一位牛人,来自苏格兰的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实际上,在我来看,休谟应该是一个杂家,这哥们思想体系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等,而且随便一个领域,他抛出来的观点往往都是惊世骇俗,或者说醍醐灌顶的。


比如说在认识论方面,休谟说人类无法获得任何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了解事物的外观和表象,而不能了解其本质。这个说法,相当于是否定了物质实体,因果关系,还有人的自由意志等等,所有的传统观点,都要作废了,但这个说法也确实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比如说奥地利的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就在他的《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本书里,延续了休谟的这个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农场主和火鸡的假说。他说假设一个农场主每天10点准时喂火鸡,时间长了,火鸡里面的诺贝尔得主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每天10点,天上掉饲料。可是到了感恩节这一天,饲料没有了,所有火鸡都被掐着脖子送进了屠宰场。


这个假说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揭示了大卫·休谟认识论的可怕后果,如果我们只凭着经验去认知世界,我们确实是像火鸡一样,永远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可问题是,不凭经验,又凭什么呢?细思极恐。


幸运的是,亚当·斯密并没有跟着大卫·休谟学习这些乱七八糟的认识论和怀疑论,而是和后者一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经济理论,啥理论呢?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


按照他俩的想法,倒买倒卖的二道贩子,或者说商业,本质上也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科学,而人类的行为,必然是基于他们的欲望和利益,所以,让大家随便地,自由地交换,就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市场的最优状态。


当然,休谟老人家杂事太多,他提出这么一个理论就不管了,真正完善这个理论的,实际上就是亚当·斯密。


1776年,一本划时代的巨作诞生了,名字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关于这本书,仅仅用大名鼎鼎来形容那肯定是不对的,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怎么叫大名鼎鼎呢?那是相当地大名鼎鼎!几乎每一个对自由市场经济稍有了解的人,全都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也听过这本书里面提到过一次,却声名赫赫的一句话,叫做“看不见的手”,那么,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里讲了啥,这只看不见的大爪子又是因何出名的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先生就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其他用户评论
  • Lynda37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大篷車這部電影 感覺很歡樂 結局也是大團圓

    作业他祖宗 回复 @Lynda37:

  • 三丫家的丫

    古典音乐的大咖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登场了

  • 百山游子

    卢梭与康德,类似墨子与杨朱?

  • 三丫家的丫

    非常幸运的在巴赫生活了27年的托马斯教堂(他死在这里并安葬在这里)赶上纪念他的活动(唱诗班演唱他的作品)又一点小遗憾的是现在这座是二战后重建的(由于莱比锡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又由于巴赫是德国的骄傲,所以必须毁灭它,毁灭德国人的意志。整个莱比锡被盟军狂轰滥炸)

  • 董大ye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