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11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及系列平行论坛,在深圳正式举行。
作为首发平行论坛之一,女科学家论坛受到广泛关注,而“颜宁”成为其中最热的关键词。
就在一天前,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133人当选,现年45岁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不仅是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五位女性科学家之一,也是新当选两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三位之一。
颜宁又一次被推到舆论场的“C位”。
在此之前,她早已经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颜宁正在深圳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接连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院主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正如她今年早些时候说的那样,要打造一个“生物医药的深圳”。
“我说这些‘帽子’什么,其实它不能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不会说因为有这个你就更优秀,或者怎么样。”
在女科学家论坛现场,颜宁本人就这一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我做了什么。所以你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想,一直要aim high。”颜宁说。
从各大社交媒体的反响来看,颜宁无疑是舆论场的宠儿。
她总是出乎意料,似乎已经习惯于被推入舆论场的中心,尽管多次直面舆论质疑,也常主动介入到争议话题的讨论中,但她仍然保持清醒,并不轻易随舆论起舞。
当天同在会场的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朱恩地,与她有过短暂交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记者向她发出专访邀约,她又一次果断拒绝,正如以前拒绝诸多媒体一样。
“我现在说什么都会被网上放大”,颜宁说,这正是她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之一。
在爱思唯尔全球期刊总裁Laura Haasink所作的主题报告接近尾声时候,颜宁悄悄“溜”进了会场。她身着简装,仅有一名助理跟随在旁协调事务,如果不是主持人专门提及她的存在,恐怕没有多少人发现,这位“学术大咖”此时此刻正站在会场后方聆听演讲者的报告。
实际上,在Laura Haasink演讲的提问环节中,颜宁距离笔者仅有两三米的距离,但我是在提问结束后才注意到的。她悄悄从会场后侧来到了侧边,准备上台参与论坛下一个环节。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颜宁。遗憾的是,我并没来得及与她直接对话。在此之前,我对颜宁充满了好奇。某种程度上,她是我参加本次女科学家论坛会场的契机之一。
一年以前,颜宁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来到深圳成为一名“追梦人”,一度引爆舆论场。事实上,那一周,仅就话题热度而言,就冲上了几个热搜榜。期间,我也曾搜罗关于颜宁的资料,包括此前寥寥可数的专访文章,以及鲜有人知的友人回忆等,以直新闻专栏文章《颜宁:从“网红”科学家到深圳“追梦人”|一撇一捺》的形式发出。
2023年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成立,颜宁担任创始院长。在今天的女科学家论坛交流对话环节上,颜宁坦言,自己之前一直做科研,从履历上看没有任何行政经验,她特别感谢深圳有这个魄力,把这份信任砸给了她。颜宁说,从领导力出发的角度出发,不论是男性、女性,其中有一条就是敢于担当,有人说这是一种荣誉或者权力,而在她看来就是责任,你敢不敢担起这个责任?能不能义无反顾地去做。
针对颜宁频频出圈的现象,我曾在文章概括说:“颜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作为一名主流科研工作者处处展现出的‘非主流’特质,而这无疑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反差感。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颜宁的这些特质让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科研工作者,从此对于这一群体的印象也有所改观——他们并不都是严肃、刻板的老学究,而是五光十色、多元包容的学术共同体。”
这一评价仍然适用于今天的颜宁。
“人要学会取舍,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有舍方有得,如果面面俱到,你可能什么都做不好。”颜宁说。
“抓大放小”——面对在场记者的提问,颜宁如此概括自己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秘籍”。
我想,这不仅是颜宁的工作态度,同样也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
“我始终问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就很简单地说,我没有什么购物、化妆,这是小,大的方向上哪些必须做,再不愿意也要放弃自然醒来做的,但在细节上必须要做好,这不是和性别有关的领导力,但能不能做好,还是请大家拭目以待。”颜宁说。
而正如所有网络“红人”一样,舆论对于颜宁的评价始终是两面的。有着多重身份的颜宁,似乎没有太多的“包袱”,常常直面舆论质疑,面对争议也一笑而过,又往往“不吸取教训”,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所在。这也许是一种轻率,又或许是一种坚守。
颜宁不断刷新了人们的印象。实际上,颜宁的“出圈”也有助于推动包括女性议题在内的多个社会议题。
通过颜宁,人们也得以透视出本届世界科发论坛的“她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女科学家论坛设置的三场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徐祖信讨论的是“上海苏州河水环境治理”,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任咏华分享的则是关于“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
一方面,这体现出本届世界科发论坛一向的“高水平、国际化”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女性科学家在专业领域所能取得的成就和所能达到的高度,丝毫不逊色于男性。正如任咏华院士在回答直新闻记者朱恩地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他们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到。”
最后希望用同事朱恩地总结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其实顶尖科学家,即使身份高至两院院士,私下里可能也跟你一样,线上追星线下吐槽,怼天怼地怼世界。但下一秒,当她转身走进实验室、站上演讲台回归自己专业领域时,你会突然回过神来说一句——不愧是她。
作者|陈淼松,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朱恩地,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编辑|宋菁菁,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叶俊妍,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